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采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采苓》采苓采苓,采黄药啊采黄药, 首阳之颠。首阳山顶遍地找。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苟亦无信。切勿轻信那一套。 舍旃舍旃,别信它呀别信它, 苟亦无然。流言蜚语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胡得焉?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苦采苦,采苦菜啊采苦菜, 首阳之下。首阳山脚遍地找。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苟亦无与。切勿跟随他一道。 舍旃舍旃,别信它呀别信它, 苟亦无然。流言蜚语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胡得焉?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葑采葑,采芜菁啊采芜菁, 首阳之东。首阳东麓遍地找。 人之为言,有人最爱说假话, 苟亦无从。切勿信从随他跑。 舍旃舍旃,别信它呀别信它, 苟亦无然。流言蜚语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胡得焉?到头什么能捞到? 本诗的主题比较单一,意在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事,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 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前人评此诗,谓“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戴君恩《读诗臆评》),又谓“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姚际恒《诗经通论》)。确实本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诗经·采苓
(程俊英译) 【注】 《诗序》言: “《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关于献公听谗杀子之事,《左传》、《国语》、《史记·晋世家》均有记载。大意是: 献公之时(前676—前651年在位) 打败骊戎,娶骊戎国君之女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欲废前夫人齐姜所生子申生的太子地位,以奚齐取而代之,便利用献公的胡涂和对自己的宠爱,勾结小人,花言巧语,捏造情节,先将申生派驻曲沃 (今山西闻喜) ,次又派去征伐皋落氏,均未找到加害申生的机会,最后在申生所献祭母供品中下毒,逼使申生“获罪” 自杀。从此晋国陷于争权的混乱中,百姓亦深受其害。但此诗写作时 间不明,未见果作于其时; 又从诗本身看不出一定是刺献公的。《诗集传》则说: “此刺听谗之诗。”盖以为所刺者未必为献公。不过于指实,力避穿凿,朱子之言为是,《序》说可供参考。 全诗三章章八句。各章首二句是兴辞,对下文没有意义上的联系,留待文末再说。次二句,言“人之为言”,各章只换了两个字,即 “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这就表明三章诗大意相同而又各有侧重。一章曰不要相信他,二章曰不要赞同他,三章曰不要跟从他,逐层递进深化。这都说的是不要“听谗”。可见社会上之所以有人爱说假话,就是因为有喜欢听信假话的人。如果大家都对假话不信、不与、不从,那么爱说假话的人也就自然没有市场而停止造谣了。诗人不从“为言”之人一面说,而从“听谗”之人一面说,把编造谎言的罪责归到听信假话的人身上,看似不公平不合理,其实是很有见地的。谁叫你去听信 “为言”呢! 接着写出三章相同的后四句,好象“副歌”一样反复加以咏唱。歌曲中的副歌,通常为二段式歌曲中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常形成节奏、拍子、速度或调性上的对比,并集中表达全曲的中心思想。此诗的“副歌”部分正是如此,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告诫人们,“舍旃舍旃,苟亦无然”。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去做,“人之为言,胡得焉”! 这就从各章的上段“听谗”转到写“止谗”上面来。即苟无信人之伪言,舍去人之伪言而不以为然,则人之伪言何所得乎! 须知,“谣言止于智者”,真是至理名言。 此诗各章首二句均用采摘植物于首阳山起兴。它只借物起兴,与正意无关。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 (朱熹语) 的具体作用,不在于与下文在意义上有某种相似而起一定的比喻作用; 也不在于对正文有交待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作用;而只在于对下文有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这种“兴”法,《诗》中不乏其例,如《秦风·黄鸟》之类。这是符合《诗》的实际情况的,也是民歌朴实、亲切、自然,触物起兴,自然而然地展开抒情议论的多种写法之一。三章中分别写采苓、采苦、采葑,地点又分别在首阳之巅、之下、之东,显非写实,而所以作这样的变换,正是为了发端和定韵。第一章的苓、巅、信,古韵属真部; 二章的苦、下、与,鱼部; 三章的葑、东、从,东部。各属一部,变化音调,易于歌唱。而各章的末四句,又均承前第三句末的“言”,组成言、旃、然、言、焉韵,属元部,正好表示“副歌”对“第一乐段”的对比,于隔韵变化中反复咏唱,深化主题。一说苓生隰、苦生田野、葑生圃,皆非首阳山所宜有,而诗言采于首阳者,盖故设驾虚之词为不可信之言,以证谗言之不可听,是兴之用意所在。是说也,人多疑之,聊备一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