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读书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书录

 哲学笔记。明薛瑄撰。十一卷,续录十二卷,共二十三卷。成书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后。
 薛瑄,字德温,号敬瑄。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授广东、云南监察御史。他在公廨间读钦定《性理大全》,作札记,后汇为《读书录》。其后,官大理寺时,因忤中官王振,一度被贬至甘陇,后居家讲学。未久,英宗诏任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其间,他曾为于谦辩诬,但未能获救。时权臣石亨当朝,遂托病回家,继续读朱熹及周敦颐、张载理学著作,续作札记,成《续读书录》。
 薛瑄并无理学的专门著作。《读书录》和《续录》属笔记性质,大多不成系统,但较能反映其理学思想,是研究他的理学思想及程朱理学在明初的发展的主要著作。薛瑄以“复性为宗”,强调日用人伦,恭行践履,秉承朱学传宗,并力图在某些方面为朱学补直圆融,对朱学的衍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代人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在理气论上,薛瑄不同意朱熹的“理在气先”说,他认为,气从无形到有形,是“未尝间断止息”,理与气从一开始就“密匝匝”地相即不离,不存在理先气后的问题。他这样做并非反对朱学,而是强调理气“无缝隙”,企图弥补朱学的不足。薛瑄为强调他的“复性”论,把孔、孟以来的儒学归结为一个“性”字,说:“圣人相传之心法,性而已。”他认为,性本之于天地,具有天道、天理的意义,故其性是“无所不有,无时不然”。他在论证心性具有天道自然的意义之后,进而指出心性的社会伦理纲常的意义。他说:“只是一个性字,分而为仁、义、礼、智、信,散而为万善。”道德名目繁多,统统是本体之性的表现而已,而“复性”,就是通过道德修养,复延到湛然纯善的本体之性。这种“复性”在人伦日用中是可及可求的。之所以要“复性”,就在于他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有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性。他强调人伦日用的下学功夫,也就是“格物”。由“格物”到知性复性,即由下学到上达,中间要通过“豁然贯通”的直觉方法。
 该书被后世学者程朱学派视为明代“正学”的主要著作之一。
 《读书录》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刻本。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本。是类编本。另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分《读书录》、《续读书录》为十一卷。
读书录

读书录

明代理学著作。明薛瑄著。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英宗时为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后辞官回家,讲学终生。谥文清。
《读书录》有十一卷,后又有《读书续录》十二卷,共二十三卷。成书于景泰七年(1456)之后,致力于程朱理学,论心性之学。以“复性”为主。黄宗羲认为,此书基本上是为《太极图说》、《正蒙》、《西铭》等作义疏的。内容重复甚多,未经删改,是薛瑄一生读书讲学的笔记。以朱熹为宗,但对朱熹的思想有所改造和发展。
在理气关系上否定朱熹“理在气先”、“理在气上”、“理能生气”的观点。指出“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认为“理如物”,理物不可分,“天下无无理之物,无无物之理”。“理气无缝隙”,总之,不可“脱去气而言理”,认为理是万事万物自然之脉络条理,不离气而独立存在。从中透露出气一元论的思想。他说:“遍满天下皆气之充塞而理窝其中。”并且提出“一气流行,本也”的命题,为后来罗钦顺等人所发展。在道器关系上,他认为两者不可分。“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他不同意朱熹所谓太极之理先于阴阳而生的观点,认为太极之理“只在气中,非气之外悬空有太极”。但他同意朱熹气有聚散、理无聚散的说法。认为“理如日光,气如飞鸟,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鸟背而飞”。承认太极之理可再造天地。
在心性问题上,推崇“性即理”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惟性之一字括尽”,“性之一言足以该众理”。承认物我内外同是一理,同是一性。认为人只要知性复性,就不会拘于形体之小,蔽于物欲之私,而与天地同其广大。他说:“尽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人能知性知天,则天下之理无不明,而此心之体无不贯”。
在如何“尽心知性知天”的问题上,发展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重视耳目感官的认识作用。认为“耳目口鼻专一事而心则无不通”,肯定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同时认为前者高于后者。其格物方法,以读书为主,但也重视考察天地万物。主张知行“兼尽”,强调道德践履的作用。由此出发,薛瑄批判了佛教以一身“擅造化之柄”的理论,批判了陆九渊“发明本心”只主静坐反对向外求知的主张。
强调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革法制,不能死守祖宗成法。认为法没有久而不生弊的。“要在随时以审其势之轻重以救之”,“时中是活法而不死,执中是死法而不活”。
书中还有不少谈学习方法的内容。此书被后世程朱学派视为明代“正学”主要著作之一。
有明嘉靖刻本,明万历刻本,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 辨惑编   居业录 ☛

读书录

十一卷,《续读书录》十二卷。明薛瑄(1389—1464)撰。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 (今属山西) 人。少时从父读 《四书》、《五经》。及长,师事魏希文、范汝舟。永乐十九年 (1421)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时权臣石亨当朝,他托病致仕,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其学以周敦颐、二程、朱熹之学为本,并力图在某些方面为朱学补苴圆融。著有《薛文清公全集》等书。他自称受张载 “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读书录》卷一)一语启发,每读书有所心得,随即笔录之,积二十余年终汇成 《读书录》,后又陆续所录编成《续读书录》。书中主要论述性理之学,少则数字,多则十几字,上百字。他认为,太极即理,合天地万物之理,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就天地万物而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但动之前又是静,所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理在气中,二者不可分先后,一时俱有,既无无气之理,也无无理之气。关于太极和理的论述最后落在性上,认为性天地的本质,太极只是一个性字。性也是伦理纲常的核心,求道问学的目的在于“复性”。社会观方面,他在书中提出,法是因天理顺人情而为之防范的禁制,应当以公平正大之心制其轻重,不可因一时的喜怒而立法;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为政当以公平正大,是非毁誉皆所不虑,如果曲徇人情,则失公正之体,非君子之道。此书所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兼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故深受理学家推重,被视为明代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与胡居仁的 《居业录》 并称。弘治 (1488—1505)中,给事中杨谦曾上疏,请将此书列于国学,供六馆诸生学习。因此书非成于一时,内容不免有重复之处。万历 (1573—1620)中,侯鹤龄重加编辑,名 《读书全录》,然删减不当有失薛瑄原意。万历四十二年(1614),张氏又据侯氏本编为《读书录类编》刊行,明人将此书与胡居仁《居业录》、罗钦顺《困知记》合刊、称《三先生语录》,有《四库全书》本,《金声玉振》本。

读书录

读书录

哲学著作。明薛瑄著。读书笔记。11卷。还有《读书续录》12卷。为瑄差监湖广银场时始作。《明儒学案·河东学案》 (上) 云: “先生以复性为宗,濂、洛为鹄,所著《读书录》,大概为《太极图说》、《西铭》、《正蒙》之义疏,然多重复杂出,未经删削,盖惟体验身心,非欲成书也。” 明弘治年间,朝廷颁 《读书录》 于国学,俾六馆诵习。有明嘉靖四年 (1525) 刻本。

☚ 书传会选   桃冈日录 ☛
000010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