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理论
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支柱,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人才的成长在于教育,因此,“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再一次提醒人们: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这两段警世之言相隔15年。15年来,邓小平几乎不间断地强调必须重科技、重教育、重人才,前后相贯,矢志不移。这充分表明了邓小平以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振兴为己任,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从而提出依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理论。
(1) 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适应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邓小平站在增强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高度,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基础在于教育,在于人才的培养。
(2) 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多次指出: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但是,加快经济,绝不意味着单单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必须着重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尤其要充分吸收、动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内涵。因此,邓小平在强调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的同时,深刻指出: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继承和发展。1988年,他深刻指出: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例如: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邓小平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重要地位。
(4)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立足于发展科学技术,造就优质人才,促进四化建设,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教育的战略方针。首先,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在论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问题时提出: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其次,强调教育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即著名的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21页)“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现实指导方针,又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理论。再次,强调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而且又具有专门知识的一代人。
(5) 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指出: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邓小平强调: “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他于1992年春,在南巡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 “我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
综上所述,邓小平把科技、教育、人才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战略支柱,巩固这三大战略,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我们的国家就会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