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无魏晋时期一种以“无”为世界本体的哲学思想。与“崇有”相对。语出西晋裴頠《崇有论》:“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主要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等。先秦《老子》最早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四十章)。魏晋玄学家加以发挥,认为“无”(无名、无形、虚无)是“有”(有名、有形、实有)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王弼还从有无、本末、动静、体用、一多等方面论证“贵无”。认为“无”是本、是母、是体, “有”是末、是子、是用。“有”不能离开“无”而存在。“无”是世界的统一性,“有”表现世界的杂多性。“贵无”反映在社会政治伦理方面,则主张“以寡治众”、“执一统众” (《论语释疑》)、无为而治。在“自然”与“名教”关系上,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必须服从“自然”的原则。魏晋时期“贵无”说很盛行,“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崇有论》)。 贵无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的思想。语出裴頠《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正始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弥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