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读山海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组诗名。东晋陶渊明作。共十三首,第一首系总序,余皆歌颂《山海经》所载事物,以第十首最著名,歌颂精卫与刑天虽死不屈、顽强斗争精神,风格豪放,情绪愤激,寓意深微,在陶诗中别具一格,被鲁迅誉为“金刚怒目”之作。 ☚ 饮酒 登池上楼 ☛ 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晋组诗名。陶渊明作。见《靖节先生集》卷四。诗共十三首,是诗人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时有感而作。第一首述隐居耕读的乐趣,其馀各篇分咏《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所载的神异事物。组诗有起有结,当是入南朝宋后同一时期的作品。《读山海经》诗虽以神话怪异为叙写题材,却寄寓了诗人对现实世事的深沉感慨。如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两个复仇斗争的形象,作者歌颂他们的顽强不屈,显然是借古咏怀,表露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不满。结尾更是直抒胸臆,感叹壮心徒设,理想难以实现。豪放雄浑的诗风,表明陶渊明的诗歌并不都是田园牧歌式的吟咏,也还有着情怀激烈的“金刚怒目”式(鲁迅《“题未定”草》)的作品。 ☚ 咏荆轲 桃花源诗 ☛ 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写的组诗,一共十三首,此为其中第十首,歌颂神话传说故事中精卫和刑天坚韧不拔、勇猛刚强的精神。鲁迅先生曾说它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见《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它和《咏荆轲》一样,代表着陶渊明诗风的又一个方面,虽然不是主流。 ☚ 咏荆轲 登池上楼 ☛ 读山海经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晋郭璞为之注并题图赞。渊明诗中谓之“山海图”,可见他读的就是这种有图有赞的《山海经》。诗凡十三首,此为第一,写诗人幽居耕读的生活乐趣, 前四句从良辰好景叙起,归结到得其所哉之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而孟夏四月,紧接暮春时序,树上杂花虽然没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荫。“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就笼在一片树荫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良禽择木以栖,“众鸟欣有托”是赋象,而联系下文“吾亦爱吾庐”,又是兴象。“欣托”二字,便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谁不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欣托之乐,是有一个家的快乐,也是找到人生归宿的快乐,得其所哉的快乐。 “既耕”四句述说幽居耕读生活之梗概。里面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面反映的,陶渊明如何处理耕种和读书之关系,如何摆放二者之位置。他是耕种第一,读书第二。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之于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会。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兴味。关于陶渊明是否接待客人,回答是肯定的,他生性乐群,有诗文作证;但也耐得寂寞,不贪客过。正因为如此,“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信笔拈来好句,却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完全对立的两种理解。一种认为两句一意,即居于僻巷,与世人很少往来;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说僻巷不通大车,然而颇回(召致)故人之驾。无论从哪一说,都无伤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故人车”为证,也比较符合陶渊明的实际生活情况。 如从此说,则“欢言”四句就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见于诗经。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饮。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而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惬意的事,主人的一片殷勤亦洋溢笔端。“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好”“微”互文,和风细雨,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雨从东来而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安顿亦好——如放在“吾亦爱吾庐”后,则前景后事,分作两搭,觉局量狭小;如此景事相间,便见得尺幅平远,包容较大。 末四句复回到“时还读我书”,即“读山海经”的题面上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虽只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的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功利型苏秦式的苦读,一种是审美型陶潜式的乐读。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时已有“乐读”的倾向,这从“游好”二字可以会意。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读书面更为广泛,这里便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周王传),二者都属神话传说。有很强的文艺性和可读性。毛姆说:“没有人必须为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不是刻苦用功、不是把读书当敲门砖,只是流观泛览,读得那样开心,读得欣然忘食——“连饭都不想吃”(贾宝玉读西厢语),从而有很多的审美愉悦,同时又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阴中的庐室,清风从这里悠悠通过,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尚友古人。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馀,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过劳动的感觉就是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当冰淇淋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来,古人所谓“宇宙”是时空双重的概念(《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俯仰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它道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虽然足不出户,由于专注凝神,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其次,陶渊明泛神论的人生观,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自能物我俱化、古今不分,此种境界只赖读书以导入,这是更深层的快乐。从全诗看,这两句所包含的快乐已不限于读书,而已推广到人生之乐,陶渊明是悟性极高的人,他读书也是阅世,而人生也是一本书。读书可乐,生活可乐。这种人生观,是陶渊明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则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读山海经》 诗歌。陶渊明作。共13首,是诗人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时有感而作。“精卫衔微木”是其中的第十首。精卫是炎帝小女儿女娃淹死东海后化成的鸟,坚持不懈衔西山木石要把东海填平。刑天(神名)与天帝争,天帝断其手,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干和戚继续战斗。诗人歌颂了他们不屈不挠、斗争不止的精神,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与不平。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评此诗为“‘金刚怒目’式”。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2〕,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3〕。同物既无虑〔4〕,化去不复悔〔5〕。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6〕! 〔1〕组诗《读山海经》共十三首,写于陶渊明五十七岁到五十八岁时,是他的晚年作品。《山海经》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山川异物的书,共十八卷。本诗是组诗的第十首,歌颂精卫和刑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精卫: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载,此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又说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因去东海游泳溺死,化为精卫。精卫经常口衔西山木石去填塞东海。微:小。 〔3〕“刑天”二句: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两句意思是说:刑天被断头后仍不屈地挥舞盾斧战斗,他的壮志是永存的。刑天,神话人物,一释为神兽名。干,盾。戚,斧。 〔4〕同物:即同于物。物:指人以外的其他物类,这里指女娃变为精卫鸟。〔5〕化去:死去,指刑天被杀。 〔6〕“徒设”二句:是说徒然存有复仇的壮志,可是实现愿望的时刻又怎么能等得来! 本篇也是陶诗中豪放类作品,歌颂壮志常存、死而不悔的斗争精神。读此诗,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陶渊明精神世界中“金刚怒目”的一面。 读山海经[晋]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11),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篇列第一。《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及海内外山川异物的书。②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③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④托,依托。⑤穷巷,偏僻之巷。深辙,指显贵者来往的车迹。⑥回,回转。⑦酌,饮。⑧俱,同来。⑨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西游的故事,杂有许多神话传说。⑩山海图,后人为《山海经》所绘的图像,郭璞有《〈山海经〉图赞》。(11)俯仰,顷刻之间。终,穷尽。 〔分析〕 这是《读〈山海经〉》整组诗的一篇总序,所以并没有涉及《山海经》及《穆天子传》中的内容,而只是写了读书的环境与自己的心情。 时当初夏,草木葳蕤,欣欣向荣,屋子四周的树木枝繁叶茂,青苍欲滴,开头两句,便给人以一派生机勃发的印象。正由于树木的茂盛,所以众鸟有了栖身之处,它们欢欣地在枝头歌唱。万物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诗人对自己那绿荫掩映中的庐舍也寄予了无限热爱。“众鸟欣有托”既是眼前景象,也为托物起兴,引出诗人自己田园生活的怡悦,也体现了他乐天知命、放情自然的恬淡心理,并道出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道理。陶渊明的诗能以极平淡与极形象的语言引发出深刻的哲理,这是古往今来的诗人难以企及的。“鸟”在陶诗中往往是一个体现自由人格的意象,其中包涵着深刻的理性启示,如“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等,莫不以飞鸟象征回归自然、摆脱羁绊的精神,而在“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鸟与人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的熙和景象感染了诗人,而诗人自己的喜悦也给客观世界抹上了一层浓重的感情色彩,所以刘熙载说:“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艺概》) 诗人既耕田,又下种,说明春忙已过,正是农事有了余闲的时节;又因为身处穷乡僻壤,所以与那些乘坐高轩大车的权贵们无缘,就连老朋友也往往望而却步,回车而去了。所以诗人正好以读书来消遣这长长的夏日。他时而斟酒自饮,时而又摘些新鲜的蔬菜来佐酒。微雨洒然而降,与之同来的是阵阵清风,在如此清静怡人的环境中坐拥书城,自然是南面王而不易的乐事了。“微雨”两句完全是兴会所致的描写,虽然诗的开头已有过写景,但那是夏日的常景,而“微雨”与“好风”则是一时之景。诗人的运思,纯任天机,没有丝毫造作,故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中说:“‘微雨从东来’二句,不但兴会佳绝,安顿尤好,若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 在如此的良辰美景之中,诗人浏览那充满着神话传奇色彩的《穆天子传》与图文并茂、光怪陆离的《山海经》,顷刻之间周游六合,驰骋八方,登山临水,升天入地,似乎将穷尽整个宇宙,于是诗人感到极大的满足,以为人间的欢乐已莫过于此了。 这首诗纯然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淡得几乎像一幅无色的水墨画,然而蕴含着无限意趣。诗人笔下的景物虽极平易寻常,却又非常融和清新,感情也十分恬淡平和,没有亢奋与激动,但在一片天机自然的流露中,诗人怡然自得、乐夫天命的心境隐然可见。全诗的节奏也非常疏宕,如“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句中插入虚字,令句子有一种舒缓的格调;又如写读书则说“时还读我书”,用了“泛览”、“流观”等词来表现散淡无为的襟抱,与全诗的基调极为和谐。总之,此诗无论写物写人,都出于自然,无雕凿巧饰之迹,所以温汝能的《陶诗汇评》中评此诗说:“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便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读〈山海经〉》这组诗是陶渊明有感而发的作品,其中借用了《山海经》与《穆天子传》中的奇事异物而写自己的志趣,所以前人又比之为屈原的《天问》和《远游》。 〔评说〕 刘履《选诗补注》:“此诗凡十三首,皆记二书所载事物之异,而此发端一篇,特以写幽居自得之趣耳。观其‘众鸟有托’、‘吾爱吾庐’等语,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而为乐可知矣。” 方伯海《文选集评》:“按篇中读书只三见,余俱从不写处写,弥见神味悠然,处处切‘孟夏’。先生胸无宿物,故到处皆见受用。” 王文濡《古诗评注读本》:“有了一句,便写一句。水流花放,妙造自然。音节亦不亚于《十九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