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财政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财政思想 财政思想对国家理财活动的认识及总结。在长期的财政实践中,不少理财家或思想家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财思想和观点,成为各种财政学说的重要思想源泉,并对当时及以后时期的财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财政思想,源远流长,理财家辈出。最早可追溯到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81年)的“量入为出”、“治国必先富民”等理财思想。著名理财家管仲(? —公元前645年) 曾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 唐代理财家刘晏 (715—780年) 强调户口增加,则赋税自广,理财必须注重培养民力。唐代理财家杨炎 (727—781年) 主张划分公私财政、公平课税和将量入为出改为量出为入。他指出:“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文献通考》卷三《田赋考》三) 明代理财家张居正 (1525—1582年) 推行赋税改革,于万历九年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简化手续,据此大力整顿财政。我国近代财政思想,则封建色彩浓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征明显,各种理财思想混杂。但在封建社会末期,专门的财政学说开始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当代财政思想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形成了各种财政学派。西方财政思想从古希腊发展到近代才逐渐形成专门的财政学说。西方财政学可以区分为古典财政学说和现代西方财政学说。从威廉·配第 (1623—1687年) 开始,布阿吉尔贝尔 (1633—1707年)、魁奈 (1664—1774年)、亚当·斯密 (1723—1790年)、大卫·李嘉图 (1772—1823年)、让·巴·萨伊 (1797—1832年)、庇古 (1877—1959年) 等均是古典财政学派的代表者。他们先后提出了压缩政府开支,实行“廉价政府”的思想; 税收制度实行“公平、确实、便利和经济”的四大原则,国民收入与税收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思想; 公债负担限度的思想; 税收负担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思想等。他们对于现代西方财政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凯恩斯(1883—1956年) 是现代西方财政学说的创始人,随后出现了以萨缪尔森、托宾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学派; 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 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应学派等。他们围绕国家干预经济、税收转嫁、公债发行、赤字、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滞胀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逐步把数量方法应用于财政的定量分析,扩展了西方财政学的研究领域。 ☚ 财政范畴 财政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