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林
贝林(Behring,E.A.von 1854~1917),德国著名细菌学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成为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首次获得者。
贝林早年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升学,于1874年入柏林军医学院攻读。1878年大学毕业后按规定留在军队服役七年,先被派到波兰工作,工作期间获得机会研究防腐问题。1881~1883年间,他发现碘仿不能杀死细菌,但能中和细菌的毒素。
嗣后,贝林去波恩学习药理学,使他进一步掌握了实验研究方法。1888年返回柏林,进入卫生研究所协助科赫从事科学研究。1890年传染病研究所成立,科赫任所长,贝林仍随科赫从事研究工作。使他有机会直接与当时的细菌学家密切接触,对其研究事业影响很大。
贝林在李斯特抗菌术的影响下,试图在体内找到一种“消毒剂”以便将侵入体内的细菌无害化。贝林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合作进行了抗毒素的实验研究: 将白喉或破伤风杆菌的肉汤培养物杀灭以后,给实验动物注射几次,实验动物血液中即出现能够中和这些杆菌所产生的毒素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还能使另一只动物获得免疫,能够治疗已经出现的白喉症状。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1890年12月4日和12月11日的《德国医学周刊》上。
1891年底,柏林的Bergmann医院首次给白喉患儿注入白喉抗毒素血清,从而获救。这一疗法的疗效很快被证实,迅速得到推广,使白喉的病死率大幅度降低。当时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苦于无法治疗。贝林等对白喉抗毒素血清疗法的研究,震动医学界,一时间人们对于使用该法治疗其它传染病也寄予了希望。所以首次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了贝林。但是,后来医学的发展表明,抗毒素疗法原则上只适用于白喉和破伤风等少数几种传染病。
1913年贝林将毒素和抗毒素混合给儿童注射,使儿童获得抗白喉的自动免疫力。1924年拉蒙(Ramon)创用类毒素自动免疫后,贝林的免疫疗法便为之取代。
贝林在疾病观方面发表过精辟的观点。他认为应该用“病理解剖学”来代替当时争论颇多的“固体病理学”和“液体病理学”。他的代表著作有《血清疗法》、《白喉》、《破伤风的病原学》等。
伯纳德·贝林。历史学家。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195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1961年升为教授。曾任《约翰·哈佛文库》总编辑(1962—1970)、哈佛大学温思洛普讲座教授(1966—1981)。荣获过班克罗夫特奖和普利策历史学奖(1968年)、国家图书奖(1975年)。1980—1981年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1981—1993年为亚当斯大学历史教授。系美国殖民地和独立战争史专家,尤以思想史见长,兼及社会政治史和教育史。著有《美国革命的思想根源》、《美国政治起源》、《托马斯·哈钦森的磨难》、《伟大的共和国》(合著)和《新闻出版与美国革命》(合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