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读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为

见“读曰”。

读为

读为

也叫“读曰”。甲字读成乙字的音并用乙字的义,称为“某读为某”。如《周礼·天官·大宰》:“八曰匪颁之式。”注引郑司农云:“颁读为班布之班,谓班赐也。”或称为“某读曰某”。《礼记·曲礼上》:“日而引事,则必践之。”注:“践读曰善,声之误也。”
“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解释通假字,就是“破字”,同时也有注音的作用。如《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用“变”说明“辩”是假借字,同时注明它的读音。《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泮”假借为“畔”。
有时用来解释同源词。如《周礼·考工记·弓人》:“寒奠体。”郑玄注:“奠读为定。”“奠”“定”是同源词。《荀子·哀公》:“趋驾召颜渊。”杨倞注:“趋读为促。”“趋”“促”是同源词。
有时用“读为”单表注音。如《周礼·春官·大祝》:“七日奇拜。”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之奇。”
用“读为”“读曰”注音时,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是同音字,有时是音近的字。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不同。《说文解字·言部》“读”字段玉裁注:“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比方主乎音,变化主乎义。比方不易字,故下文仍举经之本字;变化字已易,故下文辄举所易之字。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如,有读为;字书不言变化,故有读如,无读为。有言读如某,读为某而某仍本字者。‘如’以别其音,‘为’以别其义。”

☚ 貌   读曰 ☛

读为

训诂术语。常用于以本字释借字。旧称“破读”。例如《周礼·考工记·弓人》: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郑玄注: “郑司农云: ‘荼读为舒。’”即“荼”是“舒”的“借字”。又《庄子·逍遥遊》: “而御六气之辨。”郭庆藩集释: “辨读为变。”“读为”与“当为”不同,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云: “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 ‘当为 ’者,直斥其误。”参见“当为”条。

读为

训诂学术语。一般用于以本字解释假借字。如《诗·卫风》“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读为

训诂术语。解释通假字的方法之一,用本字解释通假字。“读为”前是通假字,后为本字。汉代训诂学家所创,主要用于传注之中。所以称作“读为”,是由于通假字的读音依理应读本字的音。属于解释通假字的“读曰”、“读如”等术语,与此理同。例如,《礼记·聘义》:“孚尹旁述,信也。”东汉郑玄注:“孚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筠。浮筠谓玉采色也。采色旁达,不有隐翳,似信也。”又如,《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此例不仅解释了“宪”是“轩”的通假字,还从语音上说明了通假的原因,意甚明确。读为的这一用法,历代长期沿用不绝。读为、读如、读曰在解释通假字时,由于是举出本字后,以“读”的方式进行的,故后世又称这种情况为“读破”或“破读”、“破字”及“易字”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