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篇名。五律。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一三。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上加“赋得”二字。作于贞元三年(787)诗人十六岁时。属作者自己所分四类诗中的杂律诗。以原上之草比喻别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咏物与抒情融而为一,构思独特,情味隽永,为脍炙人口的名诗。据传此诗曾得到当时著名诗人顾况的赏识:“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张固《幽闲鼓吹》)高步瀛评云:“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唐宋诗举要》卷四)诗中“野火”一联,以工稳的流水对,描写春草的顽强生命力,且含有深刻寓意,历来为人所传诵。 ☚ 题都城南庄 观刈麦 ☛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 1.按科场考试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2.离离:草木繁茂。 3.芳:指青草。 4.萋萋 (音 qi):草盛貌。此句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王孙:贵族。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 【译】 古原上的芳草, 生长得茂盛, 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 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 却烧不死它的生命,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它就顽强地新生。 那无边的芳草 连续遮盖了古道, 那青青的翠色 延伸联接着荒城。 又一次为友人送行, 那萋萋的芳草呀, 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 【评】 此诗为白居易青年时成名之作。史载诗人应举入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其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 ‘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幽闲鼓吹》)。诗人将对原上草的吟咏与送别的两个主题紧密结合,互为宾主,从而使送行的主题得到了萋萋意境,而原上草的一枯一荣,也都具有了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人的灵性,甚而——人的哲理,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1〕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写于贞元三年,白居易时年十六岁。这是他准备应试的练习作品,因为规定以“古原草”为题,所以前面加“赋得”二字,表明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传说白居易以此诗拜谒住在长安的名诗人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名字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赏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幽闲鼓吹》)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中唐极负盛名的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苏州、杭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前期志在兼济天下,与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他因上书直谏,被贬谪江州司马。后期锐气消失,官也越做越大,但求“独善其身”,写作一些“闲适诗”。存诗三千余首,他自己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有《白氏长庆集》。 〔2〕“远芳”二句: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野草在阳光下绿碧如翠。二句写芳草生长得遍野皆是,蔓延到古道和荒城。 〔3〕“又送”二句:王孙,本义指贵族子弟,这里借指所送远行之人。此二句点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古原草,既表达出送别友人的留恋之情,又反映了诗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唐代应试诗规定为五言六韵排律,本篇是准备应试的习作,只写成五言四韵的律诗,但能扣紧题目,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稳,也是应试诗习作中的上乘作品。本诗是应题作诗,因题而生情生文,本来也没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描写了野草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存与发展的性格,是具有创造性的和普遍象征意义的意象,常常被人们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用来表现革命力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注释】 ①离离:繁茂貌。原:郊野平原。②一岁:一年。荣:开花。③二句极写春草茂盛,意谓很远闻到香气的花草铺满了古道,被晴日阳光照得碧绿的春草蔓延到荒城。“侵”、“接”二字极为生动准确。④二句写送别,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王孙:犹言公子,此处借指友人。萋萋:草茂盛貌。 赋得古原草送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问刘十九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以物托情,以物言志,情景交融,历来为人称道。尤三、四句成为脍灸人口的名联佳句流传至今。诗人巧妙地把无形的送别友人之深情,用不被人注意、繁荣绵延的有形野草来比喻、形容,并生动地描绘了野草的青翠芳香,从而把咏物和言志、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草言别情,自古有之,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之萋萋”(《楚辞·招隐士》),而白居易是以古原野草之特色衬托别离之情深厚,以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抒发豪情壮志之远大,立意新而含意深。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习作,也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凡按事先规定、限定的诗题作诗,照例要在诗题前加“赋得”二字。此诗指定的题目是“古原草”,所以冠以“赋得”。“送别”是此诗的副题。全诗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绘,表达出送别友人时的留恋情绪,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首句扣题“古原草”,以“离离” (纷披繁盛的样子)形容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为后文做好了铺垫。二联是“枯荣”二字的生发,出句写枯,对句写荣,歌咏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富有哲理,卓绝千古。三联以“古道”、“荒城”点出“古原”,“侵”、“接”二字用得巧妙,给古原野草灌注了丰富的感情,进一步渲染出野草的勃勃生机。尾联中的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泛指离家远游的人。萋萋(qi),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语出《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点明“送别”的题旨,意境悠远,韵味无穷。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乃白居易少作,据《唐摭言》、《幽闲鼓吹》等记载,白居易青年时代曾携此诗赴长安谒名士顾况,顾睹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此诗,乃改口郑重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因为之延誉。唐人于限题作诗,题目前加“赋得”二字。《古原草送别》即所拟诗题。 此诗重点放在咏“古原草”,最后带出送别之意。首联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点明不是一块草地,而是大草原,“离离”迭字,状出草色之茂密、景象开阔;“一”字重出,形成咏叹,先道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 次联紧承上“枯荣”,歌咏野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别致处在于不是一般地写草原的秋枯春荣,而是写野火燎原,把野草烧得精光,——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草置根大地,具有顽强生命力,草灰化着肥料,来年春草长势更旺。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自然天成,写出了一种在烈火中再生的典型,寓于哲理意味。故为名句。 紧接“又生”,转写古原景色。“古道”、“荒城”紧扣“古原”字面。虽然道古城荒,青草却给古原带来了生气。前四句写草是白描,此二句“远芳”、“晴翠”更以藻绘染色;“侵”、“接”二字继“又生”写出迅猛扩展之势。这两句还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环境。末联巧用《楚辞·招隐士》名句“王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翻出新意,不是面对草色怀远,而是在草色中送别,用刘长卿的话说即“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用李后主的话来说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缴清“送别”的题意。 从命题作诗的角度看,全诗将“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神完意足;而且能融入深刻的生活感受,包含相当的哲理意味,故为佳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相传作者仅十六岁就写了此作,得到长安名士顾况的推崇,特赏其中“野火”二句。唐张固曾在《幽闭鼓吹》中记载: 白尚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米价方贵,居亦不易。” 乃披卷首篇 (即指此诗),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这个故事传得很神、也很久,直至如今。但据有人研究,这不过是一个缺乏确据的传说而已。因为白居易自十一岁至十八岁均在江南;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即贬官去了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据此,他两人不大可能在长安相见。 “赋得”,即赋诗得到某个题目之意。故对那些限定诗题或题材的诗作,多在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这种作法源于“应制诗”,后广泛使用于科举“试帖诗”。有时集会,大家共写一个题目,往往题前也加“赋得”字样。 “古原”,历史著名的平原,有如长安的乐游原等。
前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离离,繁茂貌。原,原野。枯荣,指草的枯萎与茂盛。诗人从首句点题,第二句指出草木生长的规律;三、四两句是第二句的发展,歌咏草之生命力的顽强。 后四句是: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芳,播散很远的草香,或说无边的芳草。侵,占也,引申为吞没或掩盖。晴翠,阳光照耀下的绿野。这五、六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青草的无限生机和春日和煦宜人;同时紧扣了题中的“古原”,并为下边送别作了厚厚的铺垫。最后两句,又是正面补足题中“送别”的意思。它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诗句:“王孙兮不归,青草生兮萋萋。”王孙,原指贵族后代,这里泛指离家远游的人。萋萋(qī凄),草生长得茂盛貌。
这里不作一般的语译,恕我借用学生的一份作业——将古典诗歌改写成现代新诗。其诗是: 原野漫漫无际, 野草葱笼茂密。 野草啊, 你一年一度: 春长秋萎, 枯枯荣荣; 周而复始哟, 永不停息! 野火啊, 你烧了它细小的躯干, 烧不掉它强大生命力; 一旦春风化雨, 它又生长着,生长着…… 绿遍原野! 蔓延无边的芳草, 正如大海的滔滔碧浪, 冲向远方的古道, 涌向荒凉的古城; 广阔优美的绿野哟, 翠光四射,情意浓浓。 离绪绵绵溢绿野, 绿野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fù)得:按照预先定下的题目写诗。离离:繁多、茂盛的样子。枯: 草木凋谢。荣:草木茂盛。晴翠:这里指阳光下的绿草。王孙:原指贵族 子弟,这里泛指远行的人。萋萋:茂盛的样子。 【大意】广袤的荒原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年年岁岁,那潇潇的春雨染绿了它 们,凛冽的秋风又吹得它们满身枯黄。燎原的野火有时将野草烧得焦 枯,然而到来年春天,在和煦(xù)的春风中,青草依旧是满眼的浓绿,几 乎遮没了荒原上的道路;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宛若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向 那荒废的古城边。在这样美好的时日,却要送别朋友,怎不令我伤感? 就连那茂盛的芳草,仿佛也满含着离别的忧愁。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一首科场考试中依命题而作的作品。依照规矩,题前加以“赋得”二字。相传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据唐张固《幽闲鼓吹》所云,他曾把包括这首作品在内的一卷诗作投献给当时的名士,著名诗人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而等到他细看了这首诗歌后则倍加赞赏,并说: “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其延誉而使年轻的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 命题 “古原草送别” ,盖拈取古人诗文之意。《楚辞·招隐士》 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 《别赋》 亦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这些,遂使春草与别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骚人墨客,以春草映衬别情者无数。但要把古人诗文零句中的这种意趣情致烘染成篇, 并推出新意, 亦绝非情浅才疏者所能为之。 “离离原上草”首句即切入题目,草非幽凄之孤草,而是蔓延古原之上,一望无际,从而造设成一个宏阔的视野。又以 “离离”状之,突现其纷披繁茂之势,勃勃生机,气象浑成而颇富意境。接着写其 “一岁一枯荣” ,野草也像天地间其他万物一样,万古不断地经历着死生相继、枯荣迭代的变化。意似平平,实则不然,如果说 “原”上草,给了野草生存以广阔的空间,这里又给了野草荣枯变化一个从亘古以至未来的无限遥远的时间,也暗扣题中 “古”字之义。这草与无限时空的联想,流露着诗人绵长深远而富于哲理色彩的感喟咏叹,而这正是这两句诗魅力之所在。这里诗人所遣 “枯荣”词,亦非率尔为之。就一岁之中野草生长而言,乃是先荣后枯,但若作 “荣枯” ,则给人以由荣而枯、忧枯伤哀之感; 而 “枯荣”,由枯而荣,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野草在春秋代序、寒暑相激、阴阳摩荡的洗礼中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一岁” 句既紧承上句之意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以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让无数人叹赏不已的名句。这两句是对以上 “枯荣”二字形象具体的表现,野火熊熊,烟腾焰卷,蔓延荒原,无情地吞噬着遍地野草,使它们化为灰烬,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景象。但野草似乎也以坚韧的意志,有效的手段搏击着肆虐无情的野火,把自己的根须苞牙深深埋入 “古原”母亲的怀抱,埋下了生机,也埋下了希望。当然,在野草生命的史诗中,不啻有肆虐无情的冰霜烈焰,也有呼唤生命、哺育生命的春风。待到那春回大地之际,它便以那积蓄已久的生命的活力,“春风吹又生”了。一吹一生,宛若一呼一应,表现出野草追求新生的踊跃。它又以蓬勃茂盛的长势,覆盖了大地,装点着欣欣向荣的春天。这两句是对野草的生命力最热情的讴歌,最崇高的礼赞。以此而论,作品的前四句完全可以以其鲜明的形象,隽永的哲理,浓烈的诗味而独立成章。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是全诗的过渡转关之处。远芳,沿着古道向远方蔓延的春草。晴翠,阳光照耀之下的广阔绿野。“远芳”、“晴翠”都是紧承上句,状出原上草之芳香青翠,生机勃勃,秀色可人。而一 “侵” 一“接” ,极为自然地引出了伸向天边的 “古道”,偏处远方的 “荒城”。而“古道”也极自然地会让人产生远行、离别的联想,“荒城”则也使人引出投身荒远绝域的想象。这看似写景的诗句,却早已浸透了离情别绪的凄凉怅惘。就上而言,承转绵密紧凑; 就下而言,过渡巧妙自然。于是,诗人水到渠成地推出了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道出送别之意而结束全篇。显然,这两句是从《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出。王孙,本指贵族,因《楚辞》 中的这一名句后被借指远行之人。“又送”道出诗人经受友人离别,已非一次,个中滋味,备尝之矣。而今又面对漫漫古原、萋萋春草,眼巴巴看着友人又将离别,投身荒城绝域,又一次品尝了这友人离别的苦涩。不由得别情满腹,犹如那一望无际,绵延茂盛的春草。可见,以“萋萋”状饰此时此际之别情,极为贴切形象,把离情别绪烘染得达于极致,给人以情满天地,醇浓深长的强烈感受。 按命题作诗,自然要受到诸多限制。这篇作品紧扣题意,既极状古原草之特征而又兼抒送别之情。景中含情,烘染有致,情景相得而意境浑成。诗理绵密细致,转关自然巧妙。这些无不体现着诗人游刃有余的创作才华和精妙卓绝的艺术造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这首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的规矩以指定、限定的诗题写作的应试诗,题目之前必加“赋得”二字。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16岁时初至京师,曾携诗拜见名士顾况,顾况开始看不起这位年轻人,便随口打趣地说:“京师米贵,居亦不易。”等到他读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大为赞赏,忙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命题为“古原草送别”,即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同时要兼关送别之意。草与别情结缘,大概始于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二句。因此,首句即紧扣题面“古原草”三字,以“离离”写原上草的茂盛,再继之以第二句的两个“一”字,有意造成一种生生不已的韵味。这就为第三、四句做了铺垫。古原草的特点是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使遇到野火,似乎被烧得精光;但是一遇到春风化雨,野草便会迅速复苏。诗中在“火”字之前冠以“野”字,一方面紧扣题面的“古原草”三字,另外,也是有意强调辽原大火的威猛,为“原上草”的毁灭涂以悲壮之色。但是,渲染毁灭的痛苦,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再生的力量与欢乐。诗篇以“烧不尽”和“吹又生”对举,写尽了“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首诗历久不衰,广为传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作者在诗中用朴素有力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歌颂并赞美了生命的力量。每当后人读及此诗之时,一种生命的冲动便会充溢于读者的胸膛。所以,它是生命的赞歌。第三联则由第二联的重在写“草”转入重在写“古原”。其中, “远芳”、 “晴翠”都是在写草,但是更形象了。而且,芳曰“远”,翠曰“晴”,则草之清香、秀色可嗅、可见。而“侵”、“接”二字又上承“吹又生”三字,再次突出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坚韧。尾联点明“送别”。“王孙”乃借用《楚辞》成辞,指代行者。在这春意浓郁的氛围里,送别行者,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时代总是要赋于历史以新的内容,这正是历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文学是历史的积淀之一。因此,后人也总是要给前代文学以崭新的解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赞美生命、赞美活力的警句,今天已成为赞美正义力量不可战胜的名言。它所蕴含的理性力量,成了鼓舞人们坚持斗争的信条。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以物托情,以物言志,情景交融,历来为人称道。尤三、四句成为脍灸人口的名联佳句流传至今。诗人巧妙地把无形的送别友人之深情,用不被人注意、繁荣绵延的有形野草来比喻、形容,并生动地描绘了野草的青翠芳香,从而把咏物和言志、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草言别情,自古有之,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之萋萋”(《楚辞·招隐士》),而白居易是以古原野草之特色衬托别离之情深厚,以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抒发豪情壮志之远大,立意新而含意深。 《赋得古原草送别》fu de gu yuan cao song bieOde to the Grass of Ancient Fields to Sending My Friends off→白居易 (Bai Juy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