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说文解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定。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篆体为主,其中重文(即古籀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按偏旁归纳为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其他部首大体是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释义方法是先分析部首,所属每字则先讲字义,次讲形体结构,有时指出读音。本书为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字典。在语言文字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创立了部首,使汉字始有系统分类、排列和检索方法;又确立了六书体系;保存了篆文写法系统和汉以前古训古音。由于作者时代、思想局限,对某些字说解有穿凿附会以合于封建思想之弊。有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又后代有注本一百多种,最重要的是宋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

☚ 方言   经典释文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博通经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古文学派大师《说文》始撰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病中派其子许冲把书献给皇帝。《说文》许慎自叙说:“仓颉之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本书为说解“文”、“字”而作,故名为《说文解字》。

《说文》14篇,《后序》1篇,共15篇,也称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说文》首创系统的偏旁编字法,全书根据不同的部首分立为540部。同部首内部,为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大体按词义排列;部首与部首间的排列,是把形体结构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顺序排在一起。全书所收字和部首以小篆为主体,在每一篆文下先解释字的本义,再根据“六书”分析和说明字的形体结构及读法,如有籀文(大篆)、古文异体则列在后面加以注明,即所谓“重文”。

《说文》体例严整,是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书,是我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作。许慎根据汉代“六书”理论分析全书的汉字,探索了汉字的结构系统;根据“声义相依”的原则说明语义的由来,使后人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辨字体变迁,找到汉字形体发展变化的规律;书中保存的小篆、籀文的形体,是后人辨认甲骨、金文的重要依据;书中保存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科技状况也有极重要的价值;《说文》所创制的以偏旁分部文字的编排方法是后世直至现代编纂字典的主要体例。

由于《说文》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说文》的研究早已成为专学。唐代李阳冰曾刊定《说文》为30卷,书已不传。南唐徐锴作《说文系传》,世称小徐本;宋初徐铉奉诏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据大徐本改刻本影印。我国清代研究《说文》最著名的有四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其中以段、朱最为杰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分30卷,后附《六书音韵表》、体大精深,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是阅读和研究《说文》的必读书。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优点是材料丰富,博引群书,以许书互为参证,缺点是述而不作。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王筠《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解字句读》精选材料,解释简明,便于初学,但所引资料未标篇名,且时有错误。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体例,舍形取声,贯穿联缀,把各字分属于古韵18部下,独创形声声符的检索体例,在词义研究上有特殊成就。1983年武汉古籍书店出版影印本。

近代丁福保有《说文解字诂林》,汇集前人所有关于《说文》的著述,是历代《说文》研究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共82册。1988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现当代研究《说文》著作也很多,如黄侃《说文笺识四种》(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1990年北京中国书店)、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1981年北京出版社)、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1983年中州书画社)等。


说文解字 - 可可诗词网

说文解字

 汉语文字学的第一部著作。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在今天看来,是一部最古的字典,但在许慎当时看来,则是以字典形式出现的古文家说经的专著。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 中称: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说文解字》 的编撰目的最初是为了 “通经”,而且是 “古文经”,所以其中所收的 “文” (独体为文) 和 “字” (合体为字) 不是当时流行的隶书 (今文),而是小篆、籀文 (大篆) 以及六国文字,汉代统称为 “古文”。实际上,《说文解字》就是当时的 《古汉语字典》,所解说文字以小篆为主,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然后将一千一百六十三个籀文 (大篆) 等异体字作为重文分别附各字后面。《说文解字》 是最早从形、音、义的角度解释文字的“字书”,不象 《尔雅》 那样只是训诂材料的罗列,而是根据汉字“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的原理,以小篆字形为对象,分析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联系。许慎的基本原则是 “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每字下面先 “训义”,其次 “说形”,再次 “释音”。如:“诗: 志也 (义)。从言 (形),寺声 (音)。” 又如: “仲: 中也(义); 从人中 (形),中 亦声(音)。” 《说文解字》 既是当时的《古汉语字典》,故其多注意汉字的本义,而且成为最权威的解释,后代编字典词典,在汉字的本义方面,仍要依据 《说文解字》。许慎对所解说的文字,从形体结构上找出共同规律,首创部首分类法,其基本分部和分类原则,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在沿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许慎(约58—约147)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字叔重。曾任洨县令、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受业于贾逵。博通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评。精文字训诂,著《说文解字》14卷,并叙为15卷,集古文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另著有《五经异义》已佚,清陈寿祺辑有《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说文解字》今见中华书局1963年本。

☚ 韩诗赵氏学一卷   五经异义二卷 ☛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文字学著作。汉许慎撰。15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部次分明、推本求源的文字学巨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文14篇,叙目1篇,后人以其篇帙繁重,每篇厘为上下,成30卷,今通行大徐本即如此。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字头和重文用古籀篆,解说用隶书。设540部首,始一终亥,据字形的相近排次;每部所收字,据字义的关联引申排次。每部终了,合计文数、重文数;每篇完了,总计全篇部首、文、重文、解说数,加以标明。解说,先释义,次释形,后释音;于形音义不明瞭者,则标以“阙”字待考。此书首创部首统字法,至今编纂字典还在承用;保留了1万多古字,可资研究汉字历史以及考求甲骨金文;首次为六书发凡起例,开形音义互求先河;保留大量古音、古训,古制材料,于训诂学、音韵学、考古学必不可少。不足之处:说解形义均有失误,有时带有封建色彩,编排体制和部首设立不够严密。《说文》书成后,即为著名学者郑玄、应劭等称引,历代研习不断,至清达到全盛,专家数十人,专书数百种,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辑录研究著作二百余种,成《说文解字诂林》,有此一编,诸家之说皆得披览。近世研究《说文》,多以甲骨金文互证,取得新的进展。许书原本久佚,今日得见最早之本为唐写残本,通行完本为二徐本。小徐本以道光间祁㝦藻刻本为精,大徐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好。孙刻保留宋本旧式,但眉目不清,讹误仍旧。清同治间陈昌治据孙刻改为一篆一行本,又加校录,才使全书眉目清晰,开卷了然。1963年中华书局据此缩印,并于篆首填加楷体,卷末附新编检字,方便读者,流布颇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简称《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成书于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说文解字》连“叙”共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全书把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始“一”终“亥”,部首按意义相关或形体相近类次,首创了部首检字的字典编纂法。
《说文解字》基本上以小篆形体为字头,首先解释字的本义,次释形体结构,有的还说明读音,或者列出“重文”,或者证以经传、群书、方言、他人之说等。
《说文解字》一书,保存了汉语大量的古义古训和古字字形,为研究上古汉语、考释上古文字,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对于汉以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它也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线索。因此,在汉语史和文字学史上,《说文解字》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由于许慎受东汉阴阳五行和谶纬学说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所见到的战国以前的古文字有限,《说文解字》的说解,也有一些错误乃至荒谬的成分。在汉字的分部和编排上,也还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 急就篇   说文 ☛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著。按字形结构把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部首顺序大多“据形系联”,每一部内的字大致按意义排列。共收字9353个,绝大多数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今文、俗字等,其中古文510个,籀文225个。解说133441字。先说本义,再据六书分析字形。大部分字还分析其音读,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一是用读如、读若注音。说义时多引经传及各家解释作例证或加以说明,如有古体或小篆异体,便在最后以重文列出。上述方法也就是把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解说汉字的方法,有独创性,后人认为有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是由《说文》开始的。《说文》保存了先秦大部分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提出了较系统的分析文学的理论,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它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被视为文字学经典著作,今天仍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古汉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但其中说解也有错误,并杂有谶纬迷信成分,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说文》原本已不存,今传本有两种:一是北宋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增字200多个。另是徐铉之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是《说文》的注释本。这两种本子都将原十五卷中每一卷再分上下,共为三十卷。清代为《说文》作注的尤多,最著名的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另外,清人黎永椿的《说文通检》可解决查检的问题。今有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

书名。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100)。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文字学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列为重文。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明书科即以《说文》为考试内容之一。

《说文解字》

中国第1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东汉许慎(58?~147?)撰。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由其子许冲上于朝廷。《说文》的“文”指独体的象形、会意的字,《解字》的“字”指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全书共分14篇(加后叙共15篇),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篇分上下,分为30卷。全书收正字(小篆)9353字,重文(古文、籀文及小篆异体)1163字。根据字形的偏旁结构,分为540部。每字下先讲字义,再用“六书”说分析字形结构。共用133441字加以解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资料,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形、音、义的研究成果。本书首创部首检字法。该书改变原有字书的编排方法,以4言,7言韵语创部首编排法。清代为其作注的主要有5家。通行版本有5种。

说文解字

197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文字学书。东汉许慎著。汉永元十二年(100)成书。15卷。收秦汉通行的小篆9353字,重文(秦时籀文或六国古文异体字)1163个,按字形和偏旁构造分部排列,共建540部,各部以所共从之偏旁为部首。释字先讲字义 (本义),再用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表明形、义、音的关系。如:“气,云气也,象形”,“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炳,明也,从火丙声。”(形声)“鸣,鸟声也,从鸟从口。”(会意)不少字在解形后或注明读若,或援引例证,或描写、叙述相关事物。如有古文、籀文异体,则在最后列出。全书体例严整,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文字结构理论,释字抓住本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与考求字源的文字学宝典。保存了大量古字古义及完整的小篆资料,是研究古代典籍必备的工具书和辨识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该书的部首统字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今存宋初徐铉等校定本,字下的反切为徐铉等所加。历代研究《说文》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四家。

☚ 方言   释名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shuowenjiezi

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字的本义的字书。东汉许慎编著。《说文解字》的编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100)年开始,到汉安帝建光元(121)年完成,历时22年。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文字学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是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词汇学和文字学的一部必备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14篇,加上卷末叙目1篇,共为15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徐铉的校定本,每卷又分上下,共三十卷。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重文(重出的异体字)1163个,共收字1万多个。本书根据文字形体和偏旁构造分成540部,首创以部首排检法的字典体系,将所收单字据形系联,使它们各得其所,便于读者查检。这一体系影响很大,其后的许多字典、词典都沿用它,一直到今天。全书以收录秦汉通行的篆书(小篆)为主,每字先列篆文,再释义,后标音。它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形态出发,根据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即“六书”说来解释字的本义,以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提出文字可以分析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字的形体和古汉语的面貌,使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产生及以后发展变化的情况,可以说是我国文字学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今天我们要查考一个字的本来意义,或者认识秦汉的篆书、辨别金文和甲骨文字,《说文解字》就能提供许多帮助,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土地制度、工农业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等的重要史料,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的珍贵资料,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例如《说文解字》解释宰相的“宰”字:“宰,辠(古“罪”字)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对《说文解字》关于宰字解释,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穿凿附会。其实《说文》对“宰”字的解释是正确的,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宰的本义是罪人,也就是奴隶主家执事的奴隶,当时的“民”就是在田野中生产劳动的奴隶。《礼记·曲礼篇》:“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询问奴隶主的财产,就问他家中有多少奴隶?田地上有多少生产的奴隶?《韩非子·说难篇》:“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这里的“为宰”释为“役身”,说成是“污”,“宰”是奴隶执贱职的意义更加明显了。所以郭沫若说:“社会制度不同,词的含意甚至会起对流。例如‘百姓’在早是专称贵族的,后来也用于一般民众了;臣、宰、仆本是奴隶,后来却成为官僚的专称了。”就象此类有关汉字本义的问题,都能从《说文解字》中找到答案。
因为编者受到时代、阶级和材料的局限,书中的解说难免有错误,并宣扬儒家观点,还带有迷信成分。清代把研究《说文解字》作为专门学问,段玉裁、桂馥、严可均以及近代章太炎等人都有重要补正。而今天相继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尤其动摇了《说文解字》对某些字义的解释。尽管如此,但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基础。
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是中华书局1963年的影印本。这个本子在每个篆字(字头)上方增加了宋体楷书,卷末还附有“检字表”,使用起来很方便。

☚ 诗词曲语词汇释   说文解字注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文字学著作。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许慎(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曾任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又为太尉南阁祭酒,故世称“许祭酒”。安帝永初四年(110)与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书。《后汉书》有传。另撰有《五经异义》和《淮南子注》,今佚。
许慎作《说文解字》,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至安帝建光元年(121)九月病中,始遣其子许冲进上。《说文解字》是汉语史上最早且最具权威的汉字字典,对汉语古文字的研究和汉字的发展以及汉字学理论建设、文字工具书的编纂,都具有重大贡献。此书是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术对立中直接产生的。西汉时,《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立于学宫的都是用隶书写就的“今文经”,今文经学家根据隶书形体来解释汉字,往往望文生义,曲解无稽,而以用篆书写就的“古文经”为依据的古文经学家,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地位。于是许慎著《说文解字》,根据前代古文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的分析解说,揭示了汉字形与音、义的正确关系,从而使今文经学家对汉字析解的谬说不攻自破。在此书的“叙”中,他曾陈述撰写此书的宗旨:“诸生竞说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此书体例严整,编排井然。一、根据字的偏旁异同而分部,以偏旁为部首,共分五百四十部,始于“一”,终于“亥”,本于五行家的万物始于一,终于亥的思想。二、部与部之间的排列顺序,将部首字的笔划或形体结构相近相似的排在一起,将有同类字义的部首排在一起。三、一部之内文字的排列:褒义词在前,贬义词在后;专用名词在前,普通名词在后;表示重要或宏大事物的词在前,表示细小事物的词在后;意义相近的字归于一处,类别之间有明显的划分。如“女”部字,属于姓氏的从“女”字排在一起,如“姜”、“姬”、“姞”、“嬴”、“姚”、“妫”等;属于称谓的从“女”字排在一起,如“妹”、“娣”、“媦”、“嫂”、“姪”、“姨”等;描写面貌体态的字放在一处,先列褒义词,如“姝”、“好”、“姣”等,后列贬义词,如“委”、“婐”、“姑”等。这种按汉字偏旁分部的编排方法成为后代字书编纂的重要模式。古代的重要字书如《字林》、《玉篇》、《类篇》、《字汇》、《康熙字典》,直至现代编纂的《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虽然部首多寡和所取偏旁有所不同,但都与《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方法一脉相承。
此书对每个字的解说有固定的格式顺序。每一篆文下,先解义,后解形,最后解声。如该字还有籀文、古文、异体等,则再排列于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
许慎是根据相传的“六书说”来分析字形、字义的。如:“女,妇人也,象形”;“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象形”、“指事”都是以字形见义。“会意”和“形声”是由一字的几部分形成一定的关系以见义。如:“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吠,犬鸣也,从犬口”;“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者都是会意字。形声字则更多,如:“训,说教也,从言川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从皿成声”;“柴,小木散材,从木此声”。又有“会意兼声”字,如:“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说文解字》以汉字隶变前的篆书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从接近古文字的篆书字形入手,并以古训为依据以解释字义,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这对后代的汉字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它所反映的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表义方式和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构建原则成为后人解释、分析汉字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音义本身也通过此书保存下来,使此书成为研究、破解古文字、古语音、古文献的重要桥梁。所以清代黄承吉说:“不有《说文》,势必至今日举一字而不知其为何声,不知其为何义,甚至不知其属何偏旁。”可见此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唐代的李阳冰曾刊定《说文解字》,对篆书笔法有所修正,但往往参以己说,多有臆解。南唐徐铉、徐锴兄弟对此书作过深入的研究,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是对《说文解字》最早的系统注解。徐铉入宋后,奉诏校定《说文解字》,将原书的十五卷各分上、下,传本中后人所加的音读互有异同,徐铉改用唐代孙愐的《唐韵》中的反切,古籍经传中的通用字不见于此书的也作为“新附字”而增入。这个本子通称为“大徐本”,是目前《说文解字》的通行本。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人很多,成绩最大的要数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他们的著作各有特点,对《说文解字》本身和语言文字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重大贡献。近代丁福保编有《说文解字诂林》,汇集后人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著述,资料丰富,便于检索参考。
《说文解字》(即“大徐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代复刻本中,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原刻本讹字较少,同治间陈昌治复刻孙本,改为一篆一行,眉目清楚,便于检索。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并附笔划索引。

☚ 急就篇   玉篇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Shuowen jiezi

书名。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十五卷。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今通行宋初徐铉校定本(俗称大徐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 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共计收字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这些字按形体及偏旁构造、分隶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本书各部先列部首字,次列从属于这一部首的其他字。字体以小篆为主,篆文之下的说解,大抵先释本义,再依据“六书”理论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再注读音。如果该字有与小篆形体不同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就列为重文。由于当时没有反切法,其注音都是“从某、某声”、“读若某”或“读与某同”。通行本的反切为徐铉所加。该书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著作。作者搜集、研究了古文、籀文、小篆的形体结构,发明“六书”义例,就文字形体推求本义,上溯造字根源,下辨字体变迁,实为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津梁。该书又总结汉代语言学家们的成果,形成有体系的字义说解,还由字形分析出发,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依据声义相依原则说解字义,实为后人研究汉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该书创立的部首编排对后代字典编纂影响巨大。缺点是一些释义笼统、粗疏,有些本义解释有误,还有以封建说教代替释义现象。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原书讹误,阐明原书体例,注重因声求义,为研究《说文》必读的参考书。又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附检字表,便于查阅。

☚ 尔雅   方言 ☛

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字原/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说文通训定声/说文古籀补/说文释例/说文解字斠诠/说文逸字/说文谐声/说文通检/说文声系/说文部首歌/说文解字诂林/说文目录/说文“字母”(并部首)今读及古纽韵表/说文大字典/说文解字部首校释/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 字书、字典、词典   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正文14卷,又叙目1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30卷。全书收字9353字,又重文1163。全部字头按部首排列,以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540部。字头用篆体,另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下的解释,一般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字典,首创部首编排法,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研究、征引、阐发之作不断出现,形成“许学”和“说文学”。今存以毛氏汲古阁本为最早,有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通行。

☚ 说文解字   说文系传 ☛

说文解字

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撰。共十五卷,正文十四卷,叙录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小篆9353个,列重文1163个,根据字的形体结构及偏旁分为540部首,据形系联,按部首编排,分析字形结构,说明字的本义,并用读若和形声声符来说明字音。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字书。首创部首编排法,奠定了后代字词典的规范,确立了六书原则,建立了文字学体系,汇总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古词、古义、古音。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地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一部分析小篆的形体特点及字音字义的工具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原书东汉许慎所著,公元121年问世。正文14卷,叙目1卷,共15卷。全书共收篆文单字9353个,这些单字另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计1163个。全书的解说文字达13.3441万字。本书按文字体形和偏旁结构,分列540个部首。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保存了汉以前的古训古音,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对每一单字的解释,一般都有3部分内容:
❶解释字义。
❷分析形体构造。
❸注明读音。该书原本早已失传。至南唐时,徐楷整理注释《说文解字》,成《说文系传》,世称“小徐本”。北宋初,徐楷之兄徐铉亦整理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今通行的《说文解字》,一般均为大徐本系统的。大徐本《说文》增加了400多个“新附字”;对许慎的某些解说作了简单的注释;还给《说文》中的每个字都增加了反切注音等。这些都是大徐本增加的内容,并非《说文》原本所有。另外,大徐本还将原本每卷析为上下两卷,故今天通行的《说文解字》,全书共30卷。中华书局于1963年曾据《大徐本》影印,书后附有楷书字体笔画顺序排列的《检字表》,便于查考。《说文解字》注本很多,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较为著名。《说文解字》的主要功用为:
❶可查考一个字较原始、较基本的意义。
❷可查考古人依据“六书”理论对汉字形体构造的解说,有助于科学地分析汉字的结构。
❸可考察汉字形体发展变化的历史源流。《说文解字》在内容方面的主要成就为:
❶奠定了文字形体结构理论——六书说。
❷创建了文字部首编排方法及部首的排列。
❸创立了形音义并重的文字研究方法与字书编纂原则和编排体例。

☚ 索引   尔雅 ☛

说文解字shuō wén jiě zì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38)。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撰,书成于公元100年,共30卷,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者按排法。字体以不篆为主,有古文、籀方等异体,则列为重文。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另见说文、许氏说文、许慎说文、许慎说文解字、字书)

说文解字

三十卷。东汉许慎(生卒年不详)撰,宋徐铉(917—992)校订。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大抵生于光武帝建武(25—55)中期,卒于安帝延光(122—125)末年。为人纯朴笃厚,从小博通经籍,师事贾逵,深受马融推敬,时人称赞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曾任郡功曹,举孝廉,为太尉南阁祭酒,再迁除洨长(洨县县长)。初平四年(110)与刘珍、马融等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先后撰写了《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和这部堪称经典的《说文解字》。当时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相当激烈,居于正统地位的今文经学极力非毁古文,妄称秦汉以来通行的隶书是古帝先王之书,父子相传,不得改易;随意说字解经,说什么“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极力附会谶纬谬说。许慎为了争取古文经学的合法地位,弘扬五经之道,便根据古文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方法和理论,撰写了这部足以推倒今文经学“巧说邪辞”的体大思精之作。初稿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反复订补二十余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21)才在病中定稿,派儿子许冲上奏朝廷。许慎自叙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可知他所收释的文字包括篆文(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均是隶变以前的古代文字。他认为隶变以前汉字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变化:“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就是说:原始汉字叫做“文”,其特点是整体象形表意,不带标音成分;孳乳汉字叫做“字”,其特点是部分象形表意,带有标音成分。二者兼而释之,所以称为《说文解字》。后代简称为《说文》。据许慎自己统计,全书收释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加上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总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其中“依类相形”的“文”不足20%,“形声相益”的“字”占80%以上。编排体例严整,多所创获发明。许慎通过对篆文字形结构的细致分析,把可以作为偏旁的五百四十字立为部首,以统含有同一偏旁的各字,从而其余八千八百一十三字各有所归,若网在纲。五百四十部首始于“一”终于“亥”,中间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关的部首依类相从地加以编次。每部之内的文字,大抵本着三条原则:1.意义好的善的在前,意义不好的恶的在后;2.专有名词在前,普通的词在后;3.意义相近的字集中到一起排次。每字的说解都是兼说形音义: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末后说明字音。有时在说解中还征引经传、群书、方言和通人之说作为佐证,还附以古文籀文(即篆文的异体字)和“一曰”(对字义的另一种解释)作为参考。字形分析是重点,其原则是“据形以说音义”(段玉裁语)。字形分析旨在辨明“四体”,其条例是:凡言“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的则为象形字,凡言“指事”、“从某一(指事符号)象某某”的则为指事字,凡言“从某从某”、“从某某”的则为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的则为形声字(包括省形字、省声字);凡言“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则为会意兼形声字。许慎所做的这些分析,往上有助于识读金文和甲骨文,往下有助于考察隶变的轨迹。清人黄承吉说:“不有《说文》,势必至今日举一字而不知其为何声,不知其为何义,甚至不知其属何偏旁。”(《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对于字音的说明,除揭示形声字的声符(某声、亦声、省声)外,主要是采用“读若”法以求注音的准确性。这对古音学研究“同谐声必同部”理论的建立,是有启发意义的。在字义解释方面,专注于本义的探求,以形训为主,以音训为辅,以义训使之精确化,从而集周秦西汉训诂学之大成,为古汉语词汇研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许书所做的巨大贡献,一是总结阐发了“六书”理论,并率先科学地用于汉字系统的分析;二是首创部首分类体制,为后世字典辞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即使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考察,《说文》也是出现最早的、科学性很强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语文工具书。然而《说文》的价值是远远超越于语文学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可见《说文》还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时代的局限,《说文》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1.字形分析与字义说解有错误,不免牵强附会,甚至受了五行谶纬之说的影响;2.编排体制尚嫌紊乱,五百四十部的划分不尽合理,有些字归部欠妥;3.“六书”理论的阐述语焉不详,失之含混,如“转注”的界说引起了无尽无休的争论。许书至唐代传习不废,代宗大历年间(766—789)李阳冰规摹小篆刊定之,把原来的十五卷(或称“篇”)改为三十卷。是本盛行于晚唐,亡佚于五代之末。据以传《说文》者只有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先是南唐时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这是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许书的著作(详见该条)。而后至宋初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铉与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奉诏校正许书,重加刊定,世称“大徐本”。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初仕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大徐本驳正了李阳冰刊本的谬误,基本上保持了许书的原貌,亦略有增改:1.别加标目于卷首;2.每字之下据孙愐《唐韵》加注反切;3.略加补释,间引李阳冰、徐锴之说;4.增益许慎未收的经典用字,列于每部之末,称为“新附字”。现在流传的“大徐本”以汲古阁本为最早,是明末毛晋据宋刻本翻刻的,存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清嘉庆十四年(1809)孙星衍又据宋本重刻,即平津馆本。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又据孙本重刻,即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的底本。另外,《说文》尚存唐写本木部残卷一卷和口部残简十二字,原件均藏于日本。关于《说文》的研究,自大小徐以至明季,虽说不曾中断,但值得特别称道的成果不多。至清汉学大兴,学者纷纷致力于《说文》研究,或校勘考证之,或置疑匡正之,或注释阐发之,或缘他人著作补充订正之。仅据近人丁福保汇编的《说文解字诂林·引用诸书姓氏录》统计,清代治《说文》者竟有203人之多。其中成就卓著的号为“说文四大家”,即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王筠,撰《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81年6月出版。书成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分14篇,又叙目一篇。收字9353个(含异体字和汉前古字1163个),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分列540部。每字以小篆为字头,古文、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下大抵选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指明其造字类型,后用读若法注音。新印本系以清陈昌治改刻孙星衍校刊本为底本缩印,于篆字字头上端加楷体,书末附“新编检字表”。

☚ 古代六种字书佚文补辑并注   说文解字注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文字学书,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原14卷叙目1卷,宋徐铉校定时每卷各分上下成30卷。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收字9353个,每字先释字义,再释形体构造及读音,字义解释均以六书为本,历来为治小学者所宗。该书不仅为研究汉代文字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而且其释文保存了大量汉代事物的原始记载,可供研究汉代长安引证。清代注释校证该书者较多,最著名者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近人丁福保集注释之大成,编《说文解字诂林》。今有点校本和段注影印本。

☚ 释名   新序 ☛

说文解字

见“许慎”。

说文解字shuo wen jie zi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earliest Chinese dictionary by Xu She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说文解字》shuo wen jie zi

Explanation of Simple and Compound Graphs→许慎 (Xu Shen)

说文解字

书名。简称《说文》。我国文字学史上最早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经典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原著15卷,东汉许慎撰。约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之子许冲将书献于朝廷,自此得以广泛流传。许慎撰写《说文》,原是为给古文经家解经讲义寻找文字上的依据,以批判当时的今文经家,但其实际作用和意义,则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未来目的。《说文》中所收文字,来源于当时流传的各种字书和六艺群书,另有许慎自己博采通人之说和秦刻石、当时发现的钟鼎彝器上的少量铭文所得等,共9 353字,附重文1 163字。以小篆为正为主,兼及古文、籀文和或体、奇字、俗体、今文等(这些就是所谓“重文”)。收字上可以说是对其前流传的字书、古籍(主要是儒经)及其他各种能见材料上的文字的一个总结。在字的编排上,《说文》首先依据汉字的结构和偏旁用字,分析归纳了540个部首,然后对所收文字“据形系联”(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分别列在540个部首之下。许慎的分部,依据的是汉字的形体和意义,所以凡某部之字,按许慎的认识,俱因其部首而得义,即形体和意义系由部首衍生而来,这点基本符合实际。许慎在《说文》中解说汉字的基本方式为: 每字先列小篆字体,接着解释意义(均为本义),之后即用六书分析说明结构。绝大部分还标示读音,术语为“某声”、“某亦声”、“某省声”、或“读若”、“读与某同”以及“音某”等。这里应予注意的是,《说文》中的标音方法由于还不科学,尤其是真正作为主要注音术语的“读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拟性质,所以很多字所标读音并不准确可靠。加之古今音变甚大,很多所标读音与今天的读音更有了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异,有的则是根本的不同。在重文的列举和说明上,凡古文、籀文与小篆形体不同的,都列举出来,放在各字之后;如有或体、奇字、俗体及今文等,亦列在各字之后,分别用“古文”、“籀文”(或称为“大篆”)和“或”、“奇字”(又作“古文奇字”),“俗”、“今文”等字样予以说明。许慎为了表明他的解说“信而有证”(《说文》叙),还引用了大量儒经、古语、俗语、方言、通人之说、秘书说及秦刻石,当时发现的前代一些钟鼎彝器等方面的材料,这些也都标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在字形结构的分析上,所用术语与特殊用语及其说明的情况为: 凡直称象形、指事、会意者,均分别用以说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这类情况极少;凡称象某、象某某者,均用以说明象形字;凡称象某形、象某某形、象某之形、象某某之形者,绝大多数用以说明会意字,个别时候用以说明指事字;凡称从某某、从某从某、从某从某从某者,所释为某字系由哪些形体构成或如何构成,几乎全部用以说明会意字,极个别时用以说明象形字或指事字。以上三类情况较为多见;凡称从某某声者,统统用以说明形声字。这类情况最为多见;凡称从某某省声者,亦统统用以说明形声字,只是作声符的未用全形,略去了其中某一部分;凡称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某亦声者,说明某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归在形声字中;凡称省或某省者,用以说明各种简写、略写形体;凡称省某者,用以说明某些简写、略写形体的字是如何形成的,即表示某字系简去或略去了原结构中某一部分而形成的;凡称从某省者,用以说明一字的某结构部分是用了某字的意义但未用其完整形体;凡称不省者,用以说明某一结构形体是某字造字之初的形体或曰完整结构;凡称与某同意者,用以说明一字与另一字在形体的创造和含义上有某处相似或相同的情况,是为了让人通过比较而进一步理解造字和释义的意义;凡称一曰、一云、或曰、或言者,用以说明某字或义、或形、或音的另种解说;凡称又、亦者,用以说明某字另外的涵义;凡称阙者,用以说明某字或形、或音、或义不能解说,暂且存疑;凡称词者,均指虚词。《说文》对汉字意义的解释和对形体结构的分析,绝大多数都准确可靠,可以为据。但也有一定的错误。例如行部:“(行),人之步趋也。 从彳从亍。”其中释义和分析结构都与原本情况不相符合。“行”字原作,表示十字路口和道路,本义为道路。后来很多与路有关的字以“行”为形符,即自此来。而许慎对“行”字的解说实际是按照小篆的形体和引申的意义做出的。 又如聿部:“(聿),所以书也。……从聿一声。”除释义外,形音的解说都错了。“聿”,本是一手持笔之形,义为毛笔。许慎分析为“从聿一声”,显然是没有弄清结构的实际或曰原貌所致。此外,《说文》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因封建意识和时代局限所致的错误的或不妥的解说,这就不用一一举例了。当然,这些错误的或不妥的解说,较之其书的伟大成就而言,乃是微不足道和瑕不掩瑜的。《说文》的作用、影响与价值、意义等,都非常巨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许慎在自叙中首先探讨阐述的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内容,由于具有开创的意义,且基本正确,故自后至今对于认识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一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其二,许慎在自叙中第一次阐述了六书的理论,同时又将之用于正文对所收汉字的全面解说,这就既辨明了古人造字的条例及其内涵,建立了研究和分析说明汉字的理论体系与基础,又确立和完善了训诂上的形训方法,而这些至今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应用价值。今天的古文字形体研究,可以说仍是以许慎的六书学说为其理论根据和主要方法的。近现代以来,虽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不少分析研究汉字形体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但都没能取代许慎的这一学说;其三,许慎不遗余力地博采广搜尽可能全面、翔实、可靠的古文字材料的精神和以“信而有证”、不能则阙为原则的科学态度与将义形音结合起来考求字义、分析结构的方法及由此取得的重大成就,虽说本意是为批判当时今文经家的许多无稽之谈和发扬儒家的五经之道的,但同时更为汉字乃至汉语的研究开拓了求实的道路,树立了科学的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人陆宗达先生称赞许慎的研究及其成就,“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说文解字通论》第6页),实不为过;其四,许慎在《说文》中首次归纳了汉字的部首、创立了部首编排法,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事情。清段玉裁称:“五百四十部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理计。”(《说文解字·叙》注)。部首和部首编排法,不仅从《说文》以后直用到今天,而且是汉语字典词典的主要编排方法,同时,对人们从更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使用汉字,都有很大的作用;其五,《说文》对以小篆为主的汉字之汇集和解说,总结了两汉时期众多的字书,保存了先秦两汉大量文字、训诂及音韵等方面的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字词的面貌,对探溯义原和造字之本意义极为重要,对研究字(词)义系统,对辨别汉字的通假和古今关系,对研究汉字的历史和发展及其规律等,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和方法。如果没有《说文》,今天的人们对于甲骨文、金文和大小篆等古文字,别说研究,就是认识也将非常困难。正因为有了它,人们才能通过这个极为重要的渠道,比较顺利地认识古文字,弄通弄懂它们的本质和意义。因此,《说文》继承、总结和传授古文字及其构造与意义的丰功伟绩,可谓无与伦比。也正因于此,它才被后世至今的人们奉为文字学上的经典巨著而永垂不朽。《说文》的原本流传至唐时,由于李阳冰对其编排、解说和小篆书法都做了大的改动,原貌遂失,原本也自此而亡。北宋初徐铉、徐锴兄弟对《说文》都做了精切研究,遵从许慎本意,反对并纠正了李阳冰的臆说,力求恢复许书原貌,只因原本亡失日久,已不可能完全做到了。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后称小徐本,共40卷,有详注;锴兄徐铉所作为北宋太宗时奉诏校定的《说文》,后称大徐本。此校定本将原著15卷各分上下而为30卷,又增加了未见于原著而在经传古籍中使用的汉字200多个,分别系于相应的部类之后。没有注解。徐铉见到的唐李阳冰后的传本曾有古人所加注音,异同不一,他便改用《唐韵》反切予以确定。书成后由国子监雕版印行。二徐本的文字略有不同,但均得流传,并使李阳冰所改之本自此废亡。今天可见最早的《说文》版本除唐写本木部残卷以外,唯有二徐本了,现通行的《说文》就是以大徐本为蓝本刊印的,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的北宋刊本和清孙星衍校刊的《平津馆丛书》本。研究《说文》,以清代人员最多、成就最大。其间著名研究者不下百人,名著也不下百种,促使《说文》的研究成为专门。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有所谓“四大家”及其5部名著,分别为: 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王筠,著《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桂馥,著《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比较而言,段玉裁及其《说文解字注》影响尤大。阅读和研究《说文》,需同看以上四大家及其他名家的著作。此外,近人丁福保的《说文解字诂林》,对有关《说文》的著述,无论内容多寡,均予收集,汇于此书,分别列在原著每字之下,极便于用。其正编之外,又有续编,博大翔实,人称“许学渊海”。

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字书。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正文十四卷,叙录一卷,共十五卷。今存宋初徐铉定校本,每卷分上和下,共三十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所收以小篆为主,列古文、籀文等异体为重文。根据字的形体结构及偏旁,分列为五百四十部首,首创部首编排法。每字下,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结构及读音。以六书原则解说文字,以读若和形声声符说明字音。注本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 《说文释例》等。

说文解字

古字典。三十卷。东汉许慎撰。先秦典籍大都用篆籀古文书写。鉴于分裂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规格。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至两汉时,当时人已极难辨认篆籀古文,加上分、隶、行、草等各种书体的出现,更增加了认字的难度。许慎乃穷二十二年的功力,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因形见义,分别部居,收字近万,成说文解字。该字典上溯造字之源,下辨分、隶、草、行演变的轨迹,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历经传抄,至宋雍熙三年(986)才刊行于世。今原本已失。流行的版本有徐铉的大徐本及其弟徐锴的小徐本两种。后者附有徐锴的说文系传。 (参考图2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