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管子】(?—前645) 即管仲、管敬仲。春秋初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早年经商,后被齐桓公任为卿,历四十年,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托名于管仲所作,反映了管子的思想。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政治家。字仲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曾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强调节俭、薄敛、省刑,提倡君臣之间“和”而不“同”。主张用礼来维护统治,君臣都应为“社稷”(国家)办事。还提出“天道不谄,不贰其命”,反对实异巫祝和祈禳。传世《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依托。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周游列国,传布其政治主张,为儒家的创始者,曾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其学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其学说在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其谈话及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一说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是道家的创始人,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孙子】 春秋末兵家。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一系列具有丰富辩证法内容的兵家思想。 【邓析】(前545—前501) 春秋末思想家、名家。郑国人。曾为郑国大夫。宣传法治,曾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又“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两篇,列名家,已佚。今本《邓析子》系后人托名所作。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名翟。传为宋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曾习儒术,后因不满儒术烦琐的“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创墨家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的“天命”说;提倡“非攻”、“非乐”、“节用”等,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还探究了逻辑和知识的问题。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为研究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慎到】(约前395—约前315) 战国时法家。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在齐国稷下讲学,负有盛名。主张“事断于法”的法家思想。强调势治,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以此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现存残本仅七篇。 【商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时政治家。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曾封商邑,故又称商君或商鞅。初为魏相家臣,后入秦进说秦孝公。曾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取消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厉行法治,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车裂而死。法家的主要代表,主张“一任于法”、“世事变则行道异”。《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孙膑】 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同学庞涓忌其才能,将其诳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被齐国秘密救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具体分析敌我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著有《孙膑兵法》。 【吴起】(?—前381) 战国时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善用兵。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后,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提出“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整顿统治机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悼王死后被贵族杀害。《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系后人所托。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曾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性善说”,肯定人性天生是善的;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强调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统一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家贫。曾在当地任漆园吏。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主张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流传甚广。著有《庄子》,全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尹文】(约前360—前280) 亦称“尹文子”。战国时齐国人。善名辩。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劝齐宣王“无为”,认为“圣人寡为而天下理”(《说苑》)。后又与齐湣王辩论士的标准,认为“见侮而不斗”不算耻辱。主张消除争斗,禁攻寝兵。对形名论述甚精,认为认识事物以“别宥”即破除主观偏见为始。《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今本疑为后人依托。 【鬼谷子】 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隐于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相传苏秦、张仪俱事他学术。著作相传有《鬼谷子》。 【尉缭】 战国时兵家。魏国人,曾为商鞅学,又相传为鬼谷子高徒。善理阴阳,深达兵法。曾同梁惠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主张农战和修号令、明刑赏、审法制。著作有《尉缭子》。 【公孙龙】(约前320—前250)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反对诸侯间的兼并之战,与赵惠王论偃兵,主张“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是当时有名的“辩者之徒”,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代表“离坚白”派,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名辩论题,对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作有《公孙龙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因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后赴楚国,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反对天命、鬼神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孟子“性善”说相反,持“性恶”说,主张以教育和环境影响引导人们为“善”。著作有《荀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被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为秦王所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遭李斯等谗害,下狱自杀。其思想汇集道、儒、墨各家,尤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著作有《韩非子》。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后,遂说服秦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太子继位(即庄襄王),他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秦始皇年幼即位,继任相国,称为“仲父”。秦始皇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后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其集合门客编著,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工具,基本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 【陆贾】 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新语》是其帮助汉高祖总结秦失天下的经验教训的奏章。认为朝代更替,“非天所为”。提出建国“必得之于民”,主张“无为而治”:“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又有赋三篇,已失传。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世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受排挤而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强调重民。认为阴阳二气变化万物,永恒运动。政论文议论警辟。有赋七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晁错】(前200—前154) 西汉政论家。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曾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深得太子信任。太子(即景帝)即位后任为御史大夫。后因谮害,被杀。曾建议逐步削弱诸侯王国的封地,巩固中央集权,为景帝采纳。善政论,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著作《晁错》三十一篇,已佚,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 【刘安】(前179—前122)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文辞。后以谋反事发自杀。曾集门客编著《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一书。其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批评儒家为“俗世之学”。有集,已佚。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诏举贤良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专治《春秋公羊传》,以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提出“天人感应”说,试图论证“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性三品”等论点。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司马谈】(?—前110)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官至太史令。根据《国语》、《世本》、《战国策》等书撰写史籍,死后由其子迁续成为《史记》。其《论六家之要旨》,总结当时流行的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先秦各派学说,对后世颇有影响。 【司马迁】(约前145或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得尽读皇室藏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完成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创纪传体史书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扬雄】(前53—公元18)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为人口吃,以文章名世。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又以文章名世。早年曾作《长扬》、《甘泉》、《羽猎》等赋,后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玄”为宇宙万物根源。社会伦理方面,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强调修身立本。还著有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 【桓宽】 西汉学者。字次公。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官至庐江太守丞。治《公羊春秋》。他将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和贤良文学就盐铁官营等问题的辩论汇集成《盐铁论》,保存了西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桓谭】(约前20—公元56) 东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官至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弘明集》载有《新论·形神》一文。今《桓子新论》以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著述。持“元气自然论”观点,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批判“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提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著作有《论衡》。 【王符】(约85—162) 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一生隐居著述。指陈时政得失,反对谶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奢侈贪婪。主张农、桑为富国之本;肯定“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反对圣人“生知”说,认为“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著作有《潜夫论》。 【崔寔】(?—约170) 东汉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任议郎、五原太守,官至尚书。著作《政论》抨击时政,深刻揭露东汉末期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主张以儒家德教与刑罚并用,以救政治危机,提出乱世必须“重赏深罚”,并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隋书·经籍志》著录《政论》五卷,现存清严可均辑本一卷。 【孔融】(153—208) 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后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为人恃才负气,所作散文喜用讥嘲笔调。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势力。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并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徐幹】(171—218) 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善辞赋,能诗。官五官中郎将文学。主张循名责实,反对名实不符的“乱德之道”,开汉魏之际名理之学先河。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对魏晋重义理而鄙章句的治学方法有较大影响。著作有《中论》。另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仲长统】(180—220) 东汉末哲学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曾游学于青、徐、冀等州。后官尚书郎,参丞相曹操军事。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否认天命,批判汉初以来的神学思想,主张因时变易。著作有《昌言》。 【刘劭】 三国魏哲学家,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汉献帝时任太子舍人、秘书郎,后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成《皇览》一书。魏废帝时,从事执经讲学。所著《人物志》,把人分成“三材”及“十二流品”,探讨封建制度下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作还有《律略论》、《法论》等,均佚。残文辑入《全三国文》。 【何晏】(?—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曾随母为曹操所收养。后娶魏公主。曹爽执政时为散骑侍郎,官至侍中尚书,典选举。后为司马懿所杀。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后和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倡“贵无”论,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援老入儒”。重自然而轻名教。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 【阮籍】(210—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崇老庄,旷达不羁,蔑视礼教,每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以老庄思想批判“礼法”。后期“口不臧否人物”,常以纵酒昏酣保全自己。哲学上提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其诗长于五言,多表现人生孤独和苦闷。原有辑,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傅玄】(217—278) 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州举秀才,魏末入选为著作郎,撰集魏书。入晋,任散骑常侍,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于诗擅长乐府。性刚直,上疏切论时事,常能反映社会实情。著作《傅子》,批评玄学空谈。明人辑其佚作为《傅鹑觚集》。 【嵇康】(223—262,或224—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并声言“非汤武而薄周礼”,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反对人为的烦琐礼教。其文思想新颖,笔锋犀利,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并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著作有《嵇中散集》。 【裴[[!GFACA]]】(267—300) 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通博多闻,兼明医术。以“言谈之林薮”见称于时。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说,提出“始生者,自生也”,“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深患不尊儒术、放荡的时俗,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必要。著作有《崇有论》。 【欧阳建】(?—300) 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甚得时誉。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针对玄学家提出的“言不尽意”的论点,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语言概念能够表达事物真相,并认为语言概念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著作有《言尽意论》,存于《艺文类聚》和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中。 【鲁褒】 西晋文学家。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人。好学多闻。隐姓名,终身不仕。针对元康以后逐利之风,以及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言论,著《钱神论》刺之。指出“死生无命,富贵在钱”。对金钱和权力作了揭露和嘲讽。 【郭象】(?—312) 西晋哲学家。字子玄。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有才理,好《老》、《庄》,善清谈。后辟司徒掾,历官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簿。曾作《庄子注》,以注《庄》的形式阐发“独化于玄冥之境”观点。著作还有《论语体略》、《老子注》、《致命由己论》等,均佚。仅部分佚文散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及《道藏》中。 【鲍敬言】(约278—342) 东晋思想家、无神论者。据葛洪《抱朴子·诘鲍》篇记载,他“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以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并幻想一种“无君无臣”、“安土乐业”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摆脱痛苦的愿望。著有《无君论》,残文今存《抱朴子》中。 【葛洪】(约281—341) 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少好神仙导养之法,曾为谘议参军等职,赐爵关内侯。后去广州罗浮山炼丹。将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相结合,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著作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又曾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孙盛】(约306—378) 东晋学者、史学家、无神论者。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历官佐著作郎、浏阳令、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善言名理。反对玄学,又反对生死轮回、灵魂不死、善恶报应等,驳斥了佛教“神不灭”思想,对东晋南北朝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著有《老子疑问反讯》等,著作大多散佚,《全晋文》中保存有部分佚文。 【罗含】 东晋学者。字君章。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官宜都太守,后迁侍中,转廷尉、长沙相。时人誉为“湘中琳琅”、“江左之秀”。视神可以脱离肉体独立存在,即“更生”。并主张佛教三世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著作有《更生论》等。 【孙绰】(320—377) 东晋学者、文学家。字公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历任佐著作郎、征西将军参军、太学博士、永嘉太守等,入朝为散骑常侍、廷尉卿。曾作《喻道论》,主张儒、释、道三教为一,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又著《道贤论》,以天竺七僧匹竹林七贤。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王坦之】(330—375) 东晋名士。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历任抚军将军掾、侍中、中书令、丹阳尹等官。尚刑名之学,尤非时俗放荡,著《废庄论》,认为“庄生作而风俗[[!GFECC]]”,以贬黜庄子,反对当时崇尚虚无之风。 【慧远】(334—416) 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博极群书,尤精《易》、《庄》、《老》。后拜道安为师,曾在庐山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主张“沙门尘外之人,不应敬王者”,强调“形尽神不灭”,阐发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思想。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 【顾欢】 南朝宋、齐道教思想家。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境内)人。好黄老之学,通解阴阳书。曾向齐高帝进《治纲》一卷,征为太学博士,不就。因佛道二教互相诋毁,作《夷夏论》,以调和道佛二教。著作还有《三名论》。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东晋时,先后任参军、浏阳令、宛陵令。入宋,曾为衡阳内史,故称“何衡阳”。晚年任著作佐郎,官至御史中丞,博通经史,长于历算、音律。反对佛学鬼神迷信,曾与宗炳、颜延之辩论,提出“形神相资”,批驳灵魂不灭说和轮回说。著有《达性论》、《报应问》、《答颜光禄》、《重答颜光禄》等,后人编有《何衡阳集》。 【僧肇】(384或374—414)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四圣”之一。初醉心老庄玄学,后读旧译《维摩诘经》,乃转而治佛学,以擅长般若学著称,系统发挥般若性空理论,认为一切虚无,没有实体,任何现象都是幻像。著作有《肇论》、《维摩诘经注》等。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少时孤贫,好学博览。曾为始安太守、永嘉太守等,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擅长诗文,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曾得何承天所赠《达性论》,与之往返辩论,为佛教辩护。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世称谢客。晋时称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入宋,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被杀,其诗善描写山水名胜,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后人辑有《谢康乐集》。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出身寒微。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神灭论思想,曾作《神灭论》,后梁武帝命王公朝贵及僧正六十余人反驳,他仍不为所屈。著作还有《答曹舍人》等,保存于《弘明集》中。 【钟嵘】(?—约518)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齐时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与衡阳王、晋安王记室。曾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多个诗人。 【刘峻】(462—521) 南朝梁学者、文学家。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本名法武。曾任典校秘书,户曹参军。后讲学东阳紫岩山,从学者甚众。提出万物自然而生,无鬼神主宰,主张“居正体道,乐天知命”。著有《辩命论》,又曾注《世说新语》,著作遗篇明人编为《刘户曹集》。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发展了前人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作。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治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试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认为“人生在勤”、“力能胜贫”,又要顺应自然“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 【颜之推】(531—约590) 北齐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仕梁,曾任散骑侍郎。仕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入周,为御史上士。隋时召为学士。曾与陆法言等撰《切韵》。著有《颜氏家训》,以传统道德观念及古今事例,劝其子弟守道崇德,志学修业。另著有佛书《冤魂志》、《戒杀训》等。 【魏徵】(580—643)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钜)鹿(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少孤贫,曾为道士。隋末曾参加瓦岗军,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其言论见《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后人编有《魏郑公文集》。 【王通】(584—617) 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太平策,不见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有弟子千余人,时称“河汾门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但其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作有《中说》,亦称《文中子》。 【吕才】(约600—665) 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精阴阳、方伎、舆地、历史之书,旁及因明、五行、历算、医药、天文等,尤长于乐律。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奉命删定《阴阳书》,又曾受召参论乐事。反对宗教迷信,对“风水”说和“禄命生成”说等进行斗争。著作很多,大多散佚,保存在《旧唐书》本传中有《叙葬书》、《叙禄命》、《叙宅经》等。 【司马承祯】(647或655—735) 唐道士。字子微,自号白云子,道号道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从嵩山道士潘师正受传符箓和辟谷、导引和服饵等方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吸收儒、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炼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对北宋“主静说”有直接影响。著作有《坐忘论》、《修真秘旨》、《天隐子》等。 【刘知幾】(661—721) 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曾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专攻史学,强调“史才须有三长”,即“才”、“学”、“识”,尤重“史识”,强调“疑古”、“惑经”的批判精神。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书,对历代史书及体例的评论尤详。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思想上尊儒排佛,强调儒家道统。文学上提倡散体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编为《昌黎先生集》。 【李[[!GFECD]]】(772—836)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哲学上曾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主张去情复性。曾从韩愈学古文,在当时古文运动中自成一家。后人常以韩李并称。著作编为《李文公集》。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后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谷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提出“天与人交相胜”,以“理”、“数”、“势”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著作有《刘宾客文集》。 【白居易】(772—846) 唐诗人、诗论家。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人称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其学术思想糅合儒、道、佛三家,但以儒家为主导。与元稹一起,从事“新乐府运动”。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哲学上主张天人不相预。文学上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河东先生集》。 【谭峭】 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雅好黄老诸子及道书,历游名山,后居嵩山、南岳,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思想上提出世界起源于“虚”,政治上对当时统治者有所不满,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著作有《化书》。 【石介】(1005—1045) 北宋初学者,文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因曾隐居徂徕,世称徂徕先生。天圣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著作有《徂徕集》。 【李觏】(1009—1059)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南城在盱江边,学者称盱江先生。曾创盱江书院,后为太学助教,升直讲。排斥佛、道,抨击神仙方士、巫医相卜、鬼怪迷信。又认为“人非利不生”,以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曾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北宋六先生之一。曾设局编纂《资治通鉴》。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青年时喜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大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神宗年间任参知政事,拜相,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推进新法,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被迫辞退,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散文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现存的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残卷等。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曾任鄠县、上元县主簿。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为学以“识仁”为主。他和弟颐的学说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程颐】(1033—1107)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讲学达三十余年。其学以“穷理”为主,并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他和兄颢的学说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胡宏】(1106—1162) 南宋学者。字仁仲,号五峰,学者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二程的再传弟子。初荫补右承务郎,以秦桧当国,终避不出。学术上以抽象的“道”为最高范畴。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学者。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曾官漳州知县、常州知县、广东提点刑狱、左司郎中等,官至秘书监。主张抗金。提出“养民在仁政”。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诚斋体。主要著作有《诚斋易传》、《庸言》、《诚斋集》等。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曾师事李侗,为二程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研究。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以及后人编纂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西南),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曾任靖安县、崇安县主簿,国子正,后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为“心学”创始人。提出“心即理”说,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后由明王阳明继承发展,形成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杨简】(1141—1225) 南宋哲学家。字敬仲。慈溪(今属浙江)人。因筑室德润湖上,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乾道进士。曾任国子博士、温州知府,官至宝谟阁学士。为陆九渊弟子。曾提出“毋意”、“无念”的修养方法。著作由门徒编为《慈湖遗书》。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曾作《中兴五论》,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下狱,后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提倡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和朱熹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作有《龙川文章》、《龙川词》。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曾官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当时“和议”,捍卫江防颇力。讲究“功利之学”,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陈淳】(1159—1217) 南宋哲学家。字安卿。龙溪(今福建漳州)人。朱熹晚年弟子。曾著《北溪字义》,对性、命、诚、敬等重要范畴,用朱熹、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进行疏解。其著作由其子陈榘编为《北溪文集》。 【真德秀】(1178—1235) 南宋学者。字景元,后改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学承朱熹,提倡以“朱(熹)学”为宗,但又杂有“陆(九渊)学”。著作有《西山文集》、《文章正宗》、《大学衍义》等。 【许衡】(1209—1281) 宋元之际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忽必烈(即元世祖)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元世祖即位后,主持元初国学,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对汉、蒙文化融合和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其学对于程朱理学的传播和朱(熹)陆(九渊)合流有一定影响。著作有《鲁斋遗书》等。 【邓牧】(1247—1306) 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曾作《伯牙琴》,揭露封建君主“竭天下之财以自奉”。幻想“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对后来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 【吴澄】(1249—1333) 宋元之际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因所居草屋,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入元,曾任国子司业、翰林仕郎、编修、集贤直学士等。为学主张折衷朱(熹)陆(九渊)两派,而终近于朱。又疑《古文尚书》及《孔传》为伪书。著作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 【宋濂】(1310—1381) 元明之际文学家。字景濂,祖先金华潜溪人,至濂时迁至浦江(今属浙江),故自号潜溪。至正年间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为文以六经为宗,唐宋为法,颇为盛名。主要著作有《宋学士全集》。 【陈献章】(1428—1500)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公甫。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正统举人,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而归,自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坐“澄心”,开明代心学之先声。认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现,这理便是心。著作有《白沙集》。 【罗钦顺】(1465—1547) 明哲学家。字允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早年笃信佛学,后断然舍弃,批判禅学“顿悟”的治学方法,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一不可”。著作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 【湛若水】(1466—1560) 明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兼知行”、“知行并进”。著作有《湛甘泉集》。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在明代中期以后,他的学说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曾任湖广按察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气有聚散,无息灭”。对天文、音律和农学也都有研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编入《王氏家藏集》。 【王艮】(1483—1541) 明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初名银,王守仁为其更名,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人。出身盐丁,壮年才读《大学》、《论语》等书,后拜王守仁为师,但又“时时不满师说”,以讲学终身。弟子中有樵夫、陶匠、农民等。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又以“安身立本”作为家国天下之根本,被称为“淮南格物说”。著作有《王心斋先生遗集》。 【杨慎】(1488—1559) 明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后因谏议大礼贬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流放近四十年而卒。肆力古学,博学洽闻,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动植矿物、典章制度、稗官小说、医卜技能等都有研究,好文学,擅诗词歌赋。推崇汉学,反对宋学。其著作考证事实,极为赅博,实开清考据之先声。著作有《升庵内集》、《升庵外集》等。 【王畿】(1498—1583) 明学者。字汝中,别号龙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郎中。为王守仁弟子,讲学四十余年,在吴楚闽越江浙传播王学。将王守仁“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为禅学。著作有《龙谿集》。 【罗洪先】(1504—1564) 明学者。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为学宗王守仁,但又提出某些修正。精研舆地,用力甚勤,曾增补元人朱思本的《舆地图》,撰《广舆图》,并附有关于沿革隶属的说明。著作有《念庵集》。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下狱,后自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提出“童心说”,在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吕坤】(1536—1618) 明学者。字叔简,一字心吾或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万历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书二十年多。持气一元论。著作有《呻吟语》、《去伪斋集》、《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异》、《实政录》等。 【顾宪成】(1550—1612) 明学者。字叔时,别号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因直言削籍归。与弟修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议论朝政。主张“与世为体”,治学经世,留心时政。著作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等。 【高攀龙】(1562—1626) 明学者,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曾主讲东林书院,议论朝政,被削籍为民,后拒捕自杀。为学继承程朱,以格物为要,但对陆王亦有所取。著作有《高子遗书》等。 【徐光启】(1562—1633) 明科学家、学者。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县(治今上海市旧城区)人。万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近代科学,并在国内介绍。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曾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测量法义》等,主持修改《大统历》,撰写《农政全书》,译著甚丰,散佚不少,现有《徐光启集》。 【刘宗周】(1578—1645) 明末哲学家。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吏部左侍郎,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政权覆亡,绝食而卒。黄宗羲、陈确为他的学生。创“慎独”说,力倡“诚敬”。其思想对黄宗羲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孙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为学初宗陆王,晚年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调和论者。著作有《理学宗传》、《谈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张岱】(1597—1679)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避居山中,以著述为业,尤以散文著称。著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朱之瑜】(1600—1682) 明清之际学者。字楚屿,又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今属浙江)人。明诸生。崇祯末,屡奉征辟,皆不就。明亡,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等地,常秘密入内地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居日本讲学二十余年。为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有一定影响。著作由其门人编为《舜水遗书》。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养母,号朱衣道人。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提倡“经史不分”,目的在把诸子和六经列于平等地位,开清代文学研究之风气。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问学于刘宗周,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对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之书,均有研究,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著作还有《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代参加“复社”,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学、文学等都有研究,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实验科学)”。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集》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GFECE]]。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以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纠合同道,不忘复兴。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据,开清代朴学风气。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李颙】(1627—1705) 明清之际哲学家。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家贫借书苦读,后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又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征召,绝食坚拒得免。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重视实学。著作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唐甄】(1630—1704) 清初思想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川)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宗阳明良知之学,但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不讲事功。又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著作有《衡书》,后改名为《潜书》。另有《圃亭集》、《春秋述传》等,已佚。 【颜元】(1635—1704)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曾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记馀》等。近人编入《颜李遗书》。 【万斯同】(1638—1702) 清经学家、史学家。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弟子。习明末刘宗周之学,专注于古学,博通经史,尤熟于明代掌故。充《明史》纂修官。精于治经,曾纂《续礼通考》。著作有《儒林宗派》、《书学汇编》、《群书疑辨》、《石园诗文集》等。 【全祖望】(1705—1755) 清学者。字绍衣,号榭山,世称榭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进士。曾选翰林庶吉士,后贬任知县,辞官归主蕺山、端溪书院讲席。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治,为浙东学派重要人物。曾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著作有《经史问答》、《鲒埼亭文集》。 【戴震】(1724—1777) 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以塾师为生。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一代考据大师。尤精名物训诂,从训诂探讨古书义理。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章学诚】(1738—1801) 清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赞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一生专心于史学,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名著。著作编为《章氏遗书》。 【汪中】(1745—1794) 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字容甫。江苏江都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拔贡,后即不再应举,曾助书商贩书,因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工骈文,能诗,尤精史学。推崇墨学、荀子。著作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容甫先生遗诗》等。 【洪亮吉】(1746—1809)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治今常州)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一意著书。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又注意研究社会问题。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著作有《春秋左传诂》、《公羊穀梁古议》、《意言》、《洪北江全集》等。 |
☚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出版说明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管子】(?—前645) 即管仲、管敬仲。春秋初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早年经商,后被齐桓公任为卿,历四十年,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托名于管仲所作,反映了管子的思想。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政治家。字仲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曾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强调节俭、薄敛、省刑,提倡君臣之间“和”而不“同”。主张用礼来维护统治,君臣都应为“社稷”(国家)办事。还提出“天道不谄,不贰其命”,反对实异巫祝和祈禳。传世《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依托。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周游列国,传布其政治主张,为儒家的创始者,曾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其学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其学说在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其谈话及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一说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是道家的创始人,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孙子】 春秋末兵家。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一系列具有丰富辩证法内容的兵家思想。 【邓析】(前545—前501) 春秋末思想家、名家。郑国人。曾为郑国大夫。宣传法治,曾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又“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两篇,列名家,已佚。今本《邓析子》系后人托名所作。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名翟。传为宋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曾习儒术,后因不满儒术烦琐的“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创墨家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的“天命”说;提倡“非攻”、“非乐”、“节用”等,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还探究了逻辑和知识的问题。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为研究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慎到】(约前395—约前315) 战国时法家。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在齐国稷下讲学,负有盛名。主张“事断于法”的法家思想。强调势治,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以此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现存残本仅七篇。 【商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时政治家。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曾封商邑,故又称商君或商鞅。初为魏相家臣,后入秦进说秦孝公。曾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取消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厉行法治,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车裂而死。法家的主要代表,主张“一任于法”、“世事变则行道异”。《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孙膑】 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同学庞涓忌其才能,将其诳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被齐国秘密救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具体分析敌我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著有《孙膑兵法》。 【吴起】(?—前381) 战国时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善用兵。初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后,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提出“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整顿统治机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悼王死后被贵族杀害。《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系后人所托。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曾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性善说”,肯定人性天生是善的;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强调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统一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家贫。曾在当地任漆园吏。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主张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流传甚广。著有《庄子》,全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尹文】(约前360—前280) 亦称“尹文子”。战国时齐国人。善名辩。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劝齐宣王“无为”,认为“圣人寡为而天下理”(《说苑》)。后又与齐湣王辩论士的标准,认为“见侮而不斗”不算耻辱。主张消除争斗,禁攻寝兵。对形名论述甚精,认为认识事物以“别宥”即破除主观偏见为始。《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今本疑为后人依托。 【鬼谷子】 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隐于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相传苏秦、张仪俱事他学术。著作相传有《鬼谷子》。 【尉缭】 战国时兵家。魏国人,曾为商鞅学,又相传为鬼谷子高徒。善理阴阳,深达兵法。曾同梁惠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主张农战和修号令、明刑赏、审法制。著作有《尉缭子》。 【公孙龙】(约前320—前250)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反对诸侯间的兼并之战,与赵惠王论偃兵,主张“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是当时有名的“辩者之徒”,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代表“离坚白”派,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名辩论题,对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作有《公孙龙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因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后赴楚国,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反对天命、鬼神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孟子“性善”说相反,持“性恶”说,主张以教育和环境影响引导人们为“善”。著作有《荀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被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为秦王所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遭李斯等谗害,下狱自杀。其思想汇集道、儒、墨各家,尤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著作有《韩非子》。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后,遂说服秦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太子继位(即庄襄王),他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秦始皇年幼即位,继任相国,称为“仲父”。秦始皇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后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其集合门客编著,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工具,基本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 【陆贾】 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新语》是其帮助汉高祖总结秦失天下的经验教训的奏章。认为朝代更替,“非天所为”。提出建国“必得之于民”,主张“无为而治”:“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又有赋三篇,已失传。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世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受排挤而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强调重民。认为阴阳二气变化万物,永恒运动。政论文议论警辟。有赋七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晁错】(前200—前154) 西汉政论家。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曾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深得太子信任。太子(即景帝)即位后任为御史大夫。后因谮害,被杀。曾建议逐步削弱诸侯王国的封地,巩固中央集权,为景帝采纳。善政论,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著作《晁错》三十一篇,已佚,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 【刘安】(前179—前122)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文辞。后以谋反事发自杀。曾集门客编著《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一书。其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批评儒家为“俗世之学”。有集,已佚。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诏举贤良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专治《春秋公羊传》,以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提出“天人感应”说,试图论证“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性三品”等论点。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司马谈】(?—前110)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官至太史令。根据《国语》、《世本》、《战国策》等书撰写史籍,死后由其子迁续成为《史记》。其《论六家之要旨》,总结当时流行的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先秦各派学说,对后世颇有影响。 【司马迁】(约前145或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得尽读皇室藏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完成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创纪传体史书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扬雄】(前53—公元18)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为人口吃,以文章名世。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又以文章名世。早年曾作《长扬》、《甘泉》、《羽猎》等赋,后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玄”为宇宙万物根源。社会伦理方面,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强调修身立本。还著有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 【桓宽】 西汉学者。字次公。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官至庐江太守丞。治《公羊春秋》。他将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和贤良文学就盐铁官营等问题的辩论汇集成《盐铁论》,保存了西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桓谭】(约前20—公元56) 东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官至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被光武帝视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弘明集》载有《新论·形神》一文。今《桓子新论》以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著述。持“元气自然论”观点,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批判“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提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著作有《论衡》。 【王符】(约85—162) 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一生隐居著述。指陈时政得失,反对谶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奢侈贪婪。主张农、桑为富国之本;肯定“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反对圣人“生知”说,认为“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著作有《潜夫论》。 【崔寔】(?—约170) 东汉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任议郎、五原太守,官至尚书。著作《政论》抨击时政,深刻揭露东汉末期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主张以儒家德教与刑罚并用,以救政治危机,提出乱世必须“重赏深罚”,并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隋书·经籍志》著录《政论》五卷,现存清严可均辑本一卷。 【孔融】(153—208) 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后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为人恃才负气,所作散文喜用讥嘲笔调。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势力。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并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徐幹】(171—218) 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善辞赋,能诗。官五官中郎将文学。主张循名责实,反对名实不符的“乱德之道”,开汉魏之际名理之学先河。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对魏晋重义理而鄙章句的治学方法有较大影响。著作有《中论》。另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仲长统】(180—220) 东汉末哲学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曾游学于青、徐、冀等州。后官尚书郎,参丞相曹操军事。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否认天命,批判汉初以来的神学思想,主张因时变易。著作有《昌言》。 【刘劭】 三国魏哲学家,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汉献帝时任太子舍人、秘书郎,后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成《皇览》一书。魏废帝时,从事执经讲学。所著《人物志》,把人分成“三材”及“十二流品”,探讨封建制度下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作还有《律略论》、《法论》等,均佚。残文辑入《全三国文》。 【何晏】(?—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曾随母为曹操所收养。后娶魏公主。曹爽执政时为散骑侍郎,官至侍中尚书,典选举。后为司马懿所杀。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后和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倡“贵无”论,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援老入儒”。重自然而轻名教。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 【阮籍】(210—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崇老庄,旷达不羁,蔑视礼教,每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以老庄思想批判“礼法”。后期“口不臧否人物”,常以纵酒昏酣保全自己。哲学上提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其诗长于五言,多表现人生孤独和苦闷。原有辑,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傅玄】(217—278) 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州举秀才,魏末入选为著作郎,撰集魏书。入晋,任散骑常侍,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于诗擅长乐府。性刚直,上疏切论时事,常能反映社会实情。著作《傅子》,批评玄学空谈。明人辑其佚作为《傅鹑觚集》。 【嵇康】(223—262,或224—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并声言“非汤武而薄周礼”,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反对人为的烦琐礼教。其文思想新颖,笔锋犀利,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并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著作有《嵇中散集》。 【裴[[!GFACA]]】(267—300) 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通博多闻,兼明医术。以“言谈之林薮”见称于时。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说,提出“始生者,自生也”,“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深患不尊儒术、放荡的时俗,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必要。著作有《崇有论》。 【欧阳建】(?—300) 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甚得时誉。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针对玄学家提出的“言不尽意”的论点,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语言概念能够表达事物真相,并认为语言概念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著作有《言尽意论》,存于《艺文类聚》和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中。 【鲁褒】 西晋文学家。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人。好学多闻。隐姓名,终身不仕。针对元康以后逐利之风,以及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言论,著《钱神论》刺之。指出“死生无命,富贵在钱”。对金钱和权力作了揭露和嘲讽。 【郭象】(?—312) 西晋哲学家。字子玄。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有才理,好《老》、《庄》,善清谈。后辟司徒掾,历官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簿。曾作《庄子注》,以注《庄》的形式阐发“独化于玄冥之境”观点。著作还有《论语体略》、《老子注》、《致命由己论》等,均佚。仅部分佚文散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及《道藏》中。 【鲍敬言】(约278—342) 东晋思想家、无神论者。据葛洪《抱朴子·诘鲍》篇记载,他“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以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并幻想一种“无君无臣”、“安土乐业”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摆脱痛苦的愿望。著有《无君论》,残文今存《抱朴子》中。 【葛洪】(约281—341) 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少好神仙导养之法,曾为谘议参军等职,赐爵关内侯。后去广州罗浮山炼丹。将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相结合,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著作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又曾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孙盛】(约306—378) 东晋学者、史学家、无神论者。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历官佐著作郎、浏阳令、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善言名理。反对玄学,又反对生死轮回、灵魂不死、善恶报应等,驳斥了佛教“神不灭”思想,对东晋南北朝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著有《老子疑问反讯》等,著作大多散佚,《全晋文》中保存有部分佚文。 【罗含】 东晋学者。字君章。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官宜都太守,后迁侍中,转廷尉、长沙相。时人誉为“湘中琳琅”、“江左之秀”。视神可以脱离肉体独立存在,即“更生”。并主张佛教三世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著作有《更生论》等。 【孙绰】(320—377) 东晋学者、文学家。字公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历任佐著作郎、征西将军参军、太学博士、永嘉太守等,入朝为散骑常侍、廷尉卿。曾作《喻道论》,主张儒、释、道三教为一,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又著《道贤论》,以天竺七僧匹竹林七贤。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王坦之】(330—375) 东晋名士。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历任抚军将军掾、侍中、中书令、丹阳尹等官。尚刑名之学,尤非时俗放荡,著《废庄论》,认为“庄生作而风俗[[!GFECC]]”,以贬黜庄子,反对当时崇尚虚无之风。 【慧远】(334—416) 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博极群书,尤精《易》、《庄》、《老》。后拜道安为师,曾在庐山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主张“沙门尘外之人,不应敬王者”,强调“形尽神不灭”,阐发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思想。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 【顾欢】 南朝宋、齐道教思想家。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境内)人。好黄老之学,通解阴阳书。曾向齐高帝进《治纲》一卷,征为太学博士,不就。因佛道二教互相诋毁,作《夷夏论》,以调和道佛二教。著作还有《三名论》。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东晋时,先后任参军、浏阳令、宛陵令。入宋,曾为衡阳内史,故称“何衡阳”。晚年任著作佐郎,官至御史中丞,博通经史,长于历算、音律。反对佛学鬼神迷信,曾与宗炳、颜延之辩论,提出“形神相资”,批驳灵魂不灭说和轮回说。著有《达性论》、《报应问》、《答颜光禄》、《重答颜光禄》等,后人编有《何衡阳集》。 【僧肇】(384或374—414)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四圣”之一。初醉心老庄玄学,后读旧译《维摩诘经》,乃转而治佛学,以擅长般若学著称,系统发挥般若性空理论,认为一切虚无,没有实体,任何现象都是幻像。著作有《肇论》、《维摩诘经注》等。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少时孤贫,好学博览。曾为始安太守、永嘉太守等,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擅长诗文,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曾得何承天所赠《达性论》,与之往返辩论,为佛教辩护。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世称谢客。晋时称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入宋,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被杀,其诗善描写山水名胜,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后人辑有《谢康乐集》。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出身寒微。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神灭论思想,曾作《神灭论》,后梁武帝命王公朝贵及僧正六十余人反驳,他仍不为所屈。著作还有《答曹舍人》等,保存于《弘明集》中。 【钟嵘】(?—约518)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齐时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与衡阳王、晋安王记室。曾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多个诗人。 【刘峻】(462—521) 南朝梁学者、文学家。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本名法武。曾任典校秘书,户曹参军。后讲学东阳紫岩山,从学者甚众。提出万物自然而生,无鬼神主宰,主张“居正体道,乐天知命”。著有《辩命论》,又曾注《世说新语》,著作遗篇明人编为《刘户曹集》。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发展了前人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作。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治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试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认为“人生在勤”、“力能胜贫”,又要顺应自然“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 【颜之推】(531—约590) 北齐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仕梁,曾任散骑侍郎。仕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入周,为御史上士。隋时召为学士。曾与陆法言等撰《切韵》。著有《颜氏家训》,以传统道德观念及古今事例,劝其子弟守道崇德,志学修业。另著有佛书《冤魂志》、《戒杀训》等。 【魏徵】(580—643)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钜)鹿(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少孤贫,曾为道士。隋末曾参加瓦岗军,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其言论见《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后人编有《魏郑公文集》。 【王通】(584—617) 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太平策,不见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有弟子千余人,时称“河汾门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但其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作有《中说》,亦称《文中子》。 【吕才】(约600—665) 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精阴阳、方伎、舆地、历史之书,旁及因明、五行、历算、医药、天文等,尤长于乐律。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奉命删定《阴阳书》,又曾受召参论乐事。反对宗教迷信,对“风水”说和“禄命生成”说等进行斗争。著作很多,大多散佚,保存在《旧唐书》本传中有《叙葬书》、《叙禄命》、《叙宅经》等。 【司马承祯】(647或655—735) 唐道士。字子微,自号白云子,道号道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从嵩山道士潘师正受传符箓和辟谷、导引和服饵等方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吸收儒、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炼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对北宋“主静说”有直接影响。著作有《坐忘论》、《修真秘旨》、《天隐子》等。 【刘知幾】(661—721) 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曾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专攻史学,强调“史才须有三长”,即“才”、“学”、“识”,尤重“史识”,强调“疑古”、“惑经”的批判精神。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书,对历代史书及体例的评论尤详。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思想上尊儒排佛,强调儒家道统。文学上提倡散体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编为《昌黎先生集》。 【李[[!GFECD]]】(772—836)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哲学上曾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主张去情复性。曾从韩愈学古文,在当时古文运动中自成一家。后人常以韩李并称。著作编为《李文公集》。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后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谷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提出“天与人交相胜”,以“理”、“数”、“势”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著作有《刘宾客文集》。 【白居易】(772—846) 唐诗人、诗论家。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人称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其学术思想糅合儒、道、佛三家,但以儒家为主导。与元稹一起,从事“新乐府运动”。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哲学上主张天人不相预。文学上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河东先生集》。 【谭峭】 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雅好黄老诸子及道书,历游名山,后居嵩山、南岳,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思想上提出世界起源于“虚”,政治上对当时统治者有所不满,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著作有《化书》。 【石介】(1005—1045) 北宋初学者,文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因曾隐居徂徕,世称徂徕先生。天圣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著作有《徂徕集》。 【李觏】(1009—1059)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南城在盱江边,学者称盱江先生。曾创盱江书院,后为太学助教,升直讲。排斥佛、道,抨击神仙方士、巫医相卜、鬼怪迷信。又认为“人非利不生”,以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曾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北宋六先生之一。曾设局编纂《资治通鉴》。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青年时喜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大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神宗年间任参知政事,拜相,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推进新法,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被迫辞退,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散文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现存的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残卷等。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曾任鄠县、上元县主簿。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为学以“识仁”为主。他和弟颐的学说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程颐】(1033—1107)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讲学达三十余年。其学以“穷理”为主,并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他和兄颢的学说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胡宏】(1106—1162) 南宋学者。字仁仲,号五峰,学者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二程的再传弟子。初荫补右承务郎,以秦桧当国,终避不出。学术上以抽象的“道”为最高范畴。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学者。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曾官漳州知县、常州知县、广东提点刑狱、左司郎中等,官至秘书监。主张抗金。提出“养民在仁政”。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诚斋体。主要著作有《诚斋易传》、《庸言》、《诚斋集》等。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曾师事李侗,为二程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研究。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以及后人编纂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西南),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曾任靖安县、崇安县主簿,国子正,后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为“心学”创始人。提出“心即理”说,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后由明王阳明继承发展,形成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杨简】(1141—1225) 南宋哲学家。字敬仲。慈溪(今属浙江)人。因筑室德润湖上,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乾道进士。曾任国子博士、温州知府,官至宝谟阁学士。为陆九渊弟子。曾提出“毋意”、“无念”的修养方法。著作由门徒编为《慈湖遗书》。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曾作《中兴五论》,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下狱,后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提倡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和朱熹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作有《龙川文章》、《龙川词》。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曾官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当时“和议”,捍卫江防颇力。讲究“功利之学”,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陈淳】(1159—1217) 南宋哲学家。字安卿。龙溪(今福建漳州)人。朱熹晚年弟子。曾著《北溪字义》,对性、命、诚、敬等重要范畴,用朱熹、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进行疏解。其著作由其子陈榘编为《北溪文集》。 【真德秀】(1178—1235) 南宋学者。字景元,后改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学承朱熹,提倡以“朱(熹)学”为宗,但又杂有“陆(九渊)学”。著作有《西山文集》、《文章正宗》、《大学衍义》等。 【许衡】(1209—1281) 宋元之际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忽必烈(即元世祖)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元世祖即位后,主持元初国学,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对汉、蒙文化融合和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其学对于程朱理学的传播和朱(熹)陆(九渊)合流有一定影响。著作有《鲁斋遗书》等。 【邓牧】(1247—1306) 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曾作《伯牙琴》,揭露封建君主“竭天下之财以自奉”。幻想“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对后来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 【吴澄】(1249—1333) 宋元之际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因所居草屋,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入元,曾任国子司业、翰林仕郎、编修、集贤直学士等。为学主张折衷朱(熹)陆(九渊)两派,而终近于朱。又疑《古文尚书》及《孔传》为伪书。著作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 【宋濂】(1310—1381) 元明之际文学家。字景濂,祖先金华潜溪人,至濂时迁至浦江(今属浙江),故自号潜溪。至正年间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为文以六经为宗,唐宋为法,颇为盛名。主要著作有《宋学士全集》。 【陈献章】(1428—1500)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公甫。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正统举人,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而归,自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坐“澄心”,开明代心学之先声。认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现,这理便是心。著作有《白沙集》。 【罗钦顺】(1465—1547) 明哲学家。字允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早年笃信佛学,后断然舍弃,批判禅学“顿悟”的治学方法,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一不可”。著作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 【湛若水】(1466—1560) 明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兼知行”、“知行并进”。著作有《湛甘泉集》。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在明代中期以后,他的学说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曾任湖广按察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气有聚散,无息灭”。对天文、音律和农学也都有研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编入《王氏家藏集》。 【王艮】(1483—1541) 明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初名银,王守仁为其更名,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人。出身盐丁,壮年才读《大学》、《论语》等书,后拜王守仁为师,但又“时时不满师说”,以讲学终身。弟子中有樵夫、陶匠、农民等。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又以“安身立本”作为家国天下之根本,被称为“淮南格物说”。著作有《王心斋先生遗集》。 【杨慎】(1488—1559) 明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后因谏议大礼贬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流放近四十年而卒。肆力古学,博学洽闻,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动植矿物、典章制度、稗官小说、医卜技能等都有研究,好文学,擅诗词歌赋。推崇汉学,反对宋学。其著作考证事实,极为赅博,实开清考据之先声。著作有《升庵内集》、《升庵外集》等。 【王畿】(1498—1583) 明学者。字汝中,别号龙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郎中。为王守仁弟子,讲学四十余年,在吴楚闽越江浙传播王学。将王守仁“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为禅学。著作有《龙谿集》。 【罗洪先】(1504—1564) 明学者。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为学宗王守仁,但又提出某些修正。精研舆地,用力甚勤,曾增补元人朱思本的《舆地图》,撰《广舆图》,并附有关于沿革隶属的说明。著作有《念庵集》。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下狱,后自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提出“童心说”,在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吕坤】(1536—1618) 明学者。字叔简,一字心吾或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万历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书二十年多。持气一元论。著作有《呻吟语》、《去伪斋集》、《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异》、《实政录》等。 【顾宪成】(1550—1612) 明学者。字叔时,别号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因直言削籍归。与弟修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议论朝政。主张“与世为体”,治学经世,留心时政。著作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等。 【高攀龙】(1562—1626) 明学者,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曾主讲东林书院,议论朝政,被削籍为民,后拒捕自杀。为学继承程朱,以格物为要,但对陆王亦有所取。著作有《高子遗书》等。 【徐光启】(1562—1633) 明科学家、学者。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县(治今上海市旧城区)人。万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近代科学,并在国内介绍。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曾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测量法义》等,主持修改《大统历》,撰写《农政全书》,译著甚丰,散佚不少,现有《徐光启集》。 【刘宗周】(1578—1645) 明末哲学家。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吏部左侍郎,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政权覆亡,绝食而卒。黄宗羲、陈确为他的学生。创“慎独”说,力倡“诚敬”。其思想对黄宗羲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孙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为学初宗陆王,晚年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调和论者。著作有《理学宗传》、《谈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张岱】(1597—1679)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避居山中,以著述为业,尤以散文著称。著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朱之瑜】(1600—1682) 明清之际学者。字楚屿,又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今属浙江)人。明诸生。崇祯末,屡奉征辟,皆不就。明亡,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等地,常秘密入内地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居日本讲学二十余年。为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有一定影响。著作由其门人编为《舜水遗书》。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养母,号朱衣道人。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提倡“经史不分”,目的在把诸子和六经列于平等地位,开清代文学研究之风气。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问学于刘宗周,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对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之书,均有研究,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著作还有《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代参加“复社”,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学、文学等都有研究,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实验科学)”。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集》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GFECE]]。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以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纠合同道,不忘复兴。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据,开清代朴学风气。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李颙】(1627—1705) 明清之际哲学家。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家贫借书苦读,后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又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征召,绝食坚拒得免。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重视实学。著作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唐甄】(1630—1704) 清初思想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川)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宗阳明良知之学,但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不讲事功。又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著作有《衡书》,后改名为《潜书》。另有《圃亭集》、《春秋述传》等,已佚。 【颜元】(1635—1704)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曾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记馀》等。近人编入《颜李遗书》。 【万斯同】(1638—1702) 清经学家、史学家。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弟子。习明末刘宗周之学,专注于古学,博通经史,尤熟于明代掌故。充《明史》纂修官。精于治经,曾纂《续礼通考》。著作有《儒林宗派》、《书学汇编》、《群书疑辨》、《石园诗文集》等。 【全祖望】(1705—1755) 清学者。字绍衣,号榭山,世称榭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进士。曾选翰林庶吉士,后贬任知县,辞官归主蕺山、端溪书院讲席。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治,为浙东学派重要人物。曾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著作有《经史问答》、《鲒埼亭文集》。 【戴震】(1724—1777) 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以塾师为生。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一代考据大师。尤精名物训诂,从训诂探讨古书义理。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章学诚】(1738—1801) 清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赞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一生专心于史学,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名著。著作编为《章氏遗书》。 【汪中】(1745—1794) 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字容甫。江苏江都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拔贡,后即不再应举,曾助书商贩书,因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工骈文,能诗,尤精史学。推崇墨学、荀子。著作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容甫先生遗诗》等。 【洪亮吉】(1746—1809)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治今常州)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一意著书。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又注意研究社会问题。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著作有《春秋左传诂》、《公羊穀梁古议》、《意言》、《洪北江全集》等。 |
☚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附录 名篇作者小传 诸子百家大辞典(黄开国编) ☛ 00013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