赤红壤latosolic red soil南亚热带季雨林下形成的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土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1978)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列入铁铝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首次方案,1991) 列入铁铝土土纲湿润铁铝土亚纲。它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制的热带湿润老成土(Tropudult),部分为不饱和热带始成土(Dystropep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高活性强酸土(Alisol)、低活性强酸土(Acrisol),部分为不饱和雏形土(Dystric Cambisol)。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 形成条件 南亚热带气候,在中国大致为北纬22°~25°间,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全年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干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年平均气温20~22℃,≥10℃积温为6500~8200℃,最冷月均温为4~8℃,最热月均温30~32℃。自然植被主要是南亚热带季雨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代表的科属有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龙脑香科等,林内有攀缘藤本及附生植物,种类复杂。经长期耕垦和采伐等人为活动等影响,目前除耕地(旱地、水田)外主要植被是次生的疏林草地,其组成种类有马尾松、桃金娘、野牡丹、芒箕和禾本科草类等。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母岩类型复杂,主要有花岗岩及玄武岩,流纹岩,砂岩和页岩等。 成土作用 赤红壤的成土作用是处在砖红壤与红壤的过渡阶段。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累积作用较砖红壤稍弱而较红壤强烈,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见砖红壤、红壤)。土体中大量元素被淋失,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极少,钙、钠只有痕迹,镁、钾也不多,硅的迁移量是38%~70%,富铁铝系数为0.79±0.14。土壤粘粒的硅铝率为2.01±0.3,土壤粘粒的铁的游离度为66.1%±6.0。虽然元素的淋失与富铝化作用较强,但由于南亚热带植物的生物富集作用较强,自然植被及其凋落物参与土壤强烈的生物物质循环,所以有植被的赤红壤的自肥能力是较强的。 基本性状 ❶赤红壤的性状介于砖红壤与红壤之间。在森林植被下,地表有一层不厚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呈灰棕到灰色,厚度一般为10~20厘米。有较好的团粒、核状结构,淋溶淀积层呈橙色(2.5YR6/8)或亮黄橙(10 YR6/6、6/8)。核块状结构,较紧实,结构面上有时出现光泽的胶膜,土体中常见有铁锰结核及红黄等杂色的网状斑纹(见赤红壤剖面彩照)。 ❷赤红壤全剖面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开垦后矿化作用强,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氮、磷、钾的含量都低。 ❸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少量三水铝石、赤铁矿和蛭石,粘粒硅铝率约为1.7~2.0,有效阳离子交换量2.5~10厘摩(+)/千克粘粒,或阳离子交换量7~25厘摩(+)/千克粘粒。本土类多发育于花岗岩和其他酸性母岩上,所以土壤的质地较砖红壤轻,赤红壤主要性质见下表:
赤红壤粘粒部分的化学性质 地 点 | 母 质 | 深度(cm) | 粘粒(%) | 化学组成(g/kg) | 分 子 率 | 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 | SiO2 | Al2O3 | Fe2O3 | SiO2/Al2O3 | SiO2/R2O3 | 广东阳江 | 花岗岩 | 0~15 15~40 70~120 | 11.9 21.9 29.6 | 388.2 383.7 402.7 | 350.8 344.4 358.1 | 114.2 121.0 89.6 | 1.89 1.90 1.91 | 1.56 1.56 1.64 | 13.1 10.1 10.0 | 台湾台中 | 页岩 | 0~20 20~45 45~60 | 22.3 25.9 24.8 | 375.8 371.1 366.1 | 334.2 331.5 335.2 | 146.0 151.1 151.7 | 1.91 1.90 1.86 | 1.49 1.48 1.44 | 25.2 25.9 24.6 | 福建漳浦 | 玄武岩 | 0~11 11~38 | 51.4 58.8 | 415.0 420.2 | 373.0 373.6 | 181.9 187.5 | 1.88 1.90 | 1.43 1.44 | 6.8 6.6 | 广西南宁 | 第四纪 红色粘土 | 0~10 48~65 | 25.3 45.0 | 364.2 371.9 | 347.9 344.3 | 141.3 136.3 | 1.78 1.84 | 1.41 1.46 | 22.0 16.6 |
主要亚类 本土类可分以下亚类: 普通赤红壤 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东部地区(台、闽、粤)和滇中南。土壤具有本土类的典型属性,因分布区东部年均温较西部高2~3℃,年降水量也高200~500毫米,故东部土壤的富铝化强度略高于西部,土体呈红色,酸度较高。滇中南的赤红壤多位于干热河谷,具有较干热的气候,季节性干旱严重。 黄色赤红壤 分布于滇东南和滇西南的低山丘陵区。因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比普通赤红壤地区高500毫米以上,土壤含水量较多。表层有明显的黄化层,粘土矿物除高岭石外,还含有较多针铁矿。淋溶淀积层呈亮黄橙色(10YR 6/6、6/8)。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普通赤红壤亚类高。 利用改良 赤红壤地区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对山坡地必须搞好林业、牧业,保护生态环境,做好水土保持;地形平缓地区可发展农业,一年三熟。应注意开发热带、亚热带的经济林木、果树和药材等特产,如种植木瓜、杧果、香蕉、洋桃、荔枝等热带果树,油茶、八角、紫胶、三七、砂仁等经济作物和药材作物。橡胶、咖啡等热带作物只能在局部避寒避风处种植,这方面各地已积累不少经验,如广西龙州在橡胶树下覆盖草层以保水,树行间种植绿肥,深翻压青,五年中不仅橡胶树生长迅速,土壤肥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见红壤改良利用)。赤红壤latosolic red soil曾称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季雨林下形成的强脱硅富铝化土壤。是砖红壤向红壤过渡的土类。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云南等省区的部分低山丘陵。土壤的富铝化作用介于砖红壤和红壤之间,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有蛭石及赤铁矿,B层黏粒硅铝率1.7~2.0,风化淋溶系数0.10~0.15,盐基饱和度15%~25%,土壤pH4.5~5.5。全剖面暗红棕至棕红,土体黏重紧实,构造体表面有大量铁锰胶膜。适于生长常绿林木,亚热带经济果林和旱作物。但侵蚀严重处常有铁盘露出,植被稀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