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赠白马王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

古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序云:黄初四年五月,诗人与兄弟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起朝会京师,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死去。七月,与白马王返回封地,途中为有司所阻,不许同行,乃“愤而成篇”,抒其满腹悲愤忧苦。全诗共七章,采用轳辘体蝉联形式,逐次抒写,层层递进;抒情中结合叙事、议论,沉着从容,含蓄委婉;又运用比兴,融情人景,形象生动,感情深厚,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诗人后期重要代表作,也是汉魏文人抒情诗名篇。

☚ 野田黄雀行   咏怀诗 ☛
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

魏诗篇名。曹植作。见《曹子建集》卷五。诗分七章,前有序。最早载于《魏氏春秋》,无序。《文选》卷二四选录,并有序。据李善注,本集原作《于圈城作》,当是萧统根据序文改作此题。白马王,指曹植异母弟曹彪。“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诸王皆来京师行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谓之“会节气”。本诗是黄初四年(223),曹氏诸兄弟朝会后回封邑时,曹植写给曹彪的。《魏氏春秋》曰:“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监国使者”是魏文帝曹丕设以监察诸王的。诗歌直抒胸臆,字里行间充溢着忧伤和悲愤,客观上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由权位之争而引起的骨肉相残的政治现实。朴实自然的风韵,出自肺腑的情意,以及“顶真”格修辞法的运用,使本诗慷慨悲凉,十分感人,成为曹植后期诗作的代表。后世对之评价极高,如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观子建‘明月照高楼’,‘高台多悲风’,‘南国有佳人’,‘惊风飘白日’,‘谒帝承明庐’等篇,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温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此所谓韵不可及也。”

☚ 送应氏   七步诗 ☛

《赠白马王彪》

 诗歌。曹植作于公元223年七月。这一年五月曹植与胞兄曹彰、异母弟曹彪在洛阳朝会。不久,曹彰被曹丕害死。七月,曹植与曹彪离洛阳回封地山东,曹丕派监国使者灌均传令不准他们同路同宿,曹植于是写下这首诗向曹彪告别。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行路的艰难,抒发了兄弟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对曹丕残害骨肉的行为表示了无比的痛恨,直指他们为“鸱枭”、 “苍蝇”、 “豹狼”,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因身处危境而惴惴不安的心境。诗歌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语气深沉。作者还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章章蝉联,利于抒发绵绵不断的情感。

古典文学作品《赠白马王彪》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赠白马王彪

 
 序曰〔2〕:黄初四年五月〔3〕,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4〕,会节气〔5〕。到洛阳,任城王薨〔6〕。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7〕。后有司以二王归藩〔8〕,道路宜异宿止〔9〕。意毒恨之〔10〕。盖以大别在数日〔11〕,是用自剖〔12〕,与王辞焉〔13〕,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14〕,逝将归旧疆〔15〕。清晨发皇邑〔16〕, 日夕过首阳〔17〕。伊洛广且深〔18〕,欲济川无梁〔19〕。泛舟越洪涛〔20〕,怨彼东路长〔21〕。顾瞻恋城阙〔22〕,引领情内伤〔23〕
 太谷何寥廓〔24〕,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25〕,流潦浩纵横〔26〕。中逵绝无轨〔27〕,改辙登高冈〔28〕。修坂造云日〔29〕,我马玄以黄〔30〕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31〕。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32〕。本图相与偕〔33〕,中更不克俱〔34〕。鸱枭鸣衡轭〔35〕,豺狼当路衢〔36〕。苍蝇间白黑〔37〕,谗巧令亲疏〔38〕。欲还绝无蹊〔39〕,揽辔止踟躇〔40〕
 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41〕。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42〕。归鸟赴乔林〔43〕,翩翩厉羽翼〔44〕。孤兽走索群〔45〕,衔草不遑食〔46〕。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47〕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48〕。孤魂翔故城〔49〕,灵柩寄京师〔50〕。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51〕。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52〕。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53〕。自顾非金石〔54〕,咄唶令心悲〔55〕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5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57〕。恩爱苟不亏〔58〕,在远分日亲〔59〕。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60〕。忧思成疾𤵜〔61〕,无乃儿女仁〔62〕。仓卒骨肉情〔63〕,能不怀苦辛〔64〕?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65〕。虚无求列仙〔66〕,松子久吾欺〔67〕。变故在斯须〔68〕,百年谁能持〔69〕?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70〕?王其爱玉体〔71〕,俱享黄发期〔72〕。收泪即长路〔73〕,援笔从此辞〔74〕

 〔1〕这首诗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注引《魏氏春秋》。后《文选》又载此诗。《魏氏春秋》曰:(魏国)“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曰……”白马王:即曹彪,曹植的异母弟,封为白马王。
 〔2〕《魏氏春秋》录此诗没有序。序最早见于《文选》。
 〔3〕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从公元220年至226年。
 〔4〕任城王:指曹彰,曹植的同母兄,封任城王。京师:指都城洛阳。
 〔5〕会节气:参加迎节气之礼。魏国有迎四节气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节气前十八天诸王来京师朝会,举行迎节气之礼。
 〔6〕薨(hong):诸侯及有爵位之臣死亡称薨。
 〔7〕国:指自己的封地。
 〔8〕有司:官吏。这里指魏文帝派往各诸侯封地监督诸侯的监国使者。
 〔9〕这句意思是二王在路上不能同行同住。
 〔10〕毒恨:痛恨。
 〔11〕大别:分别以后难以再见面,所以说大别。
 〔12〕自剖:自己表露心意。
 〔13〕辞:告别。
 〔14〕谒(ye)帝:进见皇帝。承明庐:本是西汉长安宫内的一庐名,这里借指皇宫。
 〔15〕逝:发语词。旧疆:指曹植的封地鄄城。
 〔16〕发:出发。皇邑:指都城洛阳。
 〔17〕日夕:傍晚。首阳:山名,在洛阳东北。
 〔18〕伊洛:两水名。伊水原出河南熊耳山,至偃师县入洛水;洛水原出陕西冢岭山,到河南巩县入黄河。
 〔19〕济:渡。
 〔20〕泛舟:乘船。
 〔21〕东路:鄄城在洛阳东,所以说东路。
 〔22〕顾瞻:回头观望。城阙:指都城洛阳。
 〔23〕引领:伸长脖子,表示远望。
 〔24〕太谷:谷名,在洛阳东南五十里。寥廓:空阔的样子。
 〔25〕霖雨:接连不断的雨。泥:泥泞。
 〔26〕潦(lao):雨水很大的样子。
 〔27〕这句是说四通八达的道路不能通车。中逵:四通八达的大路。轨:轨道,指车路。
 〔28〕改辙:改道。
 〔29〕修坂:长山坡。造云日:形容山坡很高。造:至。
 〔30〕玄以黄:玄黄指的是马累病了。以:而。这里是化用《诗经·周南 ·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两句。
 〔31〕郁:忧郁。纡:屈曲难解。
 〔32〕亲爱:指兄弟白马王彪。
 〔33〕偕:一起。
 〔34〕中更:中途改变。克:能够。
 〔35〕鸱枭(chi xiao):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恶鸟,此处用来比喻奸邪小人。衡:古代车辕上的横木。轭(e):套在马颈上的曲木。
 〔36〕豺狼:这里用来比喻险恶小人。当:阻挡。衢:通达四方的道路。
 〔37〕苍蝇:比喻小人。间:乱。
 〔38〕令亲疏:使亲人疏远。
 〔39〕蹊:小路。
 〔40〕揽辔:拿着马缰绳。踟躇(chi chu):迟疑不前。
 〔41〕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ao),较小,鸣则天凉。
 〔42〕匿(ni):隐藏。
 〔43〕乔林:高大的树林。
 〔44〕厉:用力振动。
 〔45〕索:寻找。
 〔46〕不遑:没有时间。
 〔47〕太息:叹息。
 〔48〕“奈何”二句:悲叹任城王曹彰在京城突然死去。同生,亲兄弟。往,指死亡。
 〔49〕故城:指曹彰生前的封地任城。
 〔50〕灵柩(jiu):装着尸体的棺材。
 〔51〕“存者”二句:意思是活着的人很快就要度过自己的一生,死去的人身体不久就要衰朽。存者,指自己和白马王彪。亡没,指任城王彰。
 〔52〕晞:干。
 〔53〕“年在”二句:意思是自己已老,失去的时光无法追回了。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傍晚,太阳运行到桑榆间。这里借来喻人到了晚年。影响,影子、声音。影响易逝难追,这里借来比喻逝去的岁月不会再来。
 〔54〕顾:念。
 〔55〕咄唶(duo jie):惊叹声。
 〔56〕陈:陈述。
 〔57〕比邻:近邻。
 〔58〕苟:倘使。
 〔59〕分:情分。日亲:日益亲密。
 〔60〕“何必”二句:意思是不一定生活在一起,才能深表情意。衾(qin),被子。帱(chou),帐子。殷勤,亲切的感情。
 〔61〕疾𤵜(chen):疾病,同“疢”。
 〔62〕无乃:岂非。儿女仁:指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仁:相亲爱。
 〔63〕仓卒:匆促。指与白马王在匆忙之间要分别。
 〔64〕苦辛:痛苦。
 〔65〕信:的确。
 〔66〕列仙:诸仙。
 〔67〕松子: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名。吾欺:欺我。
 〔68〕变故:发生灾祸。斯须:短暂之时。
 〔69〕百年:指长寿。持:保持。
 〔70〕执手:意思是相见。
 〔71〕王:指白马王彪。
 〔72〕黄发:人老后头发由白变黄,所以黄发象征长寿。
 〔73〕即:就,走上。
 〔74〕援:拿。辞:辞别。
 在建安诗坛上,长诗较少,但写得都很成功。这首诗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篇章。诗中主要写诗人与白马王的生离,同时写与任城王的死别。上述两方面相互交织,表现了诗人受迫害、不得自由的痛苦和忧愤,也使我们看到了以曹丕为首的魏国统治者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摧残。诗中有时直抒胸臆,有时慷慨议论,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诗中从第二段开始,用蝉联的修辞方式,上递下接,自然相连,不仅有利于表现“斩不断”的离愁别恨,而且还增加了全诗回环迂曲的节奏感。
 孔 融

历代诗词精品之《赠白马王彪》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赠白马王彪

 

曹植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懤,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𤵜,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这首血泪交织的诗篇是曹植其后期诗代表作。写作背景具见诗序:魏文帝黄初四年(223)五月,曹植和胞兄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起进京城洛阳参加“迎气”的例会。在京城期间,曹彰蹊跷地死了(据《世说新语》说是因为曹丕忌惮其骁勇而投毒的缘故)。七月朝会完毕,曹植本与白马王曹彪顺路同行,中途(李善注题一作《于圈城作》)命下,遂为监国使者灌均制止,曹植敢怒而不敢言,遂在分手时写了这首诗,与彪赠别。诗中抒发了身为亲王而实际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与兄弟死别生离的情况下的悲愤心情。
 全诗大体章自为韵,逐章转意,章与章间以顶真的修辞蝉联,如此看来实为六章,除首章十八句,四章十四句,其馀各章均为十二句。旧本均作七章,许是因为首章较长,被分作了两章吧——然两二章同韵,同写旅途跋涉,反不蝉联,殊乖义例;又一章十句,二章八句,句数更见参差。因此改作六章。
 一章(“谒帝承明庐”)写离别洛阳时的依恋之情,及旅途劳顿。“首阳”即首阳山,距洛阳区区二十里,却从清晨到日夕,整整走了一天,一路何得如此迁延?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是月(六月)大雨,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皆纪实之笔。这样的天气行路,即非伤心之人,心情也会变坏,何况心绪本来就很坏呢。
 二章(“玄黄犹能进”)写被迫将与白马王彪宿止异路的悲愤心情。清人吴淇说:“先是二王初出都,未有异宿止之命。出都后群臣希旨云云,中途命下,而灌均第始不许二人同路”(《六朝选诗定论》) ——故诗中说“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又以不详的鸱枭、凶残的豺狼和龌龊的苍蝇来比喻魏文帝周围的一群小人,骂他们“谗巧令亲疏”。然而“灌均等之不许同路,实出文帝意旨。”(吴淇)诗人是不敢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了。
 三章(“踟蹰亦何留”)写初秋原野萧条,触景伤心。音响凄切的寒蝉、气息奄奄的落日、振羽投林的飞鸟,衔草索群的孤兽,组成一幅交织着哀愁、凄厉、孤独、寂寞气氛的图景,达到了融情入景的境地。清人陈祚明说:“此首景中有情甚佳,凡言情至者须入景,方得动宕。若一于言情,但觉絮絮,反无味矣。”(《采菽堂古诗选》)
 四章(“太息将何为”)写由任城王彰的暴死而引起的人生恐惧。“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二句,刘履认为句中“存者”与“亡没”应互掉,谓死者复过而存者亦衰,言之成理。
 五章(“心悲动我神”)强作宽解之词,并安慰白马王彪。先作豪言壮语,正所谓强颜欢笑,并不能一破愁城。但它表现出诗人情感的挣扎,和挣扎的无益,所以末了仍忍不住说“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这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𤵜”,无乃儿女仁”等语,为唐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祖)予夺之间有唱叹之妙。
 六章(“苦辛何虑思”)进而怀疑神仙天命,归结到珍慎自保作结。虽说诗已告终,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回肠荡气,经久不息。
 《赠白马王彪》篇幅宏肆,笔力非凡,直开杜甫《咏怀》、《北征》以及联章体五古(如前后《出塞》)之先河。方东树曰:“此诗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遂开杜公之家。”(《昭味詹言》)细味全诗六章,本可相树独立成诗,诗人巧妙地用辘轳体的形式把它们组织起来,以前章的结尾做起下章的开头,这个唱叹式的开头,就取消了章的独立性,而使全诗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又极饶唱叹之音。同时这种章法和句法也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三是虚实相间,情景交融。诗中叙事、写景、抒情相互穿插辉映,借景抒情,取得了兴发感动的艺术效果。再就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烘托、陪衬等手法,使全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全诗感情悲怆而笔力刚劲,颇具时代特色,称得上是建安诗中划时代的丰碑。

《赠白马王彪》zeng bai ma wang biao

Presented to Biao,Prince of Baima→曹植 (Cao Zhi)

赠白马王彪

曹植作。该诗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诗正以悲愤贯穿各章。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素于曹植友善,此来洛阳,一不明而死,一大别在即,诗人之悲可知矣。诗分七章,首章写离京就道归藩,路长河深“欲济川无梁”。诗人“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他犹豫踯躅“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思亲愈迫,怨望愈切。第二章续写道路坎坷难行: 太谷寥廓,荒无人烟,惟山树葱郁苍苍,自生自长。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泥我涂”,日久“流潦浩纵横”,所以“中逵绝无轨”,诗人只得“改辙登高岗”,但是山路陡峭,马又病了。第三章接着写马虽然病了“犹能进”,但是我心里郁闷不畅却很难消解。诗人以“郁纡将何念”设问,过渡到忧思原是怀人:“亲爱在离居”,兄弟“本图相与偕”,但是中途却遭离散。因为那奸邪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他们如“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混淆黑白,使魏王与诸兄弟恩断亲疏。诗人想要控诉这些小人,但是“欲还绝无蹊”,不得已,“揽辔止踟蹰”。第四章感物伤怀。诗人中路徘徊,欲行不甘,欲还无路,“踟蹰欲何留?相思无终极”,思情依依,这时候,阵阵秋风送来丝丝凉意,为风所惊动的寒蝉凄切地鸣叫起来。太阳落山了原野上枯草茫茫,一派萧条。飞鸟扇动着羽翼匆匆地归巢;被落下的孤兽急急地跑着寻着它的同伴,口里衔着的草都来不及吃。自然界物各有所托各有所归,独我进退无居,怀人不得,因此“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第五章紧承上文问答“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诗人对悠悠无极的天命发出沉痛的质问:“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死者“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而“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一世,死只是瞬间,“去如朝露晞”,并且天老人之速,“影响不能追”,像光、响一样难以追蹑。而自己命非金石,寿之不永,想到这里“咄唶令心悲”。第六章诗人故作通达“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大丈夫志在四海,即使分离“万里犹比邻”。如果彼此恩爱不绝,离的愈远而心愈亲。因此“何必同衾㤽,然后展殷勤”,更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忧思成疾”。 虽如此,但当此骨肉友于仓卒作别,前途未卜归期难定,故“能不怀苦辛”。第七章诗人说“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所虑苦辛,只在于命运在人而非天。求仙访道以达长生只不过是松子的欺人和自期;世间变故瞬息幻化,“百年谁能持”,今日我们离别,几时才能再执手相会?请王慎“爱玉体”,克己谨行,夕惕若厉,以求“俱享黄发期”。此诗为曹植名篇之一,“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刘克庄《后村诗话》),此诗正是以悲痛之笔抒悲愤之情: 一为白马王曹彪生离之悲,二为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三为自己前途未卜命运幻灭之悲。三悲流注交叉,苍凉慷慨,震魂摄魄,入人肺腑。在艺术上,绘沿途景,叙心中事,抒怀中愤。景、事、情,互相穿插,互相辉映,各章又有侧重,使全章跌宕有致,沈德潜《古诗源》称“章法绝佳”。而且诗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作线,以景物衬托。叙事生悲,触景伤情,寓悲于叙,寄哀于景,诗人目之所见,思之所存,无不悲情四溢。此外,结构上章章钩连,诗学上叫顶真格或曰辘轳体,使各章形式上紧凑,语气上转折,情绪上邅递无穷回还往复,变化穷极。再者诗多用比兴,语不求华丽,而情委婉含蓄,《岁寒堂诗话》说它“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是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