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仡佬族
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仡佬族是从古代僚人中发展出来的。在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到三世纪初期(汉末),西南地区夜郎一带,已经有包括仡佬族的先民在内的僚人活动。公元前111年后,汉代中央政权在夜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了郡。从此,该地的主要居民——僚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有了较多的联系。
唐、宋时期的书籍中,有了关于“葛傣”、“仡傣”、“佶僚”、“仡佬”的记载。这些异写而音近的名称,一般都是从隋代以前史书中常用的“僚”人一词演变出来的。14-17世纪(明代)的有关著作中,则明白地指出了仡佬和僚的关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僚人与仡佬族的关系。从古代僚人和以后仡佬族的分布地区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文献中记述唐、宋以前僚人活动的地区和唐宋以后仡佬族分布的地区,大体一致,或记载着僚人与仡佬在同一时期居住在同一地区内。如7世纪以后,湘西地区武岗县有僚人,洛浦县(在今湖南保靖县南)有“仡僚”,到12世纪,过去居住有僚人的辰州(今湖南沅陵县)、沅州(今湖南黔阳县)、靖州(今湖南信道县境)一带则已经住有很多“仡佬”人。“僚”是古代对西南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仡佬族就是从僚人发展出来的。
仡佬族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以及凿齿(打牙)、穿耳等习俗上,都曾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僚人的特征。到19世纪末年,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一带的仡佬族妇女,还有打牙的习俗。古代僚人妇女穿着的“桶裙”(或作“通裙”),在几十年前在贵州部分地区的仡佬族中,也还保留有这种服饰。
古代僚人分布的范围,曾因迁徙而不断扩大。3世纪初期(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的部将马忠,派遣张嶷攻打部(在今贵州境内)以后,曾将这一带的2000多僚人迁往汉中(今陕西汉中专区)。302-347年间(西晋太安元年至东晋永和三年),当时的统治者曾多次从郡招引大批僚人进入四川。在今川阆中、西昌、广汉、简阳、资阳、宜宾和梓童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