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潮蔡会文,号赤潮,湖南攸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生,民国25年卒。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到武汉,任国民政府警卫团连党代表。后任红四军教导队党代表、红三军政委、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湘赣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红八军政委、粤赣省军区司令员。民国23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赣南省军区司令员。民国24年4月率部到湖南桂东,任中共湘粤赣边特委委员、湘粤赣边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民国25年在与国民党政府军作战时重伤被俘,英勇就义。 赤潮chìcháo见“红潮”。 赤潮chìcháo〈动〉有害微生物泛滥造成灾害的一种海洋现象。大量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消耗掉水中的大量氧气,致使鱼虾等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因水面呈赤色,故称“赤潮”。 赤潮chìcháo即“红潮”。 赤潮 赤潮chìcháo海水富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和高度密集而引起海水变红的现象。也叫“红潮”。 ☚ 斥资 赤脚律师 ☛ 赤潮red tide又称红潮,水华。因某些浮游生物的异常急剧繁殖所引起的一种海水变质的现象。赤潮的颜色常随产生赤潮的生物种类而异。在海水、淡水中都会发生赤潮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赤潮多发生在水温高、日照强、营养盐含量高的水域。因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和海洋,造成水中有机物质增加,使赤潮现象显著增多。这对渔业,尤其是增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赤潮由于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异常急剧增殖引起的海水变质现象,又称红潮。赤潮早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严重。例如日本1966~1980年发生赤潮2589次。形成赤潮的微小生物已知有40多属,150多种。判断赤潮有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3种指标。 赤潮 赤潮chichao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颜色,如夜光藻呈红色,绿色鞭毛藻呈绿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少,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量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各具各种颜色。能够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现已查明的约有六十余种。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一般认为,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是赤潮出现的自然条件。赤潮出现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引起鱼类病变。 ☚ 富营养化 生物浓缩 ☛ 赤潮又称“水花”。水体富营养化时,含有色素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面呈现色泽的现象。其中以红色为多见,故名。发生在湖泊中的称水花,发生在近海中的称赤潮。 赤潮 赤潮赤潮或称红潮。指由于海洋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当今海洋的一大灾害。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总称,并非都是红色的,它因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硅藻引起的赤潮往往呈黄褐色,隐藻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而夜光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粉红色。 ☚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微生物资源 ☛ 赤潮 赤潮即“红潮”,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或藻类大量生长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发生在近岸海域晚春至早秋季节。发生赤潮的海水的颜色,随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异,一般呈红色或近红色。农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都是促使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赤潮的原因。赤潮能杀死贝类、虾类和鱼类,并能使渔汛推迟、鱼群分散、对渔业危害尤甚。 ☚ 交通噪声指数 声压级 ☛ 赤潮 赤潮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 (大多为浮游植物) 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继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环境异常现象。赤潮发生海域,水产品出口受阻,还造成经济损失。赤潮的危害方式和程度差异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种: ☚ 海洋石油污染应急计划 海域赤潮防治 ☛ 赤潮red tide 赤潮red tid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