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贵州苗民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贵州苗民起义 1855年(咸丰五年) 4月,以打倒地主,争夺土地所有权为中心,贵州台拱(今台江)苗族人张秀眉率苗民起义,被推为元帅,队伍迅速发展至数万人。两年间占领黔东南及黔东数十州县,建立以台拱为中心的根据地。并与以汉族农民为主的号军、斋教军互相援应,多次击败清军。1869年(同治八年)在黄平东南黄飘山设伏,歼灭湘军七、八千人。次年,因湘、桂、川等省清军大举进犯和苗族地主叛乱,台拱失守,起义军退至雷公山。1872年张秀眉战败被俘遇难。余部坚持到1873年败亡。 贵州苗民起义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民举行的反清起义。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底,张秀眉、包大度等在贵州东部台拱(今台江)发动起义。千里苗疆,同时响应。两年内,苗军相继占领台拱、丹江(今雷山北)、凯里、清江(今剑河)、黄平、施秉等数十州县,建立以台拱为中心的黔东南根据地。起义军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内部实行亦兵亦农制度,并积极联合号军、斋军共同作战,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主力。同治六年冬,清廷派湘军将领席宝田统所部湘军入黔,次年代兆琛为统帅,总统援黔各军,镇压苗民义军。席宝田以湘军为东路,以知府唐炯川军为西路,以贵州提督张文德黔军为南路,配备洋枪炮和外国教练,发动大规模围攻。苗民义军一面节节抗击,一面绕攻湘西,威胁湘军后路。同治八年,苗民义军失台拱和八寨等地。次年,苗民义军据有的县城几乎全部失守,退入雷公山。十一年四月,张秀眉兵败被俘,在长沙就义。余部转移到丹江,继续斗争,次年败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