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贝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贝勒bēile

满文beile的音译。清宗室封爵之一, 早期相当于酋长、部落长一类,地位低于汗(hán)。“贝”(bèi)变调。 〔例〕有的王爷会唱须生,有的贝勒会唱《金钱豹》,有的满族官员由票友而变为京剧名演员……。(文七189)∣一大清早儿, 哥儿俩遛鸟儿去前海, 顺柳行子刚到勋贝勒府门前,就见大青石上坐着个老头儿,旁站着个随从模样的。(遛15)∣松荃的三姑母嫁给岑王爷的五贝勒。(老15)

贝勒

(bèi·lè)<名>清代贵族的爵号,地位次于亲王、郡王。“勒”在这个音译词里习惯上读lè,不宜读轻声。

贝勒bèi lè

贝饰的笼头。《仪礼·既夕礼》:“缨辔~~,县于衡。”

贝勒

爵位名。清制,宗室封爵的第五级,在大贝勒之下,贝子之上。即金代勃极烈的转译。

贝勒

满语音译。源于金代女真语“勃极烈”,汉译为 “管理众人”、“高官”之意。起初女真各部中强有力的酋长称之,努尔哈赤曾沿用此称,称汗后则以此授予族中权势强者,如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四大贝勒(和硕贝勒)。后来成为清代爵位名号。崇德元年(1636)定爵位,置其于亲王、郡王之下,位于第三等。

贝勒

满语音译,意为“管理众人”。亦即“旗之王”。复数为“贝子”。清爵位名。源自金代女真语“勃极烈”(意为“高官”)。明代《华夷译语》作“背勒”(意为“官”)。起初是女真中强有力的酋长的称谓,努尔哈赤原亦沿用此称,称汗后改以此称授予族中强有力者, 最强有力者则称“和硕贝勒”。后贝勒、贝子成为清代两个不同等级的爵位名称。崇德元年(1636), 制定新的皇族爵位, 第三等为“多罗贝勒”,后略称“贝勒”,位在郡王之下,贝子之上。后亦适用于蒙古、回族首领。

贝勒Beile

清代爵位名。满语,源于女真语“勃极烈”,汉意为“大官”、“高官”。初,女真各部中强有力之酋长称之。努尔哈赤时代仍沿用此称谓,品级最高者称“和硕贝勒”,“多罗贝勒”次之。后金初,曾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佐努尔哈赤 “共治国政”,权势极大。崇德元年 (1636)定爵位,置其于亲王、郡王之下,位三等。

贝勒

贝勒

爵位名。清代置。来自于满语,其意为王或诸侯之意,故而用之。其位在亲王、郡王之下。《清史稿·职官志》:“初,天聪五年 (公元1631年) 诏群僚议定官制,建6部,各以贝勒1人领之。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罢。八年,复以亲王,郡王兼摄,九年罢。” 《历代官制概略》: “贝勒: 爵位名。满语王或诸侯的意思 (复数为贝子。后来贝勒、贝子成为清代封爵中两个不同等级的称号)。努尔哈赤曾用以称其子侄。清代颁定宗室爵号,有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其位仅次于亲王、郡王,并以封蒙古贵族。”

☚ 贝子   贝勒府属官 ☛
贝勒

贝勒

清代贵族的一种称谓。满语,源于女真语“勃极烈”,汉意为“大官”、“高官”。初,女真各部中强有力之酋长称之。努尔哈赤兴起后,其兄弟子侄孙均称为贝勒。后金时期贝勒权大位重,其前常冠以颂扬之词。地位最高者称和硕贝勒,即一方之主。皇太极即位初期曾有大贝勒之称,权势极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爵位,置其于亲王、郡王之下,位三等。

☚ 宗室觉罗   诸申 ☛
贝勒

贝勒

清朝的一种封爵名。全称多罗贝勒。金代官员通称勃极烈,清代改译为贝勒。太祖努尔哈赤时用以分封他的后代。地位在长子之下,是十四等封爵中的第五等。太宗以后,亦用以分封其功臣。

☚ 郡王   贝子 ☛

贝勒

满语。满族贵族称号。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其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在此之前,其位等于后来的亲王。参见“民族学”中的“贝勒”。


贝勒

满族贵族称号。在贝子之上,郡王之下。参见“历史”中的“贝勒”。

贝勒

清代爵位名。清制宗室封爵的第五级,在大贝勒之下, 贝子之上。

贝勒bei le

hereditary title of Manchu nobility below prince

贝勒bei le

beile (hereditary title of Manchu nobility below prince)

贝勒

清朝八期宗室贵族的封爵之一。满语,源于女真语“勃极烈”,汉译“大官”、“高官”。初女真各部中强有力的酋长称之。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分封子弟叔侄为贝勒,各辖一旗或若干牛录的人丁,统兵治民,佐理国政。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始定宗室世爵为9等,第3等为多罗贝勒,位在亲王、郡王之下。顺治六年(1649),定降封例,贝勒之子为贝子,贝子以下依次降袭。乾隆十三年(1748),定宗室封爵为14等,第5等为多罗贝勒。三十九年(1774)定,贝勒袭次递减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从此,终清一代不改。贝勒俸禄,顺治七年规定,岁给俸银2000两、禄米2800斛。顺治十年,改为俸银2500两、禄米2500石,以后未再更动。康熙十八年(1679)定,皇子分封贝勒,给旗下满洲佐领3、蒙古佐领1、汉军佐领2、内务府满洲佐领1、旗鼓佐领1,内管领1,山海关内大粮庄7、银庄2、半庄1、瓜园、菜园2、关外盛京大粮庄各1、打牲乌拉壮丁10名、盛京三佐领人15户、果园1,带地投充人40名、给官地投充人40名,采捕户20名、炭军、灰军、煤军各40名。清朝前期,贝勒大都与议国政,带兵出征,享有优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清统治者亦以此爵封赏蒙古等王公贵族。

贝勒

清代封爵名。满语为大官人或王之意,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即后来的亲王。后来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全称为多罗贝勒。

贝勒

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用作爵位名。清代宗室十四等封爵中的第五等为多罗贝勒,第六等为固山贝子,可分别简称贝勒与贝子,亦用以封授蒙古贵族。贝勒的地位在长子之下, 固山贝子之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