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费里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费里尼 费里尼费里尼 (1920—),意大利电影导演。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米黑尼。当过漫画家、记者、剧作者、服装管理员、布景画家和临时演员等。1943年他与女演员马茜娜结婚,开始了他们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长期合作。费里尼与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部影片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的电影剧本就是由他参加编写的。此后他还为罗西里尼写了 《游击队》 (1946)、《爱情》(1948)、《欧洲51年》 (1952) 等片的剧本。拉都达的 《卓万尼·艾皮斯科波的罪行》 (1947)、《波河上的磨房》 (1949) 和捷木的 《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希望之路》 (1950) 等影片也都是费里尼参加编剧的。《杂技之光》 (1950) 一片则由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编导。费里尼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 《白酋长》 (1952),接着他拍摄了 《娇生惯养的孩子们》(1953)。使费里尼成为世界知名导演的影片是 《道路》 (1954,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1965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描写一个善良、纯真,但却有点愚钝的杂技女演员格尔索米娜的故事。她的悲剧表明,美好事物在一个冷漠、残酷的世界中是注定要毁灭的。《卡比利亚之夜》 (1957,在外国上映时译为 《她在黑暗中》,195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继续选择 《道路》 中的题材,描写意大利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的斗争。60年代,费里尼的剧作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开始从新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甜蜜的生活》 (1960,次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一片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小人物的苦难,而是意大利上流社会的厚颜无耻、腐化堕落和知识分子的惊慌失措、仿徨迷惘。《8 1/2》 (1963,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是一部很典型的现代派哲理电影,描写电影导演吉多在开拍他的第9部影片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困扰和危机。这两部影片在艺术形式上摈弃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以 “生活流” 和 “意识流” 手法为基础的 “板块结构” 和 “复调结构”。尤其是 《81/2》 把现实与幻想、过去与现在、梦境与事实结合在一起,造成时空、真假的错乱,以表现人的意识之流的自然状态。同样,《我的回忆》 (1974,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一部富于自传色彩的影片,是对他的家乡里米尼的青少年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在这里,怪诞与纪实、客观概括与日常生活现实交织在一起。《费里尼萨华里康》(1969) 和 《费里尼卡萨诺瓦》 (1976) 是借古讽今之作,用古老文明的崩溃预示消费社会的必然瓦解。《乐队在排练》(1978) 和 《女人城》 (1980) 是对极“左” 思潮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嘲弄。《扬帆》 (1983) 是现代启示录式的幻想寓言片。费里尼作为现代艺术电影和哲理电影的大师之一,与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以描绘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异化等,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对人生的扭曲,并流露出一种对前途、未来的悲观绝望情绪。 ☚ 白扬 孙道临 ☛ 费里尼 费里尼费里尼(1920—),意大利电影导演。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米黑尼。当过漫画家、记者、剧作者、服装管理员、布景画家和临时演员等。1943年他与女演员马茜娜结婚,开始了他们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长期合作。费里尼与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电影剧本就是由他参加编写的。此后他还为罗西里尼写了《游击队》 (1946)、《爱情》 (1948)、《欧洲51年》 (1952)等片的剧本。拉都达的《卓万尼·艾皮斯科波的罪行》 (1947)、《波河上的磨房》 (1949)和捷木的《在法律的名义下》(1949)、《希望之路》(1950)等影片也都是费里尼参加编剧的。《杂技之光》(1950)一片则由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编导。费里尼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白酋长》(1952),接着他拍摄了《娇生惯养的孩子们》(1953)。使费里尼成为世界知名导演的影片是《道路》(1954,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1965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描写一个善良、纯真,但却有点愚钝的杂技女演员格尔索米娜的故事。她的悲剧表明,美好事物在一个冷漠、残酷的世界中是注定要毁灭的。《卡比利亚之夜》(1957,在外国上映时译为《她在黑暗中》,195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继续选择《道路》中的题材,描写意大利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的斗争。60年代,费里尼的剧作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开始从新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甜蜜的生活》(1960,次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一片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小人物的苦难,而是意大利上流社会的厚颜无耻、腐化堕落和知识分子的惊慌失措、彷徨迷惘。《81/2》 (1963,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一部很典型的现代派哲理电影,描写电影导演吉多在开拍他的第9部影片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困扰和危机。这两部影片在艺术形式上摈弃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以“生活流”和“意识流”手法为基础的“板块结构”和“复调结构”。尤其是《81/2》把现实与幻想、过去与现在、梦境与事实结合在一起,造成时空、真假的错乱,以表现人的意识之流的自然状态。同样,《我的回忆》(1974,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一部富于自传色彩的影片,是对他的家乡里米尼的青少年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在这里,怪诞与纪实、客观概括与日常生活现实交织在一起。《费里尼萨华里康》(1969)和《费里尼卡萨诺瓦》(1976)是借古讽今之作,用古老文明的崩溃预示消费社会的必然瓦解。《乐队在排练》(1978)和《女人城》 (1980)是对极“左”思潮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嘲弄。《扬帆》(1983)是现代启示录式的幻想寓言片。费里尼作为现代艺术电影和哲理电影的大师之一,与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以描绘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异化等,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对人生的扭曲,并流露出一种对前途、未来的悲观绝望情绪。 ☚ 白杨 孙道临 ☛ 费里尼 费里尼1920—Fellini,Federico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现代电影大师。生于里米尼。1936—1943年为漫画家、演员和新闻记者。1942年始为电影编剧。推崇罗西里尼,合作编写的重要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欧洲1951》,以及其他导演的影片共二十余部。1950年开始当导演。早期作品属新现实主义流派,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或流浪艺人,苦涩但不绝望,一无所有却依然对生活与人们充满信心。他的第一部与人合作的影片《杂技之光》(1950)“在伤感、苦涩的幽默上已带有浓厚的‘费里尼色彩’”(萨杜尔语)。他以这种幽默描绘出在意大利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1952年,他独立导演的处女作《白酋长》问世。这一时期,他拍摄了《浪荡儿》(1953)、 《道路》(1954)、《骗子》(1955)、《卡比利亚之夜》(1956)、《甜蜜的生活》(1960)等一系列重要影片。这些影片在其表面的光怪陆离与异国风情之下,透出一种浓重的意大利市井文化魅力,表现出一位平民艺术家的狡黠而又狂放的天才,他因之而跻身于世界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列。社会批判巨片《甜蜜的生活》荒诞、悲怆而又迷人。此后他拍摄的影片《81/2》,达到其电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和转折点。这部自传性影片完全背离了他早期作品的新现实主义特质,表现重点从现实主义转到幻想与沉迷的主观领域。影片不仅将文学中的意识流手法,而且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电影的艺术表现中,以人物心理为依据的梦幻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跳切、富于幻想的象征性画面,构成典型的费里尼式的世界。在《812》之后的一些影片中,他在探索精神领域方面走得更远,并继续探索各种超现实主义技巧。重要作品还有《朱丽叶与精灵》(1965)、《费里尼·萨蒂里康》(1969)、《群丑》(1971)、《罗马风情》(1972)、《我的回忆》(1973),《卡萨诺瓦》(1976)、《女人城》(1980)、《访问记》(1987)等。费里尼是影坛一位米开朗基罗式的天才。狂放不羁的风格,素朴简洁的艺术笔法,平民艺术家的坦诚,旺盛的创造力,使他成为影坛一位巨匠。 ☚ 安东尼奥尼 库布里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