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谱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谱牒

谱牒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

据统计,上海图书馆现存1949年前的家谱计11 700种,近10万册。上图家谱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覆盖面较广。上图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0个省,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其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肃、贵州、广东较少。浙江的家谱,集中于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

二是姓氏较多。上图家谱共分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最多,计638种,其次为陈姓622种,王姓524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其他徐、黄、朱、胡、杨姓等均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有80余姓,如吾、承、寻、帅、危、谌、港、後、平、阳、璩、青、斜、揭等。

三是质量较高。上图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刊本和木活字本,还有200余种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谱中保存着彩绘书像。家谱中还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谱,均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图收藏的家谱,相当一部分是上海开埠后外地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如《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家谱》,对于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于《合肥李氏宗谱》(1928年修)、《龙溪盛氏宗谱》(1943年修)、《无锡荣氏宗谱》(1935年修)等家谱则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由上可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存世家谱中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数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但质量颇高。北京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共有藏书2200万册,是中国国家总书库,馆舍共计17万平方米。北图在创立之初,受梁启超馆长的影响,十分重视家谱资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图曾致函社会各界,广为征求家谱。到1950年,馆藏家谱已达348种。在以后土改等历次运动中,北图有识之士按照“人充我取”的原则,广为搜集家谱,数量不断增加。为加大整理地方志与家谱的力度,北图于1990年专门成立“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时家谱数量已达3006种。北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很高,颇具特色:

一是收藏家谱覆盖面较广。家谱最多的是苏、浙、皖三省,其次为华中、华南各省,河北、山东、东北地区也有一些,西北地区最少。

二是家谱姓氏较多,共计268姓。超过50种以上姓氏的有12种,王姓最多,有142种,陈姓134种,张姓101种。

三是版本质量较高。宋代有2种,最早的为史浩纂的《仙源谱》,为内府钞本。元明代有322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史部传记类宗谱中的善本,北图几乎占一半。

四是少数民族家谱有特色。其一用汉文撰写的少数民族谱,计有八旗谱19种,蒙谱2种,皇室谱多种;其二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家谱,计满文谱21种,蒙、彝、藏文谱11种,均十分珍贵。

(来源:世界华人宗亲网)

谱牒

即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亦作“谱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類别 > 譜牒
譜牒  pǔdié

亦作“譜諜”,亦稱“諜記”、“諜曆”。記録氏族或宗族世系之書。始於先秦,時多帝王之系譜;達於魏晉南北朝,其時門閥制度盛行,譜學勃興;明清以來亦多有修家譜、族譜者。《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作《三代世表》第一。”又《十二諸侯年表》:“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又《三代世表》:“余讀諜記,黄帝以來,皆有年數。”司馬貞索隱:“諜,音牒。牒者,記系謚之書也。”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卷七:“《漢元殷周諜曆》十七卷,按:諜曆者,記其世系而繫以年,有終始年代之可考者也。”

谱牒

指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谱册。《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旧闻。”

谱牒

谱牒

牒 谱录 谱谍 系世
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 宗谱 族谱
旧时家族世系的谱牒:家牒
记载族系及行状的书:谱状
记述宗族世系的书:谱系 谱第 谱籍
宗族的谱牒:宗牒
皇室宗族的谱牒:麟牒
记载谥号的谱牒:谥谱
(记本族世系人物的书:谱牒)

☚ 史书   宗教书 ☛

谱牒pǔ dié

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后汉书·袁谭传》:“上告祖灵,下书~~。”也作“谱谍”。

谱牒

中国古代记述宗姓氏族源流与世系的文献。古代社会,重宗法血统与门第身份,各宗族多以谱牒方式记载各自的源流、世系、本宗成员及土地、宗庙、族规家法等。《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魏晋南北朝讲求门第出身,选任官吏及缔结婚姻必稽谱牒。《隋书·经籍志》:“自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谱牒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势力的工具。北魏太和中,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事选,名“方司格”。唐太宗时,官方修订《氏族志》。五代以后,官谱渐衰,地方宗族各自修谱,其主旨在联宗收族,区划血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问”。明清两朝,民间修谱更为普遍,其名称或为“宗谱”,或为“家乘”,并冠之以宗族姓氏与族居地点,如《馆田李氏宗谱》,《梁津孙氏家乘》。其内容主要包括:宗姓源流、世系、先人事迹、宗族法及田地、房屋、宗庙祠堂的方位图等。清朝司法实践中,地方政府在处理田地、宅屋及租税纠纷时,谱牒作为极其重要的依据。

谱牒

谱牒

亦称谱谍、谱系、系谱、族谱、氏谱、世谱、谱第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史记·太史公自序》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此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我国的谱牒由来已久,从目前来看,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是宗法制度的产物。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注重门第,谱牒之学遂十分流行,以致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姓氏书和家传、家谱之类的书,九品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必稽谱牒,以保持门第不被混淆,谱学成为门阀士族维持其地位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号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改撰 《姓氏状簿》为《十八州谱》,遂号王氏谱学。北魏太和中,诏令诸郡中正官各立本土姓族,作为有司选举依据。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受到冲击,庶族地主地位迅速上升,他们受陈旧的门第思想之影响,也大讲谱学,在太宗、武后、高宗时编写了 《氏族志》 和 《姓氏系录》。五代以降,谱牒之学皆废。郑樵撰《通志》时,著录谱系六种,一百七十部。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所存者不过数家。明清时期一些大家族仍编修族谱。总之,无论是皇帝玉牒还是私修家谱,都非常有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古代宗法社会中,人口消长、社会经济状况等宝贵资料;它还具有佐史释疑的作用,可补史志资料之不足。

☚ 九品中正制   谱系 ☛

谱牒

古代关于氏族世系的记录。早在先秦时,就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重门第,选举官吏必查考谱牒,谱学遂大盛。直到唐代,太宗、武则天都曾修《氏族志》或《姓氏录》。此后,谱学渐衰。清明时,编修族谱之风较盛。参见“方志学”中的“谱牒”。

谱牒

谱牒

记述氏族、家族世系的书籍。秦汉以前已有。《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强盛,为炫耀自己高贵的门第阀阅,重视谱牒的修撰。《晋书·挚虞传》:西晋武帝时, “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佚,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相,撰《族姓昭穆》十卷。”挚虞企图用谱牒品定各家族门户等级,遭到政府的非议。《族姓昭穆》开东晋以后谱学大盛之先河。东晋太元(376—396)中贾弼撰《姓氏簿状》, 士庶略无遗阙,其子孙代传其业,号为贾氏谱学。政府对谱牒的修撰亦大力支持,有司选举必藉谱牒,甚至不谙谱牒者不得为吏部尚书。谱学成为维护士族门阀阶级利益的工具。齐时王俭、梁时王僧孺均曾因贾氏谱而改撰。王僧孺有《十八州谱》八十卷,专记南朝侨姓家族,别为一部述东南诸族。北魏孝文帝曾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选举,名“方司格”。唐代在帝王主持下几次编撰氏族谱志。民间谱牒也很多。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和世家大族的衰落,谱牒的作用大为衰减。五代以后谱学渐衰。明、清时期各姓多编族谱,仅记一族支庶,已非东晋南北朝隋唐谱牒旧貌。

☚ 版籍   著籍 ☛

谱牒

❶古代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迨至两汉,官宦世家亦有谱牒,乃有《官谱》、《氏族》等出现。
❷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成为选官任职的重要依据,门阀士族对其家世谱牒尤为重视,竞相修谱。吏部举荐人士,任用官吏,必须查阅谱牒,考辨真伪,综合各家家谱成为专门学问,称作谱学。东晋太元年间(376—396),贾弼撰《姓氏簿状》,子孙相传,称贾氏谱学。南朝宋时,刘湛又撰《百家谱》。梁王僧孺在上述基础上扩大,并将东南诸族另为一篇,称王氏谱学。北魏孝文帝改革,令诸郡中正各列本部姓族,区分等第,作为选举依据, 叫作“方司格”。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依据现任官职高卑修成《氏族志》。武则天又令凡五品以上官吏皆为士族,重修《氏族志》,定名《姓氏录》。此外路敬淳撰有《姓略》、柳冲撰有《性族系录》等。五代以后,谱学渐衰。后世地主阶级虽修族谱、家谱之类,与此已有所区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