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豆莫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豆莫娄古民族名。又作达末娄、大莫卢、大莫娄、寇漫汗或寇莫汗,皆同名异译。属北渡那河(今嫩江和东流松花江)的夫余后裔。其分布,西起嫩江以东,东抵呼兰河流域; 南临松花江,北至小兴安岭南麓。东、南与勿吉接壤,西与室韦相邻。从事农业,出产五谷、麻布。邑落酋长称豪帅,以六畜名官。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饮食亦用俎豆,衣着类高丽而帽大。自北魏太和十年(486)起,始向北魏朝贡,内附中原王朝。直至唐开元十一年(723),其首领仍赴唐朝贡。此后融于他族,不见于史。 豆莫娄亦译 “达末罗”、“大莫卢”。中国古族名。始见于北魏,为夫馀人后裔。夫馀亡后,其北部遗民渡那河(今嫩江)而居,号达末罗。自北魏至唐,多次遣使朝贡。大体分布于今嫩江中下游至呼兰河之间的松花江平原。 豆莫娄东北古族名、国名。亦作大莫卢、达末娄。始见于《魏书》,但学术界认为《晋书》中的寇莫汗是其异译,为同一共同体。一说其名为※“橐离”之缓读。源出※北夫余,但出自其中何支认识不同,一说是汉至晋史书有传的夫余,或说为移往东海之滨“迦叶原”地方的东夫余。所在因《魏书》等称,在勿吉国北千里,在室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里”,历来众说不一。今多数人认为约分布在东至今呼兰河流域,西到嫩江附近,南临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北,北达小兴安岭南麓;或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至绥化县一线以北,中心地在今嫩江县一带;一说其地东到黑龙江下游之博朗湖,西以前苏联布列亚河和黑龙江省富裕县与室韦为邻,南达松花江与嫩江合流处下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合流处;旧有说自松花江或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滨为其故地。立国时间有三说:一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夫余“为勿吉所逐”,其民一部分北退而为豆莫娄;一说高句骊大武神王五年(公元22)破东夫余后,部分东夫余人北渡那河后建国;今多数认为是在高句骊好大王二十年(411)夫余被其占领后北逃居民所建。已有农业,产“五谷”。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以六畜名命官名。有严厉刑罚,杀人者处死,并没其家人为奴婢。穿麻布衣,形制类高句骊而“幅大”。自北魏至唐,多次来中原朝贡。北魏时常受勿吉人侵扰,唐开元十一年(723,一作十二年)其首领以※达末娄称号朝唐,此后不见其名,似被黑水靺鞨兼并。前后历3个世纪。 豆莫娄亦作“达末罗”、“大莫卢”。古代东北民族。始见于北魏,为夫馀人的后裔。夫馀亡后,其北部遗民渡那河(今嫩江)而居,号达末罗。自北魏至唐,多次遣使朝贡。大致活动于今嫩江中下游至呼兰河之间的松花江平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