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假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假面 假面汉代称演戏扮演人物用的面具为“假面”,见《汉书·礼乐志》“象人”注:“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虾师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参见“假头”。 ☚ 假头 杂戏 ☛ 假面jiǎ miàn见“假面具”。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假面 假面 jiǎmiàn 亦稱“假頭”。仿照人物或獸類臉形製成的面具。傳説起於先秦,隋唐始見此稱。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假面飾金銀,盛服摇珠玉。”《文選·張衡〈西京賦〉》”總會僊倡,戲豹舞羆”唐·李善注:“僊倡,僞作假形,謂如神也。羆豹熊虎,皆爲假頭也。”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高齊蘭陵王長恭,白類美婦人,乃著假面以對敵。”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駕登寳津樓諸軍呈百戲》:“煙火大起,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清·趙翼《陔餘叢考·假面》:“假面蓋起於《周禮》方相氏黄金四目以逐鬼……見於史傳者則俱以鐵爲之,軍旅所用也。”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冑》:“戴面自是倡優假面,鬬很者以護面,亦别有意。”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舞具 > 假面 假面 jiǎmiàn 亦稱“大面”、“代面”、“戲面”、“面槶”。演員扮演角色時所戴之假面具。其制始見於西周,本爲方相氏驅除疫鬼時所戴,用於樂舞,則始見於漢代,如張衡《西京賦》所載“總會仙倡”的歌舞表演,有演員戴豹、羆、白虎、蒼龍形的假面以歌舞。南北朝時則有《大面》舞。戲曲產生後,假面遂用之於戲曲,如脈望館藏鈔本元明雜劇劇本後所附的穿關中,便有各種假面。盛行於宋元,達於清。唐·崔令欽《教坊記》:“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爲假面,臨陣着之。因爲此戲,亦入歌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駕登寳津樓諸軍呈百戲》:“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戲面,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窮極工巧,一枚或值萬錢。”章炳麟《新方言·釋器》:“優人所被假面,通言面槶。” 古代假面舞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防護具 > 鐵面 > 假面 假面 jiǎmiàn 即鐵面。 娱乐健身具 娱乐健身具球具:球(~拍;~网;~架;篮~;足~;排~;网~;垒~;铅~;乒乓~) ☚ 娱乐具 棋具、赌具 ☛ 假面 假面汉代百戏之一。先秦时期已有傩舞,即蒙熊皮饰假面以驱疫疠之鬼。汉代假面除用于傩舞驱邪仪式外,还用于百戏娱乐表演。西汉乐府编有“常从象人”四人,韦昭认为象人系著假面者,孟康认为象人系表演虾鱼狮子者。汉文帝时,就有了以假面表演舞蹈者,贾谊称其为“面者”。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薛综注:“仙倡:伪作假形,谓如神也。罴豹熊虎,皆为假头也。”即以面具饰为各种猛兽形状而表演乐舞。 ☚ 4.百戏 鱼龙曼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