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败血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败血病septicaemia

由蜜蜂败血假单胞菌引起的蜜蜂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多发生在春末和夏季。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个别蜂场偶有发生。
病原 蜜蜂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pisepticus Burnside)是一种多形态杆菌,菌体大小为0.8~1.5×0.6~0.7微米,杆菌有时形成链状,能运动,不形成芽孢。为兼性需氧菌。在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20~37℃温度下,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蜜蜂败血假单胞菌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不强,在蜜蜂尸体中的病原菌可活30天,在潮湿土壤中可活8个月以上;在阳光和福尔马林蒸汽中,可存活7小时;在73~74℃的热水中,经30分钟、加热至100℃时,3分钟即被杀死。
症状 蜂群患病轻时不易察觉,继而躁动不安,拒食,无力飞翔。开始死蜂不多,病情发展迅速,只需三四天时间,就可使全群蜜蜂死亡。死蜂颜色变暗,变软,几丁质部分肌肉分解,头、胸、翅、腹、腿和触角断裂,分离成许多节片。(见图)

因败血病致死的蜂尸


诊断 若蜂群出现上述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败血病。进一步取病蜂血淋巴涂片镜检,若发现血淋巴呈乳白色浓稠状;涂片用碱性美蓝染色后,置600~10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较多形态的短杆菌,即可确诊为蜜蜂败血病。
传播 蜜蜂败血杆菌广泛分布在污水、土壤、厕所及患病群的花粉、蜂蜜、巢脾中。蜜蜂采集污水、盗劫病群蜂蜜、互调蜜脾,都是传播该病的重要途径。另外,蜂群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夏季长期阴雨、越冬窖内湿度过大、饲料含水量过高等,都是诱发败血病的因素。
防治 宜将蜂群放在向阳高燥的地方;蜂场设喂水器,防止蜜蜂外出采集污水。对严重患病群换箱换脾,饲喂土霉素糖浆。
蜜蜂败血假单胞菌对氯杀菌剂敏感。发病严重的蜂群,可采用0.5~1%的漂白粉溶液消毒蜂箱和蜂脾。

败血病septicemia

桑蚕细菌病之一,由多种病原细菌侵入蚕的血液而引起。中国蚕区最常见的有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和青头败血病。除卵期外,本病在幼虫、蛹、蛾3个发育阶段均可发生,夏秋蚕期较为普遍,但多为零星发生,很少暴发成灾。
病原 黑胸败血菌、灵菌和青头败血菌是本病的主要病原细菌。此外,绿脓杆菌以及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也能引起败血病。❶黑胸败血菌(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大杆菌。菌体长宽为1~1.5×3微米,常两个或数个相连,两端钝圆,周生鞭毛,能运动,偏端芽孢。革兰氏染色性阳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成较厚的灰白色菌苔,在明胶培养基上能液化明胶呈圆筒状或层状。
❷灵菌(Serratia marcescens Bizio)沙雷铁氏菌属的一种短杆菌。长宽为0.6~1.0×0.05微米,周生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性阴性,琼脂培养发育成厚而半透明的湿润菌苔,在明胶培养基上能迅速液化明胶。灵菌能产生红色素。故培养基和病蚕尸体呈红色。
❸青头败血菌(Aeromanassp.)气单孢杆菌属的一种小杆菌,单个存在。长1~1.5微米,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性阴性,在肉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形成粘滑菌苔,半透明,略带乳白色。
传染 创伤传染是败血病的唯一传染途径。败血病的病原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养蚕环境中。高温下湿叶贮藏、桑叶发酵与腐败以及蚕沙潮湿等,如有病原细菌附着便迅速繁殖,成为败血病发生的重要传染源。
不同蚕龄,败血病的发病程度有所不同。小蚕体小,腹足钩爪不甚发达,并有刚毛保护,蚕群不易互相抓伤,发生败血病较少。大蚕期蚕座过密,蚕群互相抓伤,养蚕操作粗放,导致蚕体创伤,病原细菌从伤口侵入蚕的血液是造成败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蚕患败血病后的病程长短与感染细菌种类及饲育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由杆菌引起的几种常见败血病属急性型,在25℃常温下,一般蚕在感染后24小时内死亡。由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等引起的败血病属慢性型,病症可延续3~4天。高温饲育时病程短,低温时病程长。例如灵菌败血病自感染至死亡的时间,15℃为29小时,25℃为14小时,而30℃则只需8小时左右;又如青头败血病的病程,20℃为34小时,25℃为20小时,而在32℃时10小时内即可死亡。
病症 ❶幼虫期病症:败血病虽因寄生细菌的种类不同而各有特征,但总的症状大致相同。首先停止食桑,运动呆滞,体躯挺直,继而胸部渐见膨大,胸脚伸直,腹脚后倾,腹部各环节收缩而中央部稍见隆起。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濒死前往往吐出污液和排出黑褐色污液,最后侧倒死亡。初死时有暂时的尸僵现象,胸部膨大,头尾稍翘起而腹部拱出。几小时后尸体逐渐软化,体躯伸展,从此时起各种败血病因病原细菌种类不同而显现出特征。黑胸败血病在胸部背面或腹部第1至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很快扩展成前半身变黑(图1)。灵菌败血病蚕尸体变色较慢,有时在


图1 黑胸败血病蚕症状

体壁出现褐色小圆点。随着尸体内组织的离解液化而逐渐全身变成嫣红色(图2)。青头败血病的病征因发病时期不同略有差异。5龄中后期发病的,死后不久胸部背部出现绿色透明的块状病斑,并在尸斑下出现气泡,


图 2 灵菌败血病蚕症状

故俗称泡泡蚕。但病斑并不变黑,经数小时后组织腐败,遍体呈土灰色(图3); 5龄初期发病的胸部大多不


图 3 青头败血病蚕症状

出现绿色气泡。败血病蚕尸体最终都离解液化,仅剩几丁质外皮。体皮易破,流出恶臭污液。
❷蛹、蛾期病症: 常见的败血蛹有两种。一种是急性败血蛹。发病迅速,蛹体变黑,液化扁瘪,不能拾起,体皮易破,流出恶臭的黑色或红色污液。另一种为慢性败血蛹。多为球菌感染引起,染病后背血管颜色逐渐加深直至黑褐色,然后延及全身,发病缓慢,死后尸体亦不迅速腐败。病蛾鳞毛污秽,活动力极差,翅不展振而极易折断和脱落,腹部先肿后瘪。发病快慢依感染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快者一天之内死亡,也有在交尾中或在产卵时死亡的。死后腹内器官离解腐败,从环节间膜或鳞毛脱落处可透视腹内呈黑褐色或红色,最后化为污汁,仅剩头、胸、翅、脚等几丁质部分。病蛾很少产卵或不产卵。
败血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病原细菌侵染蚕体后引起蚕的血液病变。蚕死之前,细菌一般不侵入其他组织而仅在血液中盛行繁殖。进而遍布全体腔,夺取血液中的养分,破坏血细胞和脂肪体,分泌蛋白酶和卵磷脂酶而导致血液变性。蚕死后,细菌才侵入各组织器官使之离解液化。
诊断与防治 可根据特征性症状进行诊断。此外,还可察看血液病变,取濒死前病蚕血液,如混浊而呈褐、红等异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有大量长杆菌或短杆菌存在时,即可确诊。防治方法: ❶在做好蚕室蚕具及养蚕环境的清洁消毒的基础上,着重做好饲养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尽量降低养蚕环境中病原细菌的污染浓度。可定期使用防病一号消毒蚕体蚕座,定期用漂白粉液消毒贮桑室。养蚕和贮桑用水要清洁,贮桑不能堆积过厚,贮桑时间不宜过久,忌饲发酵桑与腐败桑。要及时清除蚕座中的病死蚕,清除蔟中死蚕及死笼茧、死蛹,减少2次传染。
❷适当疏饲。拾熟蚕与上蔟时避免熟蚕过多堆积,减少蚕群互相抓伤的机会。养蚕、采茧、制种操作要细心,避免人为造成蚕体、蛹体及蛾体创伤。种茧育适当延期削茧与鉴别雌雄,尽量缩短蛹体裸露时间以减少与病原细菌接触传染的机会。
❸氯霉素对黑胸败血病、青头败血病都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并能在蚕体内维持抑菌作用30小时左右,而以14小时为治愈的临界时间。在正常养蚕情况下,可于4龄起蚕、4龄第3日、5龄起蚕、5龄第3日和熟蚕前各添食500ppm的氯霉素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发病较多的情况下,用500~1,000ppm的氯霉素液每隔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2~3次,可基本制止蔓延。但氯霉素对灵菌败血病无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