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
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理论和方法。其基本点是:财政信贷必须与物资综合平衡,如果财政信贷收支平衡了,物资供求在总量上也就可以取得平衡。
“三平”的产生 这一论点肇端于1950年中国实行的全国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当时为了制止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采取了统一调拨物资,统一财政收支和统一现金收支的重大措施,迅速地制止了绵延十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这是一次把财政、信贷和物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地和统一地安排和运用的成功范例,其中就已经包含有综合平衡的基本论点。在总结1950~1956年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57年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思想,并明确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都必须平衡,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平衡的,物资供求在总体上也会是平衡的。这样,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问题,简称“三平”,就作为一个既有重大实践意义、又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提出来。其后,关于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问题的研究,逐步转向联系货币供求,从货币流通角度深化,并把“三平”归结为物资供求平衡问题。
财政信贷平衡是“三平”的关键 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所以必须与可供物资相适应,这是因为财政收支、信贷收支都是一种货币资金收支、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商品物资;无论财政收支或信贷收支,最终都形成社会货币购买力,要求有相应的可供商品物资。
除了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以外,企业货币收支与居民个人货币收支也都构成社会购买力的一部分,当然也要求有可供商品物资;但是,其影响却有所不同。企业货币收支与居民个人货币收支有着以下特点:
❶要通过创造和销售产品取得货币收入,再进行支出,如企业出售产品收入贷款,才能进行支出;职工则要通过劳动创造产品价值,相应取得劳动报酬并用于消费。
❷要在收入额度内进行开支,企业和居民个人既不能开空头支票,更不能擅自印发货币;如果确实发生收不抵支的困难,必须事先从银行部门取得贷款或财政部门的拨款。所以,如果对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暂且不论, 由于企业和居民个人货币收支一般是先通过销售产品取得收入,再在收入范围内进行支出,它们一般不会影响物资供求总量的平衡。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特殊意义在于:财政收支有时出现赤字,往往向银行借款(称财政透支),有可能迫使银行额外发行货币或是存款膨胀;银行本身由于贷款管理不善,或是迫于企业借款的压力,也可能额外发行货币或导致存款膨胀。这都会导致货币供应偏多,超过商品物资可供量,造成物资供求总量失衡和物价上涨的局面。正是基于银行具有发行货币和派生存款的机能,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的紧密联系,因此,常说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了,物资供求也就基本平衡了;反之,必然打乱物资的供求总量平衡。
实现“三平”的条件 为了保证实现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首先要坚持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各自平衡及其综合平衡,这是一项基本条件。其次,财政和信贷支出包括多种用途,其支出方向还应与可供物资构成上保持平衡,即财政和信贷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要与可供生产资料相适应;用于流动资金方面的支出,要与可供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相适应;用于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应与可供消费品相适应。再次,在经济发展中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货币资金与商品物资运动之间有时也会发生不协调,因此在财政、信贷和商品物资三方面都要留有一定的后备,以调节经常出现的不平衡。
不过,必须看到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所发生的一些情况变化。其一是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预算外资金数量急剧上升;而银行所能吸收的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迅速增加,有可能扩大资金运用的规模和范围。这样,财政收支在“三平”中地位有所削弱。其二则是企业收支日益成为影响“三平”的独立环节。随着企业自主权扩大和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可以支配留给自己的折旧基金以及纳税后的利润,并有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自我发展和奖励支出。这样,企业如何恰当安排积累与消费、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比例关系,对物资供求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物资供求结构的平衡。当然,企业收支如果导致物资供求在总量上失衡,这通常还得是企业迫使银行过度贷款,引起货币供给偏多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