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裳裳者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花儿朵朵在盛开,

其叶湑兮。叶儿繁茂长势旺。

我觏之子,我遇见了那个人,

我心写兮。我的心啊真舒畅。

我心写兮,我的心啊真舒畅,

是以有誉处兮。于是有了安乐的地方。

裳裳者华,花儿朵朵在盛开,

芸其黄矣。鲜亮艳丽黄又黄。

我觏之子,我遇见了那个人,

维其有章矣。他的服饰有文章。

维其有章矣,他的服饰有文章,

是以有庆矣。于是有了喜庆的排场。

裳裳者华,花儿朵朵在盛开,

或黄或白。有黄有白多娇艳。

我觏之子,我遇见了那个人,

乘其四骆。四匹黑鬣白马驾在前。

乘其四骆,四匹黑鬣白马驾在前,

六辔沃若。六根缰绳光滑又柔软。

左之左之,要向左啊就向左,

君子宜之。君子应付很适宜。

右之右之,要向右啊就向右,

君子有之。君子发挥有余地。

维其有之,因他发挥有余地,

是以似之。所以后嗣能承继。

《裳裳者华》,《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则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焉”。就诗本文言之,稍嫌迂曲。朱熹《诗集传》以为此系天子美诸侯之辞,用以应答那首天子会诸侯于东都讲武时诸侯美天子所作的《瞻彼洛矣》,验之于诗,此说可通,然犹嫌坐实。从整首诗轻快而略带跳跃感的节奏中可以看出,诗作者对所遇对象充满了赞美和怜爱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将这首诗宽泛地理解为对相悦者的歌颂赞美之诗。

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

诗前三章是结构相似的重调,每章的前两句写花起兴,从“其叶湑兮”到“芸其黄矣”再到“或黄或白”,将花繁叶茂的盛景充分地表露出来,也由此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无比欢娱。而“我”所遇的“之子”又是什么样子呢?在首章,诗人只写了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心中烦忧尽泻,充满欢乐。是什么样的人使得“我”如此欢悦?诗第二章给“之子”一个特写镜头,这个镜头没有对准他的面部,也没有对准他的眼睛,而是对准其服饰:“维其有章矣。”这样的叙述中渗透着赞美之情,因为服饰之美在先秦时期是身份和地位的外在表现。至此,诗人仍觉不足,又将目光转向全景,在第三章写“之子”的车马之盛,“乘其四骆,六辔沃若”,何其风光,何等气派!如此一层一层推进,在形象的跳跃式叙述中显示出欢快的激情。诗若就此打住,便显得情感过于浅直,而且缺少了雅诗中应有的那份平和与理性,于是诗第四章从节奏和用韵两方面都变得舒缓起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从左右两方面写君子无所不宜的品性和才能,有了这方面的歌唱,使得前面三章的赞美有了理性依据。“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两句总括全篇,赞美君子表里如一、德容兼美的风貌,以平和安详作结。方玉润《诗经原始》谓“末章似歌非歌,似谣非谣,理莹笔妙,自是名言,足垂不朽”,极是。

整首诗以花起兴,赞颂人物之美,节奏变化有致,结构收束得当,读来兴味盎然,且无阿谀之感,确是一首轻松欢快又不失稳当的雅诗。


诗经·裳裳者华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① 盛开的鲜花,
 其叶湑兮。② 绿叶多么茂盛。
 我觏之子,② 我遇见这个人,
 我心写兮。④ 一见就倾心。
 我心写兮, 一见就倾心啊,
 是以有誉处兮。⑤ 所以生活欢欣。
 
 裳裳者华, 盛开的鲜花,
 芸其黄矣。⑥ 花儿一片黄色。
 我觏之子, 我遇见这个人,
 维其有章矣。⑦ 举动多有礼节。
 维其有章矣, 举动多有礼节啊,
 是以有庆矣。⑧ 所以万事和谐。
 
 裳裳者华, 盛开的鲜花,
 或黄或白。 黄黄白白多美呀。
 我觏之子, 我遇见这个人,
 乘其四骆。⑥ 他驾着高车驷马。
 乘其四骆, 他驾着高车驷马,
 六辔沃若。⑩ 条条缰绳真潇洒。
 
 左之左之, 向左向左,
 君子宜之。(11) 他赶得多乐。
 右之右之, 向右向右,
 君子有之。 他得心应手。
 维其有之, 因为他富有才德,
 是以似之。(12) 所以操作自由。

 
 【注】 ①裳裳: 犹尚尚,花盛开的样子。华: 古花字。②湑(xu): 茂盛的样子。③觏 (gou): 遇见。之: 指示代词,这。子: 男子。④写(xie): 古泻字,倾倒。⑤誉处: 誉,通豫,乐也,安也。誉处,安处也 (依王先谦说) 。⑥芸: 读如纷纭之纭,盛也。⑦章: 指文化修养,举动气度。⑧庆: 福。⑨骆:黑鬃的白马。⑩辔:缰绳。沃若: 柔软的样子。(11)君子: 指“之子”。宜: 适合。(12)似: 《毛传》解释为 “嗣” ,继承。朱熹 《诗集传》谓 “维其有之于内,是以形之于外者,无不似其所有也。”此从朱熹说。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或以为是前篇的互相赠答,即周天子赞美诸侯之词; 或以为是某人受到一个贵族的扶持,唱了这首歌来颂扬他; 或以为是情诗,写一女子爱慕某个年青人,等等。其实,种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依据,无非是 “以意逆志”。古人云: “诗无达诂”,对这几种解释,你不妨自己去选择判断,所谓“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但是,这些不同的解释,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有其同构或类似的情感基础,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赞美。而且,全诗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抒发诗人自身情感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塑造了一个德才兼备的贵族青年(“之子”) 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个艺术形象才体现了“我”或信任寄托,或感激祝福,或爱慕倾心的感情。因此,与其拘泥地说这首诗是赞美诸侯,或感激恩人,或表达爱情,不如在某种层次上找到这些人情关系的相通之处,把这首诗看作是对美的人或美的事的企慕、赞美。
 全诗四章,每章六句。第一章、“我觏之子,我心写兮”,这是全诗抒情拟物的逻辑起点,一切美誉都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并非应酬或吹捧。第二章写“之子”很有文化修养,见于升降进退之容,“彼都人士,出言有章”,无愧于颂扬祝福。第三章写“之子”擅长驾御,即不但能文,亦且能武。“六辔沃若”,娴熟的技巧和爱慕之情通过一个细节的特写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后者使人想起北朝乐府《折杨柳枝歌》:“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甚至陶渊明《闲情赋》中那一连串令人荡魄的倾述: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等等。
 一、二、三章都用“兴”的手法领起,但“兴”中有比。从“裳裳者华”的茂盛枝叶,到鲜艳、繁富的花朵,对“之子”的形象显然具有某种比拟性和烘托作用。第四章则转而用赋直接描写。“左之左之”,“右之右之”,诗人用极朴素的语言铺叙,反而更增添了感人的效果,“之子”御术的高超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无往而不胜。“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这是为历代人们广为引用的名言,左右皆宜,表里相称,有其内则必形之于外。这个富于哲理意味的结尾,使“之子”的驾驭之术获得了某种象征意义,诗的境界由此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耐人寻味。
 就内容看,诗的第四章可以同第三章合而为一。现在分作一章写,是为了照顾全诗的和谐整齐,但改而运用“赋”的手法,把两章紧凑地衔接了起来,使我们能一口气诵读下去。倘使再用“兴”的手法来写这一相同的内容,不仅重复累赘,诗的气韵和情感逻辑也被打断了。这是作者技巧的高明之处。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层次是很清晰的。“之子”的形象,随着全诗乐章的展开而逐渐鲜明、丰满、完美; 诗人的感情则“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使赞美的主体和赞美的对象得到了有机和谐的艺术统一。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小雅》婉娈”。“婉娈”者美好而亲爱也。《裳裳者华》庶几当之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