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第一推动力货币推动力是指货币在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启动作用和加速作用。货币推动力有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两种表现形式。任何物资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都是商品,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所以,企业家要从事生产,就必须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然而要使之结合,就必须先预付一部分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在流通领域中只起货币的作用。所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就成了任何商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货币的第一推动力作用。货币推动力作用的发挥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因为货币本身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货币可以转化为各种生产要素,只是因为货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抽象表现。投入社会再生产中的货币要能够现实地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要有与货币相对应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存在。同时,生产扩大的程度,最终还要受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 货币第一推动力 货币第一推动力货币对社会再生产能产生的启动作用和诱发作用。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出现于社会再生产的始端,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关于“货币第一推动力”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提出了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的思想。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3页)。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必须取得货币形式,以表明社会对于商品生产者社会劳动的承认。 “货币第一推动力”的条件 所谓货币资本的“第一”推动力,是说资本采取货币的形式出现于再生产的始端,是整个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第一”并不是“唯一”。“推动力”是说资本采取货币形式,始终存在于社会总资本中,是再生产得以扩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外因。“推动力”不是“原动力”,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唯一的原动力。 货币作为“第一推动力”,启动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2页)。再生产的可能性包括一切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生产潜力,即可以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闲置的产品设备及尚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只有在上述各种生产要素已经具备的条件下,投入货币才能促进生产的扩大。生产扩大的程度,最终要受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货币既不能代替稀缺的资源,也不能代替先进的管理。 但是,不应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货币只是蒙在生产上的一层“面纱”,对生产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因为无论货币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生产要素的利用和配置。货币不足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货币过多也会推动某些部门的畸形发展,破坏合理的生产结构。 “货币第一推动力”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和商品一脉相成,有着血缘关系。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第一推动力”思想,对社会生产一般规律的揭示和概括,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企业组织生产,不能无代价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必须首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及货币资金。这里,货币资金发挥作用首先是作为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从执行货币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开始,购买生产资料,支付工资与报酬,才能把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开始生产,从事价值的增殖。可见,预付货币资金是生产过程开始的前提,货币资金成为发动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商品流通,首先要有货币资金预先垫支,商品才能被启动,进入流通。此外,通过货币的投放和适当调节,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在社会生产过程之外,还存在大量沉睡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诸如可开发利用的矿藏、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没有开发利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员未能实现就业,新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信息资源及智力开发利用等等还不够充分,在可能的限度内,要发挥货币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利用货币的刺激力与引诱力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使资源转化为产品,由产品转化为商品,由非商品性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性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 弹性货币 积极货币 ☛ 0000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