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谈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谈迁1593——1657

明清之际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初为诸生,有志于编纂明代史事,辞清廷入仕之召,潜心修订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完成的《国榷》初稿。清顺治二年(1645年),续订崇祯、弘光两朝史事。越两年,全稿被盗,乃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北上,访问降臣、宦官、皇亲及明公侯之门客,搜集遗闻与明朝典故,订正《国榷》。另著有《枣林杂俎》、《枣林集》、《北游录》等。

谈迁

谈迁1593—1657

初名以训,字孺木,一字观若。海宁枣林(今属浙江)人。明诸生。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受知于当时大僚张慎言、高弘图。曾在高幕府为幕僚。南明弘光朝,高弘图入相,欲荐入史馆,苦辞之。入清不仕,以为人作幕友为生。为人清介,县志言其“虽游大人先生之门,不妄取一介,至今家徒四壁立”(《海宁县志·隐逸传》)。迁一生从事史学研究,手不释卷,明亡后一意修史,为订正其史学巨著《国榷》,年六十时北游北京,并抱遗民之恸,哭崇祯陵墓。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自京返乡。次年,往平阳哭张慎言墓,客死于道途。迁为严正、勤奋的史学家,其诗亦长于咏古,且多于咏史怀古中寄托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如:《渡江》一诗借咏京口附近历史遗迹以感慨南明弘光朝的腐败及其败亡;《广陵》一诗借咏古扬州古事表达清兵屠城的愤慨。其诗中还有许多以现实战乱为题材的作品,以深刻的史笔揭露清军南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苦难。这类作品有《新城帅府行》、《南昌妇》、《河上行》、《旗鼓行》等。迁在诗歌创作上以学杜为主,善于驾御重大题材,诗风沉郁顿挫。有《枣林集》。其历史著作有《国榷》、《北游录》、《枣林杂俎》、《史论》、《西游录》、《枣林外传》、《海昌外志》等。黄宗羲撰有《谈君墓表》。《清史稿》卷五○一、《国朝耆献类徵》卷四六三有传。

☚ 冯舒   黄景昉 ☛
谈迁

148 谈迁1594—1657

史学家。明代浙江海宁枣林人。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早年中秀才,终生没有做过官,家境贫寒,有志于修史。1621年,他在家为母亲守孝时,见到陈建著 《皇明通纪》一书,甚不满意,决心撰写一部史料详实的明史。经过多年撰述,六易其稿,终于写成了一部100卷的编年体明史《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书稿,全部被窃。他发愤重新撰写《国榷》。经过四年努力,第二次写成《国榷》初稿。为了完善和充实《国榷》史料,顺治十年(1653),被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为书记,来到北京。他访问遗老、降臣,搜集遗闻,查阅资料,订正和补充《国榷》。遗著还有:《北游录》、《枣林杂俎》、《枣林集》等书。

☚ 马端临   万斯同 ☛

谈迁1594~1657Tan Qian

poet and scholar betwee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Works: Poetry Collection of Jujube Grove,etc.

谈迁1593—1657

明末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人。家境贫寒,一生致力学问。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著《国榷》,至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续订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两年后,全稿被窃,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北上搜集史料,居京两年半, 遍访降臣、皇亲、宦官和明公侯的门客,搜集遗闻,订正《国榷》。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离京回家,次年病死。著作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谈迁1594—1657

清初史学家。字孺木,又字观岩,原名以训。浙江海宁人。明季诸生。入清后隐居不出,致力于经史百家言,尤注心于明朝典故,搜集明朝《实录》和崇祯邸报等。积数十年之功,撰成编年体明史著作《国榷》。不幸书稿两次被窃,但毫不气馁,发愤重写,终至成功。又有《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