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治通鉴大辞典︱三、 论著索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治通鉴大辞典︱三、 论著索引
  • 位置: 首页/附录库/资治通鉴大辞典

三、 论著索引

(1900——1991年)

〔书目〕


 通鉴札记 刘体仁 辟园史学四种本19××年。
 王船山读通鉴论辨证 胡思敬 南昌退庐全书本1913年。
 司马温公年谱 (清)顾栋高撰 南林刘氏恕斋刊本1917年线装;刘光胜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司马光 (少年丛书) 孙毓修 商务印书馆1926年。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 章钰 长沙章氏本1931年。
 司马温公告身 商务印书馆1931年线装。
 通鉴研究 崔万秋 商务印书馆1934年、 1935年 (国学小丛书)。
 通鉴补正略 严衍 商务印书馆1935年。
 资治通鉴读法 王缁尘 世界书局1935年5月。
 通鉴总论 李廷机 知行 1945年。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 辅仁学志第13、14卷合订本,1945—1946年;科学出版社1958年3月;中华书局1962年。
 通鉴学 张须 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修订本署名张煦侯。
 资治通鉴 (标点本) 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第1版。
 资治通鉴 (校点本) 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 岑仲勉著 陈达起整理 中华书局1964年8月。
 资治通鉴选 王仲荦等 中华书局1965年、 1979年。
 资治通鉴介绍 柴德赓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年10月。
 通鉴吐蕃史料 苏晋仁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通鉴故事一百篇 王梦樵选注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9月。
 司马光和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小丛书) 冯惠民 中华书局1982年9月。
 通鉴佳话 王运生辑评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
 通鉴严补辑要 冯惠民辑 齐鲁书社1983年。
 《资治通鉴》丛论 刘乃和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资治通鉴释文 (宋) 史炤 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司马光 顾奎相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56) 柏杨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6——1991年12月。
 通鉴地理注词典 冯惠民 齐鲁书社1985年8月。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刘乃和、 宋衍申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
 资治通鉴选读 陈光崇、 顾奎相选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司马光新论 季平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
 资治通鉴译注 (战争卷) 施丁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8月。
 资治通鉴选译 李庆译注 巴蜀书社1988年11月。
 唐代的史学与 《通鉴》 牛致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司马光史论探微 陶懋炳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读书笔记 (读《资治通鉴》笔记) 王任重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11月。
 司马光传 宋衍申 1990年1月。
 司马光学述 (中国哲学史丛书) 陈克明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
 司马光年谱 冯惠民整理 中华书局1990年5月。
 治国史鉴—— 《资治通鉴》选编 周奕才、 崔新民选注 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3月。
 司马光新传 程应镠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书目 (港台部分〕


 司马光史论 (中国文化丛书) 宋晞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
 资治通鉴今注 李宗侗等校注 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通鉴学 张须 台湾开明书店1958年9月; 台北聚珍1984年。
 通鉴研究 崔万秋 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3月。
 通鉴隽语 赵伯平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2月初版;1978年2月第2版。
 司马光的政治思想与政见政绩 吴锡铿 台中撰者1974年。
 资治通鉴选论 鲁立刚 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6年。
 司马光文 (人人文库) 黄公渚选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8月。
 宋司马文正公光年谱 (清) 陈宏谋修订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5月影印。
 通鉴史论研究 黄盛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泛论司马光资治通鉴 李则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
 通鉴札记 刘体智 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3月影印。
 通鉴考异引书考 李美月 台北撰者1982年。
 资治通鉴介绍 台北木铎1983年。
 柏杨资治通鉴 (1——61) (宋) 司马光原作, 柏杨编译 台北流远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1991年。
 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雷家骥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11月。
 通鉴研究 张敬琪 台北流远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9月。
 白话资治通鉴 黄绵鋐主编、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白话资治通鉴执行编译教授译述 台北文化出版社1984年。
 资治通鉴嘉言 附嘉言姓名录索引 陈光天选辑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
 资治通鉴选 仁爱编辑部选注 台北新宇1985年。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文艺基金会编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
 资治通鉴索引 左伯富编 台北宗青1986年影印。
 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资治通鉴之中心思想 潘英 台北明文1987年6月。
 王夫之读通鉴研究 宋小庄 香港撰者1988年。

〔论文〕


 书司马温公切韵指南后 释持 《亚洲学术》1922年第4期。
 续司马文正保身说 林纾 《民彝》1927年第1卷第3期。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述 赵荫棠 《北平晨报·学园》1932年9月22、 23日。
 通鉴历代战争地理通论 张逸仙 《国专月刊》1936年第4卷第2、3期。
 北宋本资治通鉴跋 孙峻 《文澜学报》1936年第2卷第2期。
 谈资治通鉴法 《广播周报》1936年第106期。
 通鉴民族思想蠡测 陈千钧 《学术世界》1936——1937年第2卷第1——4期。
 通鉴胡刻本考略 贝琪 《考文学会杂报》1937年第1期。
 健行斋读《通鉴》琐记 李希泌 《考文学会杂报》1937年第2期。
 校《通鉴·汉纪》三事 贝琪 《考文学会杂报》 1937年第2期。
 《通鉴·周纪》校证 贝琪 《考文学会杂报》 1937年第2期。
 论荆公温公理财见解之异同 钱穆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89期1937年3月4日。
 与明照论治《通鉴》书 徐可行 《制言》第53期1939年。
 通鉴之纂修及其读法 滨迈 《新东方》杂志 (上海) 1941年第2卷第6期。
 王安石与司马光 程仰之 《文史杂志》1942年第2卷第1期。
 《宋史·刘恕传》辨证 邓恭三 《责善半月刊》1942年第2卷第21期。
 资治通鉴纂修始末 张芝联 《汉学》 1944年第1期。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 《辅仁学志》1945年——1946年第13卷1——2期、第14卷第1——2期。
 书全谢山通鉴分修诸子考后 杨堤 《中央日报》1946年6月11日。
 通鉴胡注避讳述 常廷元 《中央日报》1946年8月27日。
 《通鉴》论文 毛子水 《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2月12日第16期。
 书全谢山 《通鉴分修诸子考》后 陈垣 《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2月19日第17期。
 《通鉴胡注表微》小引 陈垣 《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2月19日第17期。
 《通鉴胡注表微》 柴德赓 《天津大公报·图书周刊》1947年4月12、 19日第15、 16期。
 《通鉴胡注表微》浅论 柴德赓 《上海大公报·图书周刊》1947年4月16、23日;
 《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读《通鉴》札记 吴兴华 《燕京学报》第39期1950年。
 我国古代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聂崇岐 《读书月报》1956年第5期;
 《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资治通鉴》和胡注 聂崇岐 《新建设》1956年第7期;
 《中国史学史论集》 (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1月出版);
 《宋史丛考》 (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我国古典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王崇武 《人民日报》 1956年8月30日。
 略谈资治通鉴 丘可贞 《中学历史教学》1957年第5期。
 论《资治通鉴》——与聂崇岐、 王崇武两先生商榷 陈千钧 《历史研究》1957年, 第7期;
 《中国史学史论集》 (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
 《资治通鉴》简介 李永镐 《读书》1960年第3期。
 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 翦伯赞 《人民日报》1961年6月18日;
 《中国青年报》1961年7月2日;
 《历史问题论丛》 (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晋平 《山西日报》1961年7月15日。
 为《通鉴》的编写分工质疑 阎简弼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0日。
 为《通鉴》编写分工问题释疑 翦伯赞《人民日报》1961年8月18日;
 《历史问题论丛》(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
 执简驭繁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 李诗 《文汇报》1961年8月23日。
 《资治通鉴》的前前后后 李诗 《文汇报》1961年8月30日。
 关于 《宋司马光通鉴稿》质疑 李正中 《天津日报》1961年9月6日。
 关于 《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卞僧慧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6日。
 平生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刻苦修书治学的事迹 刘乃和 《中国青年报》1961年10月29日。
 《资治通鉴》的编纂 赵贞信 《文汇报》1961年11月12日。
 《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 张传玺 《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0日。
 司马光和 《资治通鉴》 韩绍诗 《河南日报》1962年2月18日。
 胡三省《通鉴注》简论 仓修良 《杭州大学学报》 (哲社) 1962年第3期。
 胡三省和他的 《通鉴注》 仓修良 《文史哲》1962年第4期。
 关于 《通鉴》编写分工的几个问题 覃保霖 《广西日报》1962年9月26日。
 王安石的知变与司马光的守常——论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思想上的分岐 姚公骞 《科学与教学》1963年第2期。
 《资治通鉴》和编年史 安宇寄 《前线》1963年第2期。
 读《通鉴考异》札记三则 易民 《山东大学学报》 (史) 1963年第4期。
 《资治通鉴》和通鉴学 王仲荦 《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读《资治通鉴》札记 白寿彝 《人民日报》1964年5月13日。
 《司马光宁州帖》小识 蒋天格 《文物》1966年第2期。
 翦伯赞为什么吹捧“司马光精神”? 张后铨 《人民日报》1966年6月9日。
 宋代大地主阶级顽固复旧派——司马光 夏县文化馆等 《山西日报》1974年5月9日。
 司马光反变法的罪恶活动剖析 古平 《湖北日报》1974年6月24日。
 评卖国主义者司马光——兼论北宋时期卖国集团的阶级根源 陈卫平等 《解放日报》1975年1月7日。
 评司马光的翻案 夏顺义 《思想战线》1976年第2期。
 从《宣和遗事》看 “元祐更化” 梁凌益 《学习与批判》1976年第2期。
 司马光批判 曾枣庄 《四川师院学报》 (社) 1976年第2期。
 评司马光与 “元祐更化” 赵继颜 《山东师院学报 (社)》1976年第2期。
 “元祐更化”的启示 施升武 《文汇报》1976年3月17日。
 反攻倒算的一次丑恶表演——略论司马光和他的 “元祐更化” 武汉大学历史系七五级工农兵学员
 《光明日报》 1976年3月25日。
 司马光复辟与北宋的衰亡 石磊等 《天津师院学报》1976年第3期。
 评司马光的 “元祐”复辟 施平 《北京师大学报 (社)》1976年第3期。
 “元祐更化”与 “整顿” 蒋昭义 《人民日报》 1976年4月23日。
 司马光登台一年 康立 《学习与批判》1976年第5期。
 “元祐更化”与政治谣言 广西河池地区宜山高中理论组 《光明日报》1976年6月3日。
 篡党夺权的自供状——斥《司马光登台一年》 北京起重机器厂工人理论组 《光明日报》1977年1月14日。
 关于编写 《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王曾瑜 《文史哲》1977年第3期。
 一篇黑文 一股妖风——评 《司马光登台一年》 樊树志 《光明日报》1977年11月10日。
 刘恕年谱 李裕民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 1978年第2期。
 《资治通鉴》述论 陈光崇 《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中国史学史论集》(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
 《资治通鉴》编修考 曹家琪 《文史》第5辑 (1978年)。
 《通鉴》标点琐议 吕叔湘 《中国语文》1979年第1、 2期。
 《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 柴德赓 《史学史资料》1979年第1期;
 《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关于 《〈通鉴〉 标点琐议》 吕叔湘 《中国语文通讯》1979年第4期。
 司马光 《资治通鉴》 赵光勇 《中国语文教学参考》1979年第7期。
 关于 《资治通鉴》 柴德赓 《中国史学史论集》 (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
 评《资治通鉴》关于商鞅变法的论述——论司马光的曲笔之一 李之勤 《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评《资治通鉴》中的 “臣光曰”——批判封建思想、 继承文化遗产初探 季平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 1980年第1期。
 新版 《资治通鉴》标点浅议 黄加浩 《温州师专学报》1980年第1期。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于宝新 《中学历史教学》1980年第1期。
 司马光怎样写赤壁之战 游任逵 《温州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
 《稽古录》浅探 王敬之 《中华文史论丛》 1980年第2期。
 从司马光对唐朝几个问题的评论看《资治通鉴》的中心思想 牛致功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1980年第3期。
 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辨伪 邓小南 《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 1980年第4期。
 关于刘恕参加《通鉴》编修的补充说明 王曾瑜 《文史哲》1980年第5期。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读《范太史集》札记 陈光崇 《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 1980年第6期。
 《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刘恕(兼谈《通鉴》编修分工的几个问题) 仓修良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 总第1集1980年。
 《资治通鉴》之编纂学特征 苏渊雷 《活叶文史丛刊》第108号 (淮阴师专编)。
 从史学价值和政治意义的两方面介绍《资治通鉴》 张孟伦 《中国史学史论丛》1980年9月出版)。
 从《通鉴胡注表微》论援庵先师的史学 牟润孙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3月出版)。
 关于胡三省的籍贯问题 胡克均 《杭州大学学报》 (哲社) 1981年第1期。
 读《资治通鉴考异》 蒋见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1981年第2期。
 司马光训子俭约 沈湘岩 《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2期。
 《资治通鉴》编修考证 袁伯诚 《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
 《资治通鉴》简论 苏仲翔 《黄石师院学报》 1981年第2期。
 司马光怎样编修《资治通鉴》 徐志啸 《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论司马光 季平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1年第2、 3期。
 《通鉴·唐纪》标点本校误 陈光崇 《史学史研究》1981 年第3期。
 博野军考——《通鉴·胡注》纠谬之一 戈春元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读司马光《贻刘道原书》——再谈刘恕参加《通鉴》编修的几个问题 仓修良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 1981年第3期。
 《通鉴》写战争 施丁 《文史哲》1981年第6期。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杨渭生 《杭州大学学报》 (哲社) 1982年第1期。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郑天禄 《今昔谈》1982年第1期。
 述《资治通鉴》的编纂 马忠民 《昭通师专》1982年第1期。
 司马光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 《中国历代作家小传》第2分册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通鉴》的提纲和 《通鉴》的编纂程序 杨正基 《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论《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资治通鉴》研究之三 袁伯诚 《固原师专学报》1982年第1、2期。
 王夫之与司马光以史资治思想之比较 吕锡琛 《湘潭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评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陶懋炳 《求索》1982年第2期。
 范祖禹与 《唐鉴》 晨舟 《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
 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中学习到什么? 李岳忠 《档案资料》1982年第3期。
 胡三省《通鉴注》简论 仓修良 杭州大学学报 (哲社) 1982年第3期。
 评《资治通鉴》关于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论述 李之勤 《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
 从《稽古录》看司马光的史学观点 季平 《光明日报》1982年8月2日。
 爱国史学家胡三省 张习孔 《文史知识》1982年第4期。
 《资治通鉴》如何记述赤壁之战 韩国磐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刘恕与司马光 刘洪元 《历史知识》1982年第4期。
 刘恕与 《资治通鉴》 刘洪元 《赣图通讯》1982年第4期。
 略论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陈克明 《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
 《读通鉴论》一书的思想价值 尹旦侯 《求索》1982年增刊。
 司马光无神论思想剖析 仓修良、 夏瑰琦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 1983年第1期。
 《资治通鉴》五代长编分修人考 彭久松 《四川师院学报》 (社科) 1983年第1期。
 《资治通鉴》与纪事本末体的产生 林校生 《宁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胡三省历史观初探 陈润叶 《零陵师专学报》 1983年第1期。
 章钰与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 卞孝宣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借鉴古人, 为我所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方法 贺成 《中州今古》1983年第2期。
 《通鉴》记莫折天生二次下陇事考辨 陈仲安 《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史学文稿》(武汉大学历史系) 第3集。
 论司马光对史学的贡献 尚恒元 《运城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司马光的世俗社会生活态度 颜中其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30日。
 试论严衍的 《通鉴补》 冯惠民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从“赤壁之战”看《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 袁伯诚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稽古录》的内容和编撰特点 吉书时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资治通鉴》的两位 “副总编辑” 龚屏 《江西日报》 1983年4月10日。
 试探建国以来的 《资治通鉴》研究 宋衍申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 1983年第5期。
 史坛上的瑰宝——《资治通鉴》 朱爱慈 《历史教学问题》 (华东师大) 1983年第5期。
 论司马光的历史编纂学 陈光崇 《历史教学》1983年第6期。
 《通鉴》胡注略论 冯惠民 《史学月刊》 1983年第6期。
 论《资治通鉴》 的史学价值 宋衍申 《光明日报》 1983年7月27日。
 从《通鉴》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看司马光的辩证史观 刘小林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983年。
 司马光民族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杨国勇 《光明日报》1984年1月11日。
 略论司马光的 《潜虚》 刘蔚华 《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 顾全芳 《晋阳学刊》1984年第2期。
 《通鉴考异》的史料考订价值 王仲荦、 郑宣秀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编年史巨著—— 《资治通鉴》 庞思纯 《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
 站在反战前列的主和派司马光 吴光耀 《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 1984年第2期。
 司马光政治实践简论 罗家祥 《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学报》1984年第3期。
 《通鉴》 不载屈原事 傅金星 《读书》 1984年第3期。
 《资治通鉴》编撰论略 周征松 《山西师院学报》 (社科) 1984年第3、 4期。
 《资治通鉴》在史料学上的贡献 周荔等 《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 第4期。
 司马光的政治思想 顾全芳 《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 1984年, 第4期。
 《通鉴》记杨难敌事考辨 李步嘉 《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司马光长编法与李焘《长编》 裴汝诚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 1984年第5期。
 司马光 张舜徽主编 《中国史学家传》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司马光诞生于郫县 陈培堃 《四川日报》1984年8月25日。
 “通鉴学”的形成和展望 陈光崇 《光明日报》1984年9月19日。
 建国以来《资治通鉴》研究综述 宋衍申 《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
 司马光和他的不朽名著——纪念《资治通鉴》成书九百周年 周征松 《解放军报》1984年12月3日。
 荆公温公同异论——治军、 用兵与弃地问题 季平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 1984年增刊。
 司马光与欧阳修 陈光崇 《史学集刊》1985年第1期。
 王安石、 司马光异同论 罗家祥 《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学报》1985年第1期。
 《资治通鉴》引书问题——纠正《四库提要》的一则错误 邬国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5年第1期。
 试论 《资治通鉴》 中的 “臣光曰” 张利群 《晋阳学刊》 1985年第1期。
 司马光诞生地考 胡昭曦 《四川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1期。
 关于 《宋史·司马光传》的几个问题 叶坦 《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1期。
 谈司马光的治学 崔凡芝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1期。
 司马光和他的 《资治通鉴》 巫建民 《电视月刊》 1985年第2期。
 司马光对时局的认识 季平 《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论谏官司马光 顾奎相 《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2期。
 功德史考——读 《资治通鉴》札记 汤一介 《文献》1985年第2期。
 司马光 陈光崇 《中国史学家评传》 中册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资治通》研究概述——为《通鉴》修成九百年而作(代序) 宋衍申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通鉴》编修分工及优良编纂方法 仓修良 《〈资治通鉴〉 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资治通鉴》修成的原因 张孟伦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资治通鉴》与编年体 林校生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通鉴》书法散论 许凌云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通鉴》的战国史学 陈连庆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兼容并蓄 百虑一致——《通鉴》治战国政治史的一个原则 陈抗生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略谈《通鉴》对农民起义的记载 周文英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记黄巢起义事,《通鉴》优于新、旧《唐书》说 崔曙庭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张氏《通鉴学》所列《通鉴》引用书目补正 陈光崇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通鉴》参据书考辨 高振铎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两司马史学异同管窥 施丁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试论 “臣光曰” 中可供借鉴的因素 刁书仁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通鉴》著者司马光 罗元贞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重读《通鉴胡注表微》札记 刘乃和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关于 《资治通鉴补》 宋衍申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刘攽年谱 颜中其 《〈资治通鉴〉丛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建国以后《资治通鉴》研究论文目录(止1982年) 丹凝 《〈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略论司马光的守常与变通 叶坦 《光明日报》1985年5月29日。
 《资治通鉴》的社会作用 高振铎 《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3期。
 司马光、 王安石德才异同论 罗家祥 《晋阳学刊》1985年第3期。
 试论《通鉴》文笔 邓瑞 《南京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3期。
 从《通鉴考异》看《通鉴》的史料来源与选材特点 邱居里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探源 季平 《四川师院学报》(社科) 1985年第3期。
 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 季平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 1985年第4期。
 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张知寒 《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
 略论司马光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张知寒 《中州学刊》1985年第4期。
 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 彭久松 《文史》总第24辑1985年。
 评司马光的经济思想 宋衍申 《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
 补校《宋史·司马光传》一则 杨毅 《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 1985年第5期。
 役法斗争中的司马光 叶坦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 1985年第4期。
 漫评司马光的民族思想 黄君萍 《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
 司马光的务实精神 顾全芳 《中州学刊》 1986年, 第1期。
 司马光的财政管理思想 叶坦 《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试论司马光与袁枢——兼谈《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 许在全、 范传贤 《泉州师专学报》(哲社)·1986年第1期。
 大学生评“白话译本”《资治通鉴》 高振铎 《大庆师专学报》(哲社) 1986年第1期。
 胡三省生平事迹 胡克均 《浙江学刊》1986年第1、 2期。
 略论有关《涑水纪闻》的几个问题 邓广铭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 1986年第2期。
 论司马光及其《通鉴》对屈原的态度 黄中模 《荆州师专学报》(哲社) 1986年第2期。
 求实——司马光史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程郁 《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王安石的“不恤人言”与司马光的“俯顺民心” 季平 《北方论丛》1986年第2期。
 评司马光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张全明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6年第2期。
 论司马光的人才学思想 雷家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6年第2期。
 司马光的人才思想 刘旭 《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 晓平 《城市改革理论研究》 1986年第3期。
 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岐与斗争 顾全芳 《争鸣》1986年第3期。
 “资治通鉴考异”所见书目检核——与陈光崇、高振铎二先生商榷 周征松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1986年第3期。
 司马光史料考异 尚恒元 《运城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巨星虽殒, 丰碑犹存——纪念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 彭善俊 《运城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司马光的民本思想浅探——纪念司马光逝世900周年 刘旭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1986年第3期。
 司马光史论的特点 施丁 《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3期。
 司马光史论表微 陶懋炳 《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
 论司马光的 “务实”精神 刘旭 《城市改革理论研究》(太原) 1986年第4期。
 王安石的《言事书》与司马光的《论财利疏》 顾全芳 《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1986年第4期。
 论熙丰变法中的司马光 奚柳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1986年第4期。
 评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赵吉惠 《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
 论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施丁 《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评《〈资治通鉴〉 丛论》 吴枫 《史学月刊》1986年第5期。
 司马光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张全明 《晋阳学刊》1986年第5期。
 从对黄巢起义的记叙看《通鉴》的价值 周荔 《晋阳学刊》1986年第5期。
 司马光的理财思想 叶坦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 1986年第5期。
 司马光的品格 汪圣铎 《百科知识》1986年第7期。
 司马光的财政管理思想 汪圣铎 《经济日报》1986年8月22日。
 试论司马光的历史哲学 赵吉惠 《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纪念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赵瑞民、 李俊清 《光明日报》1986年9月24日。
 司马光的史论和政论相通 《光明日报》1986年11月5日。
 北宋司马光也主张改革 《光明日报》 1986年11月5日。
 赵绍祖及其《通鉴注商》 吴付来 《安徽史学》1986年第6期。
 《通鉴》、 《胡注》和 《表微》 刘乃和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对于《通鉴》研究的想法 施丁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应当继承司马光认真负责的精神 杨翼骧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试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宋衍申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论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赵吉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论司马光经学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姚瀛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司马光政治实践简论 罗家祥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司马光论君道折 陶懋炳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司马光的才德观 崔凡芝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试论司马光的民族观 木芹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宋司马光通鉴稿》研究 邬国义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通鉴目录》初探 汪受宽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从《通鉴考异》看司马光求实精神——司马光史学思想研究之二 仓修良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再评《资治通鉴》的 “臣光曰” 季平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资治通鉴》刊刻出版考 高振铎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资治通鉴》开篇和战国时代的上限 孙斌来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通鉴》“晋纪”长于《晋书》之十六国史录 冯君实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资治通鉴》的文学艺术特色 颜中其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资治通鉴》与编年体 来可泓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试论司马光与编年体——兼谈《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 许在全、范传贤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通鉴》卷二七七第五十条《考异》引《实录》东丹王奔唐辨证 宋抵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读《通鉴胡注表微》札记一则 吕友仁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资治通鉴》究竟附有多少史论? 宋衍申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评司马光在役法问题上的主张与实践 季平 《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司马光与故乡 崔凡芝 《晋阳学刊》 1987年第1期。
 对《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妾所生》一文的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1期。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史学通识思想 杨东 《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司马光史论 马忠民 《史学论丛》 1987年第2期。
 论司马光对荀子扬雄的承袭 陶懋炳 《衡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通鉴》引用书目的再检核 陈光崇 《河北师院学报》 (哲社) 1987年第2期。
 简析司马光的法律思想 王光荣 《晋阳学刊》 1987年第2期。
 简论司马光的经济思想 虞祖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1987年第2期。
 从《温公易说》看司马光的政治历史观 李叔毅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7年第2期。
 《通鉴》年代学方法举例 孙文泱 《北京师院学报》(社科) 1987年第2期。
 王夫之对司马光史论的批评 施丁 《史学史研究》 1987年第2期。
 胡三省的史识与史才 冯端林 《中山大学学报》 (哲社) 1987年第3期。
 司马光知人善任论述评 季平 《北京师院学报》 (社科) 1987年第3期。
 两司马政治思想之异趣 朱枝富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1987年第3期。
 司马光的婚丧主张 唐鲁东 《社会保障报》1987年8月28日。
 诤友与政敌——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说起 郭正忠 《文史知识》1987年第9期。
 《通鉴胡注表微》之 “微” 赵黎 《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司马光与苏轼 颜仲其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 1987年第5期。
 温公与荆公变法思想之比较 骆啸声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 1987年第6期。
 评司马光的认识论 杨渭生 《晋阳学刊》1987年第6期。
 试谈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岐 张兆兴 《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8期。
 关于司马光《历年图》的几个问题 李俊清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8年第1期。
 评司马光的历史观 杨渭生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 1988年第1期。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孙方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谈司马光出知永兴军 宋衍申 《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 1988年第1期。
 读《资治通鉴译注》 (战争卷) 蓝天海 《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 张新民 《贵州大学学报》 (社科) 1988年第1期。
 新发现的司马光《与范梦得内翰论修书帖》考论 邬国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8年第1期。
 评《温公家范》的家庭伦理思想 熊伶 《西南师大学报》(哲社) 1988年第2期。
 《司马光新论》 出版 吴举 《光明日报》 1988年2月3日。
 谈《温公亲节资治通鉴》序 邬国义 《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非 “正统”史观 张全明 《西南师大学报》 (哲社) 1988年第2期。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吴怀祺 《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胡三省在地名学上的贡献 梁四宝、 吴体钢 《地名知识》1988年第2期。
 中华版《资治通鉴》辨证30例 朱玉龙 《安徽史学》1988年第3期。
 《资治通鉴》传入日本及其影响 李春光 《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周原孙 《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经验世界的推绎——谈司马光写人 陈舒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 1988年第3期。
 论刘恕的史学 宋衍申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 1988年第4期。
 《资治通鉴·汉纪》记时订误 李裕民 《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司马光与濮议 王才中 《晋阳学刊》 1988年第5期。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施丁 《文史哲》1988年第6期。
 《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订误二则 李步嘉 《文史》总第28辑1988年。
 评《资治通鉴》褒美吴兢直笔写史 铮甫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9年第1期。
 蓬左文库与《资治通鉴证补》 陈淑荣 《复旦学报》(社科) 1989年第1期。
 中国的史学评论 (刘知几和司马光) E·G·普列布兰克 《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
 略谈《资治通鉴》对变法革新的史事述评 雷家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9年第2期。
 司马光论因循与变革 王菡 《晋阳学刊》1989年第2期。
 论司马光的吏治思想 曲家源 《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 1989年第3期。
 谈《通鉴开篇》 刘及佳 《史志文萃》 1989年第4期。
 王安石与司马光法律思想比较分析 李克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9年第5期。
 崇福宫与《资治通鉴》 耿直 《中州古今》1989年第6期。
 我的一点说明 (读《资治通鉴》笔记) 王任重 《读书笔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读《资治通鉴·汉纪》 王任重 《读书笔记》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读《资治通鉴》里面关于唐太宗的故事(摘录) 王任重 《读书笔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资治通鉴》“围魏救赵”邯郸存降考 赵君尧 《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
 资治通鉴 陈光崇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2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通鉴胡注表微》在近代史学史上的价值 吴怀祺 《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司马光的用人之道 单明智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司马光的主编风范 胡益祥 《晋阳学刊》1990年第3期。
 胡三省生平与著作简况概评 陈国本 《盐城师专学报》(社科) 1990年第3期。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人才思想 宋本竞 《思维与实践》1990年第3期。
 从司马光对君臣关系的论述看他的辨证史观 刘小林 《广西师大学报》(哲社) 1990年第4期。
 把司马光划为保守派的根据何在? 季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90年第4期。
 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 顾全芳 《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
 评《司马光史论探微》 施丁 《光明日报》1990年9月26日。
 略论司马光的人治和法治思想 栾继生 《北方论丛》1991年第1期。
 读《通鉴》魏晋南北朝各卷 高蕴华 《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刘恕及其著作 黄顺强 《江西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3期。
 司马光与熙宁变法 周麦黄 《文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施懿超 《史学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论司马光史学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 汉白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 1991年第4期。
 司马光集版本渊源考 李豫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 1991年第4期。
 参与编修 《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刘恕 《争鸣》1991年第5期。
 《资治通鉴》“叙事有法”, “写得好” 张贻玖 《毛泽东读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第1版)。

〔论文 (港台部分)〕


 通鉴作者误句旧唐书之一例 严耕望 《大陆杂志》 (台湾) 1953年, 第6卷第2期。
 司马光和司马迁 夏智 《联合报》 (台湾) 1954年10月18日。
 儒家正统司马光 劳榦 《中国一周》 (台湾) 1955年8月, 总第278期。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李宗侗 《中国一周》 (台湾) 总第330期1956年8月。
 《资治通鉴今注》余义撮要(一)——自周显王元年至显王四十八年 赵铁寒 《大陆杂志》(台湾)1957年第14卷第3期;
 《史学通论》(《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1辑第1册1960年11月初版)。
 刘贡父与苏东坡 王光仪 《中国时报》 (台湾) 1958年5月3日。
 司马光 陈中和 《中央日报》 (台湾) 1960年5月7、 8日。
 刘贡父 (攽) 陈中和 《中央日报》 (台湾) 1960年6月5——7日。
 通鉴居微录 孙克宽 《孔孟月刊》1964年第2卷第12期。
 范祖禹的史学政论 王德毅 《幼狮学志》(台湾) 1966年第5卷第2期。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王德毅 《书和人》1967年,第57卷;《宋史研究集》第4集(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年8月出版);
 《图书季刊》(台湾)1971年第1卷第3期;《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台湾华世出版社1979年出版)。
 司马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康铭 《史绎》 (台湾) 1968年第5期。
 公诚严正的司马温公 胡信田 《学园》 (台湾) 1968年第3卷第11期。
 刘恕及其史学 王德毅 《大陆杂志》 1968年第37卷第10期。
 切韵指掌图广篇 庄嘉廷 《庆祝瑞安林景伊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国文研究所1969年出版)。
 乡贤胡三省事略 李觉 《浙江月刊》 (台湾) 1969年第9卷第9——10期。
 关于《资治通鉴》 〔日〕内藤虎次郎著 苏振申译 《文艺复兴》(台湾)1970年第1卷第7、8、 10期;
 《宋史研究集》第6集 (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1年12月出版)。
 爱国史学家胡三省 庄练 《大华晚报》 (台湾) 1970年12月12——20日。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周之 《青年战士报》 (台湾) 1971年4月10日。
 宋史 《刘恕传》辨正 邓恭三 《宋辽金元史论集》(存萃学社编, 台湾崇文书店1972年印行)。
 王安石与司马光 程仰之 《宋辽金元史论集》(存萃学社编, 台湾崇文书店1972年印行)。
 中国史学名著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 《文艺复兴》 (台湾) 1972年第26期。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林鸿邵 《中央月刊》(台湾) 1972年第4卷第7期。
 刘攽及其史学贡献 王德毅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台湾)1972年第5卷第2期;
 《宋史研究集》第2集 (台湾鼎文书局1972年出版)。
 司马光之史学及其政术 林瑞翰 《幼狮学志》(台湾)1972年第6期;
 《宋史研究集》第7集(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出版)。
 资治通鉴五纪补注 (上、 下) 林瑞翰 《幼狮学志》 (台湾) 1973年第11卷第1、 2期。
 山西两司马 王止峻 《山西文献》 (台湾) 1974年第3期。
 《资治通鉴》不含糊 王贻善 《中央日报》 (台湾) 1974年5月22日。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李雅儒 《大华晚报》(台湾) 1974年7月15日。
 爱国史学家胡三省 苏同炳 《人物丛谈》 (台湾) 1974年第9期。
 司马光最要好的朋友是谁? 费海玑 《台湾日报》1976年7月8日。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沈兼士 《江苏文献》 (台湾) 1977年第1期。
 通鉴胡注纠谬——秦西汉部分 刘光义 《书目月刊》 (台湾) 1977年第11卷第1期。
 资治通鉴帝魏探微 彭国栋 《明道文艺》(台湾) 1978年第29期。
 泛论司马光资治通鉴 李则芬 《东方杂志》(台湾) 1978年复刊第8——12期。
 司马光 王德毅 《中国历代思想家》(台湾) 1978年第5期。
 资治通鉴导读前言——史籍导读 李冕世 《历史学报》(台湾成大)1978年,总第5期、总第6期,1979年。
 通鉴中的杨贵妃之冤 李则芬 《文史杂考》(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2月初版)。
 资治通鉴精华自序 萧弘毅 《湖南文献》1979年第7卷第3期;
 《中国宪政》1979年,第14卷第4期。
 司马光和他的著作 王德毅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台湾) 1979年第12卷第4期。
 范祖禹与唐鉴 刘德美 《食货月刊》(台湾) 1979年复刊第9卷第7、 8期。
 通鉴史论述例 黄盛雄 《台中师专学报》1979年第8期。
 资治通鉴对中韩学术之影响 〔韩〕权重达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79年。
 《〈资治通鉴〉 精华》例言 萧弘毅 《中国宪政》 (台湾) 1980年第15卷第7期。
 司马光的文史学 杜若 《台肥月刊》(台湾) 1980年第21卷第7期。
 读史随笔四则·二、 通鉴考异与剧孟论异议 刘欣 《简读学报》(台湾) 1980年第7期。
 司马光正闰之辨 杜若 《自由谈》(台湾) 1980年第31卷第9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与金之帝王学 何冠环 《史潮》(台湾) 1981年第7期。
 资治通鉴中的唐代牛李党争 傅锡壬 《中国国学》(台湾) 1981年第9期。
 资治通鉴所表现的政治观念 孙国栋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中册(历史考古组)1981年。
 胡三省之史学 甲凯 《辅仁学志—— 学院之部》1981年第10期。
 通鉴考异引书考 李美月 《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82年。
 大史笔司马君实 黄鼐 《东方杂志》 (台湾) 1982年第16卷第5期。
 资治通鉴的史学 陈明銶著, 张荣芳译 《食货月刊》(台湾) 1982年复刊第12卷第4——6期。
 陈瓘通鉴约论辑 阮廷焯 《大陆杂志》(台湾) 1983年第66卷第3期。
 复活古籍——柏杨版 《资治通鉴》诞生 苏墱基 《新书月刊》(台湾)1983年第2期;
 收入《通鉴研究》一书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
 一个进步的起点——简介一部用心翻译的史书柏杨版《资治通鉴》 章维新 《新书月刊》(台湾)1983年, 第3期。
 重担——柏杨全力译《通鉴》 高平 《华语快报》(台湾)1984年2月4日;
 收入《通鉴研究》(台北流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
 不是柏杨不懂——试绎《柏杨版资治通鉴》不明的天象 吕应钟 《新书月刊》1984年第9期。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骆志伊 《书和人》 (台湾) 总第516期, 1985年。
 司马光对东汉曹魏历史的理解 张元 《东吴文史学报》(台湾) 1986年第5期。
 通鉴论赞选释 王淑英 《孔孟月刊》(台湾) 1986年第24卷第6期。
 司马光史论 宋晞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史论》讲评 李定一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史学 王德毅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史学》讲评 徐玉虎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通鉴中的南北战争 张元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通鉴中的南北战争》讲评 戴玄之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资治通鉴中战国史年代问题之初探 孙铁刚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资治通鉴中战国史年代问题之初探》讲评 赵雅书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温公史学对韩之影响 (韩)权重达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温公史学对韩之影响》讲评 胡春惠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文学观及其相关问题 何寄澎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文学观及其相关问题》讲评 简宗梧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北宋的困境与司马光王安石对之所抱持的态度 尉天骢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北宋的困境与司马光王安石对之所抱持的态度》讲评 阎沁恒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诗观及其诗 张双英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的诗观及其诗》讲评 张梦机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王安石与佛教 〔日〕竺沙雅章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司马光王安石与佛教》讲评 杜松柏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治国与为圣、官僚体制与社会——对司马光和王安石政治眼界的历史探索 〔美〕包弼德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走在地雷上——评《柏杨版资治通鉴》 李明德 《国文天地》(台湾) 1986年第12期。
 评《柏杨版资治通鉴》 孙国栋 《历史月刊》 (台湾) 1988年第4、 5期。
 中国的历史和人物——王安石和司马光 梁庚尧 《华文世界》 (台湾) 第48、 49期1988年。
 司马温公之思想 黄淑贤 《中国国学》 (台湾) 第16期1988年。
 司马光训俭示康等文文源论 杨鸿铭 《孔孟月刊》1991年第29卷第12期。

《资治通鉴》年代简表 (稿)

☚ 资治通鉴大辞典   资治通鉴大辞典︱词目索引 ☛
000131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