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谏议大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

官名。西汉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东汉改谏议大夫。

☚ 渔阳   司徒 ☛
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

官名。秦置谏大夫,掌议论,汉武帝时复置。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均无定员,两汉并属光禄勋。晋以后并省,北魏复置,北齐属集书省,隋改隶门下省。自汉以后,均掌规谏之职。

☚ 集书省   秘书省 ☛

谏议大夫

官名,简称谏议。西汉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隋代置于门下省,唐代沿置,凡四人,正五品上,掌侍从规谏讽谕。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德宗贞元四年(788)始分为左右署,隶于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四员。武宗时官品提为正四品下。常用为大臣出入时的兼官,以重其选。

谏议大夫

古代官名。秦设谏议大夫掌论议,无定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西汉则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历代因之。隋属门下省,隋炀帝曾一度废置。唐代又复设之。后又分为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宋仍之,并以为谏院之长。元代不设谏官。明洪武二十五年复置,不久又废其置。详见《文献通考·职官》及《续通典·职官》。

谏议大夫【同义】总目录


大谏大坡谏议大夫

大坡/大谏/中谏/补衮/小谏/遗公/大蓬

☚ 庶常   大坡 ☛

谏议大夫jiàn yì dà fū

〖名词〗
官名。掌官议政(2)。《争臣论》: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有人向我询问起谏议大夫阳城这个人,他可以认为是有道德的人吗?《争臣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大臣们听到了,就荐举他,天子于是任命他担任谏议大夫。

大夫

大夫

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士大夫
有官位或声望的士大夫:缨緌之徒
谏议大夫:谏坡
上大夫:长大夫
有声望的士大夫:缨緌 缨绥
德行高洁有名望的士大夫:清流
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国老
(官职名,位居卿之下,士之上:大夫)

☚ 高官   大官 ☛
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

官名。汉代始置。掌规谏皇帝失错。《旧唐书·职官志三》: “谏议大夫4员。〔秦、汉曰谏大夫,光武加议字。隋于门下省置谏议大夫7员,从四品下。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敕置4员,正五品上。龙朔改为正谏大夫,神龙复。大历四年 (公元769年) 敕只4员,正五品上。龙朔七年三月敕,其谏议4员,内供奉不得为正员。至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 五月十五日敕,谏议分为左右,加置8员,4员隶门下为左。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 十一月中书奏: 隋于门下省置谏议大夫7员,从四品下。今正五品上。自大历二年门下中书侍郎升为正三品,两省遂缺四品官。其谏议大夫望升为正四品下,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缺。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以重其选。敕可之〕。谏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凡谏有5: 1曰讽谏,2曰顺谏,3曰规谏,4曰致谏,5曰直谏。” 《后汉书·百官志》: “谏议大夫,六百石。”(见: 谏院)

☚ 谏议祭酒   见任官 ☛
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

官名。秦置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无常员,属郎中令。西汉初废,汉武帝元狩五年 (前118) 始更置。东汉光武帝置,秩六百石,掌周旋侍从,参相讽议,隶光禄勋。三国魏、蜀、吴沿置,皆七品,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北魏、北齐隶集书省,北魏初第四品下,太和 (477—499) 末为从四品下; 北齐置7人,从四品下。隋初隶门下省,置7人,从四品下。炀帝大业三年 (607) 废。唐初复置4人,正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正谏大夫。初隶门下省,德宗贞元四年 (788) 分左右置,各4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后正员减为左右各2员,另有内供奉。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中书门下三品以上入内平章国计时,谏议大夫随入,得闻政事。宪宗元和元年 (806) 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武宗会昌二年 (842) 复分置左右,升正四品下,得与丞郎 (左右丞与六部侍郎) 出入迭用,一般以郎中以上官升任。北宋初为寄禄官,须另有诏令才得入谏院供职。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升从四品,复专掌讽谕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不再分隶两省,另立官署,兼领登闻检院。辽朝亦分置左右,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谏院亦置左右谏议大夫,皆正四品。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1382) 置,以兵部尚书唐铎任之,寻罢。

☚ 给事中   起居郎 ☛

谏议大夫

官名。西汉置谏大夫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无定员,掌侍从规谏。隋唐时隶属门下省,共4人。宋置谏院,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辽、金时沿置,明初也曾置此官,旋即废。

谏议大夫jiàn yì dài fū

 官名。秦、西汉皆置谏大夫,掌论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改名谏议大夫,六百石。见《后汉书·百官二·谏议大夫》。隋设谏议大夫七人,掌侍从规谏,属门下省。见《隋书·百官下》。唐代设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中书省》。宋沿唐制,并为谏院长官。辽、金皆沿宋制。见《辽史·百官志三》、《金史·百官二·谏院》。

谏议大夫

官名。秦朝置,在帝王左右,掌顾问应对,议论政事得失。西汉未置。东汉复置,秩六百石,名义上隶属光禄勋。三国魏沿置,晋、南朝省。北魏复置,隶集书省,从四品。北齐沿置,从四品。隋初隶门下省,从四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初复置,正五品上。德宗贞元四年(788),分置左、右,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升为正四品下。

谏议大夫

官名。秦及西汉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历代因之。隋唐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凡四人。后又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宋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之长。辽金沿置不改,元无谏官,明初亦曾置谏议大夫,不久即废。

谏议大夫

官名。秦始置谏大夫,掌议论,无固定员额,隶属于郎中令。汉沿置,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亦无常员,掌顾问应对及随皇帝诏令所使。两汉时此官均隶属于光禄勋。北魏、北齐均置谏议大夫,属集书省。北周无集书省,以谏议大夫为正六命散官。隋沿置,属门下省,员额七人。唐代谏议大夫分为左右,各四人,秩正四品。左谏议大夫属于门下省,右谏议大夫属于中书省,皆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宋承唐制,分置左右谏议大夫于门下、中书两省。宋初为寄禄官,另设谏院,谏议大夫须另有诏令方赴谏院供职。元丰改制,定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专掌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百司有失误,皆得谏正。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不再分隶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并以谏议大夫主管登闻检院。元代不设此官,明代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一度设置谏议大夫,不久罢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