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鸤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鸤鸠

 


 鸡鸠在桑,① 布谷栖息桑树间,
 其子七兮。 喂养幼儿心不偏。
 淑人君子, 善良正直君子人,
 其仪一兮。 行为守则永不变。
 其仪一兮, 行为守则永不变,
 心如结兮。 心如磐石意志坚。
 
 鸤鸠在桑, 布谷栖息桑树间,
 其子在梅。 幼儿学飞梅树颠。
 淑人君子, 善良正直君子人,
 其带伊丝。 丝绸大带真不凡。
 其带伊丝, 丝绸大带真不凡,
 其弁伊骐。 缀珠饰玉帽色鲜。
 
 鸤鸠在桑, 布谷栖息桑树间,
 其子在棘。 幼儿飞在枣树上。
 淑人君子, 善良正直君子人,
 其仪不忒。 行为守则无偏妄。
 其仪不忒, 行为守则无偏妄,
 正是四国。 四方各国齐颂扬。
 
 鸤鸠在桑, 布谷栖息桑树间,
 其子在榛。 幼儿藏身灌木丛。
 淑人君子, 善良正直君子人,
 正是国人。 举国人民皆称赞。
 正是国人, 举国人民皆称赞,
 胡不万年。 怎不流芳亿万年。


 
 【注】 ①鸤鸠(shi jiu) : 布谷鸟。
 
 诗以鸤鸠起兴,称颂淑人君子,而实则讽刺那班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当
 者权。鳲鸠,即布谷,因其鸣当播种时,故相传为劝耕之鸟,以致杜甫《洗兵行》诗云: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此诗以结构匀称见长,共四章,每章六句,各章的首二句均写布谷及其幼雏,后四句则伸言理想中的君子该当如何,映托出题旨所在。
 布谷或栖于桑,或栖于梅,或栖于酸枣树,或栖于灌木丛。良禽择木而栖,从“劝耕”、“择木”,已暗示此鸟非凡鸟。首云布谷喂七只小鸟,其心不偏。朱熹《诗集传》谓: “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正是由于其心不偏,故七只小鸟都健康地成长起来: 在梅树上学飞,在酸枣树上嬉游,最后落在枝繁叶茂而又幽僻的灌木丛中。各章的首二句,看似不过叙述鳲鸠及其子的活动,但作为欣赏主体的我们,却应看到诗人的“情” “志” 已寓其中。何况,“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复堂词话》) ?
 那么,理想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必须做到 “其仪一兮”。仪,法度,即行为的准则。《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淮南子·修务》: “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就是说对其信守之行为准则,应始终如一,而且犹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诗集传》) 。
 如果说“其仪一兮”为衡量“淑人君子”之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其次便是对他服饰衣冠的要求。“伊”,通“系”,是。《诗·小雅·蓼莪》 “匪莪伊蒿”(不是莪而是蒿) 。“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郑笺》) 。“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有皮弁、爵弁。皮弁,武冠;爵弁,文官。“骐”读为𤪌, 缀于弁中缝的五彩玉石。总之,腰间束着宽宽的丝带,头上的帽子缀着玉珠。这里似表示衣冠整洁,美观大方。再其次,这“淑人君子”尚须“其仪不忒”。“忒”者,差误。《易·豫》: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以身作则,不能出现差误,只有如此,才会赢得美誉。“正是四国”,闻一多《风诗类钞》云: “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 ,为此四方之法则。”成为国人学习的典范。苟能具备此三者,便是诗人理想中的好君子。因此末章发出热情的赞赏: “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国人”,全国的人。《孟子·梁惠下》: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但 “国人” 又是西周、春秋时对居住在城邑人的通称。《周礼·地官·泉府》: “国人郊人,从其有司。”贾公彦《疏》: “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按前说则是指全国人民;按后说则是专指有参与议论国事权利的统治阶级人物。那么,他便是国人学习的好榜样,他的声誉也将流传万年了!
 本诗作者提出了他所理想的“淑人君子”的标准,而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些人虽“其仪一兮”,“其带伊丝”,“其仪不忒”,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称职,而连鸤鸠也不如! 就诗的章法说,鸤鸠起到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 《诗集传》) 或“触物以起情”(王应麟《困学纪闻》引)的“兴”的作用,同时兴中有比,这在一章的首二句已透出消息。如《诗序》所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但它正面着笔,而从反面见意,即看似称颂,却意在陈古以讽今,成为后来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诗经》·《鸤鸠》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鸤鸠》

鸤鸠在桑,布谷鸟在桑林筑巢,

其子七兮。小鸟七个细心哺食。

淑人君子,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其仪一兮。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其仪一兮,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心如结兮。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鸤鸠在桑,布谷鸟在桑林筑巢,

其子在梅。小鸟嬉戏梅树枝间。

淑人君子,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其带伊丝。他的腰带白丝镶边。

其带伊丝,他的腰带白丝镶边,

其弁伊骐。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鸤鸠在桑,布谷鸟在桑林筑巢,

其子在棘。小鸟嬉戏酸枣树上。

淑人君子,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其仪不忒。仪容端庄从不走样。

其仪不忒,仪容端庄从不走样,

正是四国。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鸤鸠在桑,布谷鸟在桑林筑巢,

其子在榛。小鸟翻飞栖息丛莽。

淑人君子,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正是国人。百姓敬仰作为榜样。

正是国人,百姓敬仰作为榜样,

胡不万年。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本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又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第四章眉评亦云:“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忽而“美”,忽而“刺”,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当然也可备一说。

诗四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鸤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鸤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鸤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鸤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显然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解说得很好:“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象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釐的。因此《诗集传》谓此句为“愿其寿考之词也”,其实不错,反观方玉润谓此句“含讽刺意”,似乎有点牵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