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金流量统计的理论基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金流量统计的理论基础

资金流量统计的理论基础

资金流量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各部门金融交易的综合记录。金融交易指以金融工具即金融资产为对象的交易。金融资产是一种债权形式,它是在一方对另一方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让渡中形成的。而一方之所以能够向另一方进行价值让渡,其前提条件是授信的一方收入用于消费后有节余即有储蓄,受信的另一方投资大于储蓄或消费大于收入。换言之,作为资金流量统计对象的金融交易,是以储蓄与投资的存在为前提的。理解资金流量统计的理论基础,必须了解储蓄与投资。
储蓄是推迟消费的行为。宏观经济学对储蓄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减消费后的剩余。投资指获得生产设备、建筑和存货的行为。人们日常所说的投资包括购买政府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行为,但这在宏观经济学上是不确切的。宏观经济学对投资定义为资本形成,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增加,以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形成。储蓄和投资,可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分部门的角度看。
先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以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的原则要求进行生产的部门必须对所占用的生产要素支付报酬。假定经济体系中只有家庭和企业两大部门。前者是消费者,既向企业部门购买产品又向企业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后者是生产者,既向家庭部门出售产品又向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如果家庭部门把从企业部门获得的全部生产要素收入都用于购买消费品,而企业部门又把向家庭部门出售产品所得的全部销售收入都用于购买生产要素,那么这种条件下的生产是简单再生产。这种条件下没有储蓄和积累(投资)发生。如果家庭部门只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而把另一部分储蓄起来,这部分储蓄就可以被企业部门用来扩大再生产。这样就在生产和消费之外形成了一个积累即投资过程。全部生产成果(收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消费等于收入减储蓄,因此储蓄等于投资。三者关系如下:
Y=C+I
C=Y-S
所以,S=I
Y:收入,C:消费,I:投资,S:储蓄
现在再引进对外经济关系,使封闭型经济变成对外开放型经济,这时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就在国内部分的生产、消费、积累之上,又加上了进出口。由于引进了进出口因素,经济平衡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进出口贸易是平衡的,那么情况仍和上面所讲的一样。当进口小于出口,国内储蓄外流; 当进口大于出口,国外储蓄内流。本国储蓄流到国外,形成外国的投资;外国储蓄流入本国,形成本国投资。这时本国储蓄与本国投资就不再相等。当本国储蓄外流即进口小于出口时,本国储蓄大于本国投资;当外国储蓄流入本国即进口大于出口时,本国储蓄小于本国投资。储蓄与投资差额,等于进出口差额。写成公式如下:
S-I=X-M X: 出口; M: 进口
变形为:S=I+(X-M),即储蓄等于投资加进出口差额。
封闭经济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开放经济条件下,储蓄与投资差额等于进出口差额(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这是资金流量统计的第一个理论基础。资金流量表的实物交易部分遵循的就是储蓄与投资差额由国外部门收支来平衡的原则。国外资本流入,在实物上是进大于出,补充了国内实物差额。但国内部门的投资储蓄差额要用国外资本流入补充。非金融交易的国内合计收支差额等于国外部门收支差额(记帐符号相反)。
再从分部门角度看。封闭经济条件下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但分部门看,各部门的储蓄与投资就不会相等。这是由不同部门不同的行为特征决定的。家庭部门是消费部门,受消费规律支配,家庭不会将所有的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指住宅投资),家庭部门通常是净储蓄部门;企业部门是生产部门,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投资,在预期有利可图时,企业部门会负债经营,它本身虽然也有储蓄,但通常情况下投资大于储蓄,企业部门是净投资部门;政府部门承担管理社会和调节宏观经济的任务,由于不同时期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收支赤字或盈余是经常存在的。各部门储蓄与投资(或收支)不相等,于是产生了资金在部门间流动的必然性。在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资金的部门间流动借助金融工具完成。金融工具既体现金融债权(资产)又体现金融债务(负债),每一笔融资,既表现为债权发生,又表现为债务发生。所以尽管从分部门看,各部门拥有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不相等的,但从全社会看,各部门金融资产总和与各部门金融负债总和是相等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在部门与全社会的上述不同关系,构成资金流量统计的第二个理论基础。资金流量表的金融交易部分体现的就是上述原则。

☚ 金融流量统计见   资金流量表格式 ☛
000019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