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赕读音t·an(ˋ),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吐滥切,去,阚韵。 上一条: 貪 下一条: 賧 赕读音t·an(ˇ),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杜览切,上,敢韵。 上一条: 菼 下一条: 賧 赕单dǎn以财物赎罪。例:给人塞~钱,将人赎回。 赕贪tǎn也作“倓” 以财赎罪。例:给人塞~钱财,求人包~自己。 赕奉献:~佛。 赕賧tanEAE6 河 河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对江河的称呼:赕 另见:岸 渡口 水位 河水 波浪 ☚ 河 河道 ☛ 赕中国南传佛教敬佛布施活动。“赕”为傣语音译,源于巴利语,意为“布施”。其含义十分广泛,凡是自愿将其食物、金钱以及其它物质财富等无偿地敬献给佛、僧侣或其他人的活动,均可称为“赕”。云南西南部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由于信奉南传佛教(即“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均有此种活动。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赕坦”、“赕帕”、“赕毫”、“赕恩”、“赕宰”等。“赕坦”即指抄写经书敬献给佛寺;“赕帕”即指缝制袈裟敬献给僧侣;“赕毫”是指将食物送到佛寺给僧侣享用,或施舍给贫穷之人;“赕宰”则意为施舍智慧和力气,即当没有任何物质可以帮助他人之时,也可用心和力气为他人做好事。认为“赕”不仅是对佛的虔诚,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社会美德,因此,在中国南传佛教地区,“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 赕dan傣语音译,意为“供奉”、“布施”。亦称“赕佛”。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斋僧礼佛的各种活动的通称。在佛教节日或民间婚丧节庆期间进行,主要有“赕路皎”(送儿童入寺为僧)、“赕坦木”(向佛寺献经书)“赕帕”、(向僧侣捐赠做袈裟的布)、“赕毫轮瓦”(向佛寺捐献稻谷)、“赕墨哈班”(修来世)、“赕暖帕短”(表彰出家为僧年至五十而不还俗者)、“赕帕干”(表扬模范遵守戒律之僧侣)等。小赕半天一天,参加者一户或一村; 大赕3—5天,亦有全勐联合举办的。每次做赕时信徒都带鲜花及其他供品, 聆听僧侣讲经说法, 大赕时晚上常有歌舞、花灯、放烟火等活动。供品全归佛寺所有,为佛寺主要经济来源。解放后已渐减少。 赕(赕)dǎn (傣语,用物品献佛) offer sth. to Buddha as a tribute in the language of the Dai nationality 赕傣语音译,意为“供奉”、“布施”。云南傣、布郎、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的信徒斋僧礼佛活动的统称。西双版纳一带称“赕佛”,德宏一带叫“做摆”。认为赕佛是为自己赎罪,为子孙积德。赕佛虔诚者,享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德宏傣族以“做摆”换取“帕戛”(傣语“怕拉达戛”的简称,即“佛门男子”之意)的称号,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理想之一,通常在佛教节日或民间婚丧节庆期间进行,主要有“赕鲁皎”(送儿童入寺为僧)、“赕坦木”(向佛寺献经书)、“赕帕”(向僧侣捐袈裟)、“赎毫轮瓦”(向佛寺献稻谷)等。赕有大小之分,大赕活动时间长,仪式隆重,耗费大。小赕限于本村本寨,随时举行,随即解散。大赕则要邀请邻近村民亲友参加,长的达十数日。每次做赕,信徒皆要献鲜花及供品,去佛寺聆听佛爷讲经说法,大赕时则要举行歌舞、花灯、放烟火等活动。 △赕(賧)dǎn12画 贝部 傣语指奉献: ~佛。 △赕(賧)tàn12画 贝部 古代东方、南方少数民族以财赎罪。也指这些民族用以赎罪的财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