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谶纬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谶纬学派 谶纬学派汉代崇信神学迷信的派别。谶纬是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起源于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谶者,验也”(许慎《说文解字》),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易类》)的宗教预言,又称“符”或“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 “图谶”。“纬,织横丝也” ( 《说文解字》),相对着“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说:“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纬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无大的区别,但谶的形成比纬更早。《史记》载: “亡秦者,胡也” (《秦本纪》),以及“篝火狐鸣”、“鱼腹帛书”(《陈涉世家》)已开用谶之先声。汉初的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中开始有后世纬书的成分。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纬在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纬作为合法依据。光武即位,崇信谶纬,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在东汉时达到极盛。当时称为 “内学”,“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后汉书·方术传》)。经过石渠阁和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今文经与谶纬迷信结合,形成以《白虎通议》为权威文献的官方哲学,使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遂居于统治地位。随着汉末的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以及魏晋之际玄风的兴起,谶纬逐渐衰落,但在王朝更迭时,一般仍用来作为膺受天命的根据。自南朝刘宋始,历代王朝都禁止谶纬,其书遂大部分失传。清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等辑本中,保留一些片断。其中除迷信部分外,也包含一些古代科学资料。 ☚ 王学 北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