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相同,因此,我们在这里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为主予以说明。其方法和步骤为:
(1) 资源清查与归类。资源清查与归类的首要工作是划分资源区系。资源区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概念。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讲,宜先划气候带,或气候型,气候应根据日照长短、温度、降雨量、湿度以及与主要作物生长有关的生长期等因素来综合评判。在划定大的气候带之后,宜根据土壤状况、土地以及其他重要资源的分异状况确定各气候带内的资源区系。最后是扣除不能用于评价目标的区系数目,获得可用于计算的资源区系数目、资源数量和质量指标。如果是农作区,应获得各区系的生长期信息。
(2) 确定技术水平或投入水平。资源生产力与一定时期的技术和投入水平关系甚为密切,能否选择合适的水平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关系到评价的成败。G.M.Higgins等人 (1978—1980) 的计算中从八个方面来反映投入和技术水平即:
生产制度: 作物搭配的适宜性序列。
投入方式与基础设施: 包括品种改良程度,化肥、农药投入水平,作物休闲方式,农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好程度。
生产工具水平: 人力、畜力、机械化程度。
劳动强度: 家庭劳动是否评价。
借入资金: 是否有借入资金及借入水平。
产品消费方式: 自给、半自给、商业性生产等梯度水平。
技术服务: 咨询、服务、示范水平。
经济方式: 分散的或集中合并式的。
上述八个方面都与资源生产及产品消费水平有关,一旦综合地选择了技术或投入水平,计算参数也就相应地确定了。
(3) 根据各资源区系的资源状况和生产项目对资源条件的特定要求,确定 “适宜” 作物或生产项目。这需要用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作出哪些生产项目可供选择的考虑。一般说来,首先应尽可能宽地考虑项目种类,把那些能够适宜于生产的项目全部纳入考虑范围。其次,要根据多边利用原则依次筛选出最适宜的项目群,选择那些生产力最高的生产项目。一般采用最优化方法。
(4) 计算资源生产力。这里的资源生产力一般是指潜在的资源生产力,即一般不是现期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而是在选定的各种投入水平、项目的理论生产能力和资源适宜性相统一的条件下,特定区系和整个研究区域可以达到的物理产量。还需要运用资源生产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所不同的是这里不仅指 “劳动的自然生产率”,而且指劳动投入和自然条件的综合生产力。
(5) 选择价值系数,即指不可简单叠加的各种物理产量的热量 (或蛋白质) 转化系数,计算各资源区系、各气候带的热量或蛋白质生产量,最后按资源区系、气候带累加,求出评估区域的热量或蛋白质生产总量,这即是最大的物质生产潜力。
(6) 确定规范的人均热能或蛋白质需要量。这一步既可根据国际营养标准确定,也可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消费水平加上一个适当的增大量确定。需要考虑人口的性别、年龄及劳动强度。
(7) 计算资源承载力或资源潜在人口支持能力。即评价区域最大物质生产量与人均物质产品需要量之比值。这个比值表明单位面积可支持的人口数量,以人/平方公里表示,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W为一定投入水平下的全区域最大热量或蛋白质生产量,q为人均标准年热量或蛋白质需要量。该指标对于社会经济长远规划和人口数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8) 计算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密度的比值。这一步的结果可以揭示评价区域的前景。若比值大于1,表明在该种投入水平下资源生产力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显然,比值愈大,说明区域容量愈大。比如,若比值为2,表明预测时点资源可以容纳较当时多一倍的人口; 如果比值等于1,说明人口已达饱和状态,要进一步增加人口必须增加投入以改善资源生产力;如果比值小于1,则说明人口超载,属于危险区域。
上述八个步骤的每一步都涉及许多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试列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时运用的方法结论体系。该项研究表明,在低投入水平下,2000年非洲、西南亚、南美、中美和东南亚五个区域共有117个危急国家,危急面积20.16公顷,危急国家总人口10.54亿,占这些区域总人口数的29.4%。其中,西南亚和非洲危急人口高达73.8%和54.7%;在中等投入水平下,这些地区的危急国家为36个,危急面积12.44亿公顷,危急人口4.56亿,占13.5%; 在高投入水平下,这些地区危急国家19个,危急面积4.04亿公顷,占6.2%,危急人口 1.04亿,占2.9%,有4780万人口没有食物来源。
☚ 资源承载力   资源生态学 ☛
000042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