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那

 
 猗与那与!① 多么美好哟,多么盛大哟!
 置我鞉鼓。② 陈列出我们的摇鼓。
 奏鼓简简, 击鼓的声音谐和洪大,
 衎我烈祖。③ 娱乐我们的烈祖。
 汤孙奏假,④ 汤王子孙进言祷告,
 绥我思成。⑤ 祈求赐给我们幸福。
 鞉鼓渊渊, 摇鼓的声音咚咚响,
 嘒嘒管声。⑥ 管乐呜呜宛转悠扬。
 既和且平, 曲调和谐又平稳,
 依我磐声。 伴着我们清越的玉磬声。
 於赫汤孙!⑦ 啊,汤王子孙的事业显赫!
 穆穆厥声。⑧ 那祭祀的乐声多么和美。
 庸鼓有斁,⑨ 大钟大鼓相和齐鸣,
 万舞有奕。⑩ 万舞洋洋又这样娴熟。
 我有嘉客, 我们有来助祭的贵宾,
 亦不夷怿。 不也都非常欣喜。
 自古在昔,(11) 在古代,在从前,
 先民有作。 先人有所作为。
 温恭朝夕, 早晚朝见,温和恭顺,
 执事有恪。 做起事来,谨慎恭敬。
 顾予烝尝,(12) 烈祖顾念我们歆享烝尝,
 汤孙之将!(13) 汤王子孙虔诚地奉祀献享!

 
 【注】 ①猗那(e ‘nuo): 同“猗傩”,叹美词。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据《毛传》则“猗 (yi) ,叹词; 那,多也”。与: 同“欤”,语气词。②鞉(tao) 鼓: 有柄小鼓,以手摇之作声。③衎(kan) : 快乐。此处有“使其喜悦”之意。烈祖: 对祖先的敬称。烈,功业显赫。④假: 读为“嘏”,告。⑤绥(yi): 即诒,赠与。思: 语助词。成: 备,福。⑥既和且平: 和,和谐。平,平正。指乐声高低大小适中,合乎音律之正。《诗毛氏传疏》: “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 ⑦於(wu): 赞叹词。⑧厥: 其。⑨庸: 省借作“镛”,大钟。有: 语助词。斁(yi) : 盛貌。⑩万舞: 舞名。以干羽为万舞,此处指“大舞”,即干舞(武舞) 、羽舞(文舞)并有之,用于宗庙祭祀。一说即“六代大舞”之一的 《大濩》舞。有: 通“又”。(11)在昔: 从前。(12)烝尝: 冬祭曰烝,秋祭曰尝。(13)将:奉祀,奉献。
 
 《商颂》是《诗经》三颂之一,是商族祭祀其祖先的庙堂乐歌。相传西周后期宋国大夫正考甫从周大师处得到“以 《那》为首”的 “《商颂》十二篇” (《诗序》) 。其后,孔子录 《诗》之时,已亡其七,今存五篇。一说为正考甫所作。《那》诗中称被祭者为 “烈祖”,即商之先祖成汤,称祭者为 “汤孙”,即成汤之子孙。成汤之长孙太甲以下皆可谓之“汤孙” (包括商之后裔宋君) 。从其内容看,全诗写 “汤孙”祭祀礼乐之盛,以追念其先祖成汤,并向先祖祈求福祐。由此可知,《那》诗是殷商后裔宋国统治阶级所保存下来祭祀先祖的乐歌,纯属统治阶级颂扬奴隶主功业的宗庙乐章。
 夏朝至桀,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当时,黄河下游的商国 (夏之属国) ,日益强大。成汤见夏桀暴虐无道,举兵征伐,遂有天下,成为商朝的开国之君。然后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至纣为周所灭。此后,周公将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即商之后裔。汤放桀,继夏之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他虽在作天子十三年之后死去,但作为商王朝的创建者,以武功定天下,并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开创商殷五百多年基业,“汤孙”感念其恩德,故按时以盛礼祭之。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可分三层意思理解,一层六句,二层十句,三层四句。末二句为歌咏结束时的祝词。第一层言奏鼓乐祖,祈求赐福。总提全诗,下文即本此而言。首句以赞美惊叹的笔触写乐舞的盛况和规模的宏大,引人入胜。二三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敬神的鞉鼓以及它谐和洪大的“简简”之声,渲染出场面的热烈和庄严。而“汤孙”迎请并祷告 “烈祖”的目的是为了“衎我烈祖”,“绥我思成”。这就起到了点明题旨,并开启下文的作用。
 第二层承上用十句的篇幅,极陈乐舞之盛美。先承上写 “鞉鼓”之声,由“简简”而“渊渊”。行文有变化,使人仿佛看到手摇鞉鼓的不同姿势和舞步,并随之而听到鞉鼓发出的既有节奏而又富于变化的阵阵鼓声。次写“管乐”齐奏的“嘒嘒”之声,细小而宛转,与谐和而洪大的鞉鼓声互相配合,“既和且平”。再次则写清越的“磐声”,作者用“依我”二字出之,可见这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使上述鞉鼓、管乐等都 “配合着我”、“伴奏着我”而进行,组成一曲抑扬顿挫、快慢强弱、有起有落的交响曲! 通过这各种乐器按一定音律演奏发出的和谐的乐声,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祭神者虔敬的心情和庄严的场面。作品至此,略作一顿,转写祀者的自赞: 汤孙的事业显赫,祭祀的音乐和美。实则融自赞于“穆穆”的乐声之中,仍是紧扣题意,寄寓着对“烈祖”的美赞和祈福。接下去写大钟 (庸) 、大鼓 (鼓) 、大舞 (万舞) ,将乐舞之盛推向高潮。一个“斁”字写乐,概括了它的盛况; 一个“奕”字写舞,道尽了它的娴熟。合而观之,有钟有鼓,相互和鸣,有乐有舞,万舞洋洋,其礼乐大盛之状,溢于言表。尤其是在音乐上,“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泰伯》) ,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故紧接两句说贵宾看了没有不兴高采烈的。
 “自古在昔”以下四句,一方面颂扬先祖的懿行懿事,有所作为; 一方面用以自勉自强,要以先祖为效法的榜样。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汤孙”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末二句是祭祀的最后祝词 (后面《烈祖》篇同此) ,它除了起总括全诗、结束祭词的作用外,还可以加强祭祀的神秘气氛和宗教效果。
 此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虚写先祖的功业,实写祭祀乐舞之盛。乐舞之中,写舞只一句,而着重写乐,举凡鞉鼓、管、磬、庸、鼓等乐器,应有尽有,各具情趣。尤其是“简简”、“渊渊”、“嘒嘒”、“穆穆”等拟声叠字的大量运用,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各类乐器所发出的不同乐音。不仅如此,而且还通过“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庸鼓有斁”等写出它们的和声。这些都能使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声调铿锵,和谐响亮,优美动人,既能增强诗的音乐性,又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商人尚声,声之盛是德之盛也。” “是故审音以知乐,观乐而知德,非汤盛德,孰克当此?” “音声之道,岂不微哉! ” (《诗经原始》)

《诗经》·《那》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那》

猗与那与,好盛美啊好繁富,

置我鞉鼓。在我堂上放立鼓。

奏鼓简简,敲起鼓来响咚咚,

衎我烈祖。令我祖宗多欢愉。

汤孙奏假,商汤之孙正祭祀,

绥我思成。赐我成功祈先祖。

鞉鼓渊渊,打起立鼓蓬蓬响,

嘒嘒管声。吹奏管乐声呜呜。

既和且平,曲调和谐音清平,

依我磬声。磬声节乐有起伏。

於赫汤孙,商汤之孙真显赫,

穆穆厥声。音乐和美又庄肃。

庸鼓有斁,钟鼓洪亮一齐鸣,

万舞有奕。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嘉客,我有助祭好宾客,

亦不夷怿。无不欢欣在一处。

自古在昔,在那遥远的古代,

先民有作。先民行止有法度。

温恭朝夕,早晚温文又恭敬,

执事有恪。祭神祈福见诚笃。

顾予烝尝,敬请先祖纳祭品,

汤孙之将。商汤子孙天佑助。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诗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著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著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近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笔者倾向于商诗说,同意持商诗说的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的意见:“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我们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绘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本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我们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本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 鞉鼓、管、磬、镛(庸),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 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模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我们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本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模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模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绘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萬(万)”与“蠆”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蠆”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本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自然,这个话题距离文本本身的文学鉴赏已远,那么,在此就当它是正式曲目之后的附加小品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