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攻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攻击 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攻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大主教和宗教职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哲学论稿》、《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对话三篇》等。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攻击采用的基本手法是抓住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弱点加以歪曲、夸大、进而否定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贝克莱攻击唯物主义的矛头集中指向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他认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都是建立在物质学说的基础上的,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首先,贝克莱反驳唯物主义把“物质”或“物质实体”看成是一切可感性质的“基层”或“支撑物”的观点。他从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唯心主义原则出发,认为所谓“可感性质”不过是被感官感知的感觉或观念。它们只能存在于感知它们的心中。事物无非是性质的集合体,一个事物如果失去了各种性质,也就失去了这个事物本身,更没有作为这些性质“支撑物”的物质实体。他否认感官的对象有任何不能感知的基层,因而在这种意义下也否认有任何物质的实体。其次,贝克莱歪曲利用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攻击物质实体。他认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不可分离地连结在一起的,不可能脱离一物的第二性的质去设想它的第一性的质。例如不可能脱离苹果的香、色、味去设想苹果的大小、形状等性质。他指出洛克一方面肯定第一性质存在于心外的物质实体中,同时又承认颜色、声音、滋味等第二性质不存在于心外,只是存在于心中的感觉。这是说不通的。既然承认第二性质只存在于心中,那么第一性质也只能存在于心中了。与此同时,贝克莱还曲解感觉的相对性,例如物体远看时小、近看时大等而断言物体性质只存在于心中,从而根本否认物质实体的客观存在性。再次,贝克莱曲解思维的抽象作用来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他从狭隘经验论的片面性观点出发,认为只有个别,没有一般,只有个别的观念,不能有抽象的普遍观念。所谓普遍观念,实际上是附在一个语词上的个别观念。“物质”之类概念的形成并非出于人们的感觉或具体认识,是属于纯粹的虚构,不能代表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只是唯物主义者杜撰出来的一个空洞的名词。这种“物质”只是一种不可知的莫须有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后,贝克莱玩弄诡辩,妄图通过瓦解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进一步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他认为机械唯物主义把感觉看成是同它所反映的外物特性“相似”或“相对应”这是不可能的,一种颜色或形象只能和别的颜色或形象相似,不能和别的任何东西相似,相似只能是同类的,一个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不能和别的东西相似。针对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看成是没有能动性的单纯被动的东西,他指出,物质既然是被动的东西,对它物不能产生作用,那么就不能说人的感觉的发生,是物质刺激人的感官的结果。他还利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理,来反对物质学说。他认为有形的被动的实体,纵然可以在心外存在,与我们所有的物体观念相符合,我们又如何能知道这一点呢?于是他说“相似的心外物体的存在,理由实在是很薄弱的”。贝克莱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对唯物主义进行的批判是错误的,但是,他揭露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点,客观上对推动唯物主义学说的完善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对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