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诵sòng❶诗篇。《小雅·节南山》十章:“家父作诵,以究王讻。”朱熹《集传》: “究, 穷。家父自言作为此诵,以穷究王政昏乱之所由。” 《大雅·崧高》八章:“吉甫作诵,其诗孔硕。”郑《笺》:“吉甫为此诵也,言其诗之意甚美大风切。” ❷讽谏。《说文》:“诵,讽也。”《大雅·桑柔》十三章:“听言则对,诵言如醉。”朱熹《集传》:“王使贪人为政,我以其或能听我之言而对之。然亦知其不能听也,故诵言而中心如醉。”马瑞辰《通释》: “诵言即讽谏之言也。” ☚ 说怿 祛 ☛ 诵读音s·ong(ˋ),为ong韵目,属eng—ong—iong—ueng韵部。似用切,去,用韵。 ❶背诵。 ❷朗诵。 ❸述说;称述。 上一条: 淞 下一条: 誦 诵〔song〕dux; nieab。 诵读 〔song du〕 nieab: ~书本。nieab bent ndeud. 诵誦{}三4482动穿。闽语。福建福州。魏应麒《福州歌谣甲集自序》:「妈妈仅排班,今日~夹仔,明旦红裙重紫衫。」   诵誦sòng❶朗读 △ 吟~|~经。 ❷述说 △ 广为传~。 ❸背诵 △ 过目成~。 诵❶念;读出声音来:~读︱背~︱吟~︱朗~︱讽~。 ❷背诵:记~︱过目成~。 ❸述说:传~丨称~。 诵sòng❶ 朗读:朗诵│诵诗。 ❷ 述说:传诵。 ❸ 凭记忆念出来:背诵│熟读成诵。 诵sòng押韵而便于吟咏的诗文。也是诗歌的另一个说法。《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郑玄笺:“吉甫作此工歌之诵,其调和人之性如清风之养万物然。”作诵,即作诗。《九辩》:“自压桉而学诵。”学诵谓学诗。 诵song诵读 背诵 传(chuan)诵 讽诵 记诵 朗诵 默诵 吟诵过目成诵 熟读成诵 诵sòng诵sòng旧时北京古书店通学斋货价暗码,谓数目一。参“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条。 诵sòng〖动词〗 一、诵读,朗诵(8)。《相州昼锦堂记》: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我虽然不能登上公的昼锦堂,幸而曾经私下诵读过公的诗,高兴公的志向得以实现,因而愉快地向天下人称道公的事迹。《辨奸论》: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如今有人,口里诵读孔子、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伯夷、叔齐的行为。《前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怀劝朋友们喝酒,朗诵《明月》诗,高唱《窈窕》章。 二、传诵,称诵,诵扬(4)。《游侠列传序》: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跖、庄蹻残暴凶狠,他们的党徒传诵他们的义气义却没有穷尽。《游侠列传序》: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那些平民中的游侠,重视取舍和应允,千里之外都称诵他们的义气,为人而死不顾世人的议论。《太史公自序》: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臣下百官,竭力诵扬圣德,还不能说尽他们的心意。 三、述说(1)。《与于襄阳书》:愈之诵此言久唉,未尝敢以闻于人。——我述说这些话已经很久了,却不曾把这话告诉别人。 诵sòng❶ 背诵,朗读。《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十六~诗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❷ 陈述,述说。《孟子·告子下》:“子服桀之服,~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功,请刻于石。” ❸ 诗篇。《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以究王讻。” ❹ 通“讼”。公开。《汉书·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周)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言诛之。” 诵*誦songCBD0 ❶朗读,读出声音来:~读/~诗/朗~/背~/吟~/~《诗》三百。 ❷背诵:过目成~/熟读成~/群书万卷常暗~(杜甫诗)。 ❸述说:传~/称~/~其所闻。 ❹<文>诗篇:家父作~,以究王讻(《诗经》)。 背诵 背诵背(~文;~词) 诵(诵读;理诵;覆诵;倍诵;暗诵) 讽(讽诵;讽念;倍讽) 倍读 背诵念过的书:背书 讽书 诵书 背诵书文:倍文 背诵经艺:讽术 能够背诵:成诵(即目~) 默记背诵:记念 记诵 谙诵 刻苦地学习,不停地背诵:口不绝吟 熟练地背诵:熟背 熟记,背诵:谙 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滚瓜烂熟 烂泥酱熟 背诵得很熟练:琅琅成诵 背得非常熟练:滚瓜溜油 记得很牢、背诵极熟、极流利:倒背如流倒诵如流 背诵停顿或漏字:踬字 背诵并熟习:诵习 背诵并记住:诵忆 刻苦学习,不停背诵:口不绝吟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背诵)
另见:记忆 诵读 文字2 ☚ 吟诵 吟咏 ☛
述说 述说陈(陈示) 诵 称(称述;称道;称谓) 述说情况:陈状 述说过去的事:追述 追书 追道 追诵回述 述说阔别之情:叙阔 述说别离的悲伤:叙悲 述说道理:摆理 述说理由、意见等:陈情 述说事物的原理规律:陈物 代人述说:嘱托 口头述说,由别人代写:口授 翻译述说:译述 译说 仿照述说:学述 反复述说:说来说去 说来道去 众人辗转述说:众口交传 称扬述说:称述 称道 称论 称谈 称述美德:美(称美) 显称 援引,称述:挹(作歌~盛事) 称引 难以称述:难名 顺着次序述说:顺说 一个一个地述说:缕数 一一述说 完整述说:备说 详细述说:细述 铺说 备说 详尽述说:备道 清清楚楚、详细述说:分星擘两 分星拨两 分星劈两 擘两分星 不住地述说:数落 悲痛述说的样子:局天扣地 局地扣天 (陈述说明:述说)
另见:叙述 陈述 说明 ☚ 述说 传说 ☛
颂扬 颂扬诵 赞美 颂扬帝王或有才德的人:穆青 颂扬帝王的仁义:祝网 颂扬官吏关心民间疾苦:问牛 颂扬功绩和恩德:诵功(讽德诵功) 诵德(称功颂德) 歌功颂德 颂德歌功颂德咏功 颂德纪功 称功颂德 称功诵德 讴功颂德 称徳咏功 善于歌颂功德:善颂善祷 为帝王歌功颂德:进颂 颂扬功劳:赞庸 颂扬死者:吊鹤 颂扬死者的套语:荣哀 当面颂扬:面扬 且歌且舞,予以颂扬:歌舞 把生平事迹刻在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树碑立传 感激颂扬:感颂 歌颂,颂扬:歌唱 推赞颂扬:推颂 推崇颂扬:推扬 事迹受到普遍的颂扬:饱闻厌道 (歌颂赞扬:颂扬)
另见:赞扬 称扬 表扬 颂词 ☚ 颂扬 颂扬政绩 ☛ 诵誦sòng似用切,去用。 ❶朗读。《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弦。” ❷背诵。《后汉书·荀悦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记”。 ❸称说。《孟子·告子》:“~尧之言,行尧之行。” ❹通“颂”。颂扬。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美有章,陈言无愧。” ❺诗歌。《诗·小雅·节南山》:“家父作~,以究王讻。” 诵(誦)sònɡ ❶ (读出声音来; 念) read aloud; chant: 朗 ~ read aloud with expression ❷ (背诵) recite ❸ (称述; 述说) state; recount; narrate ◆诵读 read aloud; chant; 诵习 chant and study 诵sòng ❷ 传诵不绝|传诵一时|春诵夏弦|户诵家传|户诵家弦
❹ 过目成诵|家传户诵|家弦户诵|目即成诵|一览成诵
诵誦sòng(9画)
  【提示】讠,2画,第二笔一笔连写,不要错分成两笔。用,位于字或部件的下面时,起笔的竖撇改竖; 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右两边相离。 *诵(誦)sòng9画 言部 (1) 朗读;读出声音来: 朗~|吟~。 (2) 述说: 传~。 (3) 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记|暗~|过目成~。 诵誦sòng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讠(言),甬(yǒng,古代钟柄名)声。声母古代归舌尖音,如甬桶通、滕送、妥绥例。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如:朗诵|诵诗。引申为称述,述说。 诵誦★繁◎常★常
sònɡ誦,形声,从言,甬声,本义为声音抑扬顿挫地朗读,引申为背诵、述说等,假借为颂扬,与“颂”同。《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诵”。 【辨析】 诵/颂 这两个字都指言语活动,用于颂扬义有时通用。现在的用法有分工:“诵”指诵读、背诵、传诵等;“颂”指颂扬、祝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