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象纹大铜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象纹大铜铙

象纹大铜铙

商。古代打击乐器。通高70厘米,柄长26厘米,铣间宽46.5厘米,鼓间宽35.6厘米。重70公斤。1959年湖南省宁乡老粮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此铙器身主纹为大兽面(即饕餮),用弧形粗线条组成,线条上布满云雷纹。主纹左右下三方有六虎、六鱼和11个乳钉环铙,鼓部有一兽面,鼻梁似为一头牛,两旁各有一头下垂的夔龙纹。两侧各有一卷鼻立象,象高6.5厘米、长14厘米。柄中空,柄上部接近舞面处鼓出,上有“C”形花纹八个,柄下部有涡纹乳钉四个。全身布满云雷纹。颜色灰褐不光亮,去锈后即见紫铜。此铙是湖南省出土的商代铜铙中形体最大,花纹最精美的一件。经湖南冶金研究所化学分析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是:铜98.22%,锡0.002%,铅0.058%。锡、铅的含量甚微,应是矿石中自然含量。因此可以说此铙是用纯铜铸成的。而其他的商器如四羊尊、人面方鼎及一般礼器、兵器等都含锡和铅较多,纯铜者甚少。纯铜性柔韧,用于敲击乐器很适宜。如果含锡、铅较多,则质坚而脆,敲击起来易于破裂,可见当时的匠人们能根据不同用途的需要,采用坚韧不同的合金或纯铜,其冶铸水平是很高的。古代打击乐器有铙、钟、铎、钲、錞于、鼓、铃等,用法不一。铙形似铃而体形大,小型者手执,大型者扦插于座上打击。

☚ “大禾”铜方鼎(人面纹铜方鼎)   象纹大铜铙 ☛

象纹大铜铙

象纹大铜铙

商。古代乐器。通高103.5厘米,柄长36.3厘米,铣口长69.5厘米,宽48厘米,壁厚2.9厘米。重221.5公斤。1983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湖南益阳地区博物馆藏。此铙甬呈圆筒管状,与钲腔相通,甬直径14.6厘米,壁厚2厘米。舞部素面无纹,长56厘米,宽37.7厘米。两面钲部主纹均为弧形粗线条组成大饕餮纹,钲部四周和甬上满饰云雷纹,旋上饰有羊头状的饕餮。隧部正中饰一对浮雕卷鼻立象纹,两象相向站立,卷鼻接近,象身上饰单线条云雷纹。此铙通体灰褐,微泛浑绿色,无光泽。从甬口破损处可知质地为紫铜,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铜铙。此铙的造型与主体纹饰和过去在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北峰滩出土的虎纹、象纹铜铙以及岳阳黄秀桥费家河发现的饕餮纹铙类似,应为商代晚期器物。铙形似铃而无舌,身短,柄中空可安木杷,使用时执柄,口朝上,用槌击之,称“执钟”。特大者扦于座上敲打。

☚ 象纹大铜铙   牛铜尊 ☛
象纹大铜铙

象纹大铜铙

商代青铜礼乐器。1983年6月宁乡县月山铺乡 (今黄材镇)龙家村转耳仑出土。通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间宽69.5厘米,于间宽48厘米,重221.5公斤,为中国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乐器。出土时距地表约30厘米,平卧一坑中。铙呈灰褐色,无光泽,角口破损处现出紫铜。角上有旋,旋上有双身龙组成的兽面。钲的四周和甬上饰云雷纹,主纹为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隧部饰一对浮雕的卷鼻立象,象身上也饰云雷纹。铙的年代为商代晚期。紧靠铜铙东边有一处约2000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陶片,多为夹砂红陶、灰陶和褐陶,器形有大口缸、釜形器、平底器等。陶片上的纹饰有方格纹、重圈纹、篮纹、云雷纹、弦纹、附加堆纹、绳纹等。遗址的年代与铜铙大体相同。距铜铙出土地点200米左右的同一山头,1938年曾出土过四羊方尊。

☚ 云纹铜铙   湖南商周铜镈 ☛
000036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