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诺贝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诺贝尔1833—1896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为化学家和制造商。九岁时随父迁居俄国彼得堡。1850年到美国学习,两年后返彼得堡,在父亲的工厂任职,研究鱼雷和炸药。1859年回瑞典海得堡建立化学工厂。1862年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初获成功,1864年又改用雷酸汞引爆硝化甘油,1866—1867年研制成功由硝化甘油和硅藻土组成的黄色炸药,1875年制成胶质炸药,1887年制成无烟火药。此外还有气压计、晴雨计、冷却器、液体气化、硫酸浓缩等多项发明。一生共取得三百五十五项创造发明专利权,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建有工厂,成为拥有巨额财富的“炸药大王”。先后加入瑞典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还写有小说和剧本。死后根据他的遗嘱将其一部分遗产(920万美元)设立奖金,即“诺贝尔奖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经济学中有特殊贡献的人。 诺贝尔1833—1896AIfred Bernhard NobeI瑞典化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少年时家境贫困,仅在学校读过一年书。16岁到美国一家工厂当学徒,回国后从事炸药研究。1867年研制成功硅藻土甘油炸药。1875年发明无烟火药。一生中拥有255项专利权。诺贝尔是位品德高尚的科学家,其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他研制安全炸药不怕牺牲,被人称为“炸不死的人”。1864年9月3日,他的弟弟和四位助手在实验中,由于硝化甘油大爆炸,被夺去了生命。许多人望而却步。他把实验室建在湖中船上,实验终于获得成功。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将财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其利息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5种奖金。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日颁发,称为“诺贝尔奖金”。对全世界的自然科学、文学及和平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终身未娶,对事业的投入超过了对爱情的追求。(二)不计较金钱和荣誉。他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讲到有儿女的人,如果除去留给必需的教育费用,再传给更多的财产,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这样不过是鼓励懒惰,使他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和才干。”(引自《诺贝尔与诺贝尔奖金》第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诺贝尔成名后,有人要给他画像,要求把他的照片印入杂志和瑞典名人集,他均表示拒绝。他在自传中写道:“生平主要事迹:无。”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Nuobeier A.Nobel瑞典工业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幼年时迁居俄国的圣彼得堡,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50至 1852年去德、法、意等国留学。1853-1856年,在其父亲开办的圣彼得堡的军火工厂工作。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军火工厂倒闭,于1859年迁回瑞典。此后,他开发了数种炸药,并办了工厂,成为富翁。1896年12月10日去世。1846年德国化学家C.舒贝因发明了硝化纤维,1847年意大利人A.苏勃利劳又发明了硝化甘油,后者在受震动时极易爆炸。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用于硝化甘油的起爆剂雷汞。1864年,硝化甘油工厂发生爆炸,其弟被炸死。为此,诺贝尔致力于研究设计一种搬运硝化甘油的安全方法。经过多次实验,他发明了将硝化甘油吸附在硅藻土上,可避免因震动而发生的爆炸危险,并于1867年申请专利。1875年,他又将硝化纤维溶于硝化甘油中,制成胶状炸药。这种炸药的爆炸力略高于纯硝化甘油,对震动并不敏感,抗潮性能良好。1887年又研制成由硝化甘油、硝化纤维、樟脑及其他添加剂组成的无烟炸药。诺贝尔终身未婚,遗言将其财产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金,奖励给对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和平等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为纪念他对发展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第102号元素被命名为锘No。 ☚ 凯库勒 马尔可夫尼可夫 ☛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Nuobeier,A·Nobel瑞典化学家,化学工程师和企业家。诺贝尔科学奖的创立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诞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科学熏陶。1842年随全家迁居俄国的圣彼得堡。1850年17岁的诺贝尔离开俄国到法国巴黎学习化学,1851年又到美国,在工厂做工程技术工作,4年后又回到圣彼得堡,在他父亲创办的军工厂里工作,直至工厂破产。在工作中诺贝尔学会了制作地雷、水雷、炸药和工厂的企业管理,1859年重返瑞典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工作艰苦又充满危险。硝化甘油无色油状,爆炸力很强,但极不安全,受到震动就会爆炸,诺贝尔首先研究硝化甘油的引爆方法,1862年制成了专利雷管。1864年9月3日,在实验中发生了爆炸,实验室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和四个助手都当场被炸死,因此诺贝尔决心研究出一种安全炸药。瑞典政府禁止重建工厂,诺贝尔只好在郊外湖水中一只平底船上继续实验,终于发现用干燥的硅藻土能吸收硝化甘油,它能安全运输。之后,又研制出胶质炸药和多种无烟炸药,并取得255项专利。为了使他的发明广泛地应用,诺贝尔办起炸药公司,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公司扩大到英、法、德、意、奥等2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性的企业。 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要把他全部遗产约920万美元,献给瑞典科学院,以其利息奖励世界各国对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起,每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1968年瑞典银行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至此诺贝尔奖从5项增至6项。现在,诺贝尔奖已成了世界科学冠军的象征。 ☚ 门捷列夫 玛丽·居里 ☛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Nuobeier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的父亲是个发明家,后因破产到国外谋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诺贝尔的正常教育受到影响。但诺贝尔自幼勤奋,这在他日后成功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诺贝尔生活的时代,为了适应矿山发展和加强军事力量的需要,许多化学家致力于炸药的研究。意大利人索布雷罗把有机物无水甘油跟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得到硝化甘油,这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受到轻微震动就会发生猛烈爆炸。硝化甘油的爆炸力比过去的火药强得多,但是在运输、贮存和使用方面都很不安全。诺贝尔努力设法改进这种炸药,他第一次发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为了寻求引爆物,他试验了不知多少次。研究炸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诺贝尔做实验时,就曾多次发生爆炸,他的弟弟就是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的。可是,这些挫折并没有击败诺贝尔,此时被人们视为“科学疯子”的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湖面上一只驳船上继续进行实验,以寻求减少搬动硝化甘油造成危险的方法,终于诺贝尔在1867年秋天实验获得成功,研制出了固体炸药。接着,他又研制出了胶质炸药、无烟炸药等,还研制出了适合做枪炮弹头的发射药。诺贝尔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能干的企业家。他在欧洲和美国都拥有生产炸药的工厂,通过生产和销售炸药,他成了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富有者之一。以他的遗产设立的奖金,叫“诺贝尔奖金”。根据他的遗嘱,将其约920万美元的遗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奖给世界上在科学方面有贡献的人。奖金分设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天文学以及和平事业,后来又增设了经济学。诺贝尔把毕生的精力全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诺贝尔奖金也成了促进人类科学进步的重要方面。 ☚ 达尔文 爱迪生 ☛ 诺贝尔1833—1896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大半生从事于炸药的研究,发明了达纳炸药、炸胶和无烟火药。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五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在以上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诺贝尔奖至今仍为世界上很高的科学荣誉。 诺贝尔 诺贝尔诺贝尔 (1833—1898),瑞典化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1850—1854年在美国学习。1854—1859年在俄国彼得堡学习,并随父亲从事化学实验工作,回国后开始研究炸药。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莱洛(1812—1888)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在使用中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加以改进。诺贝尔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要冒很大生命危险。一次,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不料炸药爆炸,数人死亡,连实验室也被炸毁,遭到各方面谴责和嘲讽。面对困境,诺贝尔毫不灰心,决心把试验进行到底。由于政府明令禁止诺贝尔在陆地上搞试验,被迫把实验室建于船上,在默拉伦湖中继续进行试验。 ☚ 华莱士 门捷列夫 ☛ 诺贝尔 诺贝尔诺贝尔 (1833—1898),瑞典化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1850—1854年在美国学习。1854—1859年在俄国彼得堡学习,并随父亲从事化学实验工作,回国后开始研究炸药。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莱洛(1812—1888)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在使用中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加以改进。诺贝尔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要冒很大生命危险。一次,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不料炸药爆炸,数人死亡,连实验室也被炸毁,遭到各方面谴责和嘲讽。面对困境,诺贝尔毫不灰心,决心把试验进行到底。由于政府明令禁止诺贝尔在陆地上搞试验,被迫把实验室建于船上,在默拉伦湖中继续进行试验。 ☚ 巴甫洛夫 门捷列夫 ☛ 诺贝尔 诺贝尔诺贝尔 (1833—1898),瑞典化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1850—1854年在美国学习。1854—1859年在俄国彼得堡学习,并随父亲从事化学实验工作,回国后开始研究炸药。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莱洛 (1812—1888)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在使用中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加以改进。诺贝尔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要冒很大生命危险。一次,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不料炸药爆炸,数人死亡,连实验室也被炸毁,遭到各方面谴责和嘲讽。面对困境,诺贝尔毫不灰心,决心把试验进行到底。由于政府明令禁止诺贝尔在陆地上搞试验,被迫把实验室建于船上,在默拉伦湖中继续进行试验。 ☚ 华莱士 门捷列夫 ☛ 诺贝尔Nobel,Alfred Bernhard (1833—96)—Swedish chemist and inventor of dynamit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