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羔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羔裘》羔裘如濡,羔羊皮袍像油似地光润, 洵直且侯。他的为人既正直又美好。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舍命不渝。豁出生命也要保持节操。 羔裘豹饰,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 孔武有力。他的为人既威武又有毅力。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邦之司直。国家的司直能主持正义。 羔裘晏兮,羔羊皮袍既光洁又鲜艳, 三英粲兮。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邦之彦兮。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良。 《羔裘》是《郑风》的第六首。关于这首诗,《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赞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讽喻现在的官员。朱熹《诗集传》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即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对于这两种意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笔者同意此诗为讽刺现实之作。清代朱鹤龄、陈启源等人都有比较令人信服的分析。大致说来,主要有那么两条理由: 一、 在《诗经》中凡称到“彼其之子”的诗,都是讽刺诗,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等,因此,《郑风·羔裘》也不例外;二、 《诗经》中所收的诗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再说,在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如果说这是一首人家赞美他的诗,他怎么可能在客人面前用这首诗来夸耀自己呢?所以,朱熹在《辩说》中的立论有附会之处,是站不住脚的。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郑风》中的这首诗,作者在诗中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其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呢?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本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作为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致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诗经·羔裘羔裘如濡① 羔羊的皮裘多润泽, 洵直且侯。② 他是纯良又正直。 彼其之子, 他那个人呀, 舍命不渝。③ 生死关头不变节。 羔裘豹饰,④ 羔羊的皮裘豹皮袖, 孔武有力。⑤ 他的勇力大无限。 彼其之子, 他那个人呀, 邦之司直。⑥ 主持国家的正义。 羔裘晏兮,⑦ 羔羊的皮裘多鲜明, 三英粲兮。⑧ 三行花边亮晶晶。 彼其之子, 他那个人呀, 邦之彦兮。⑨ 是国家的英杰。 (金启华译) 【注】 这是一首赞美正直官吏的诗篇,诗的作者已不可考。诗的内容,《诗序》说它陈古以讽今,刺当朝无此等贤人,并无确据。朱熹、姚际恒等认为此诗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诗不知何指也”,今从其说。 全诗三章皆以羔裘起兴。羔裘是大夫的朝服,用它起兴,首先给人展示出官吏的服饰美:穿着油光水滑的羊羔皮袍,袖口上饰着豹皮,鲜艳无比。接着,每章第二句一语双关,是由外美到内美的过渡。“洵直且侯”,既赞羔裘之舒直美好,又夸其官吏品质正直; “孔武有力”,既赞羔裘之豹饰鲜明有力,又夸其官吏勇武刚强 (朱熹曰: “豹甚武而有力,故服其所饰之裘者如之。”)。“三英粲兮”,既赞裘上三列豹饰,又美其官吏之三德。英有俊秀之意,故毛传释三英为三德,郑《笺》释三德为刚克、柔克、正直。 每章的最后两句是直接赞美官吏的内在品质。这位官吏,能在生死关头不变节,为国效劳; 不仅自己正直,而且能够正人过失、主持正义; 他是国家的美士,国家的俊杰。 全诗三章,从外美和内美两方面对官吏进行了赞颂,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六卿饯晋韩宣子于郊,子产赋郑之《羔裘》,韩宣子曰:“起不堪也! ”可见此诗产生较早。有人以为此诗赞美郑国的子皮、子产。但《诗经》最晚的诗止于陈灵公,鲁襄公二十九年,鲁人为季札歌郑乐时,《羔裘》诗久已编入周乐,这一年子皮始当国,子产之为政又在其后,鲁人不会在此之先就有歌颂二子的诗乐。因此,这是一般的赞颂诗,不必附会到具体的历史人物身上去。 这首诗虽然在内容上只是美化朝中官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艺术上还有值得借鉴之处。它主要用赋的方法,由表及里,赞美正直的官吏,同时兼用兴法,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染力。从此诗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为官不仅要外表美、威武有力,更重要的是内心美,做到正直,能主持正义,为国效劳,至死不渝。 诗经·羔裘
【注】 根据汉代以来的传统解释,这是西周时期桧国 (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 大夫讽谏其国君的一首诗。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首写“一位女子欲奔男子而不敢”的情歌。我以为新解与原诗的格调不类,故不取,仍从旧说。 前两章上二句用桧君变易服饰的典型事例,指责他只顾一己游乐,不能自强于政治的荒唐行径。“羔裘”本是上朝时穿的服装,“狐裘”本是农事完毕举行祭祀典礼时穿的服装。在那个服饰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一般说来,国君是应该率先遵守的。但桧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穿着朝服去游嬉讌乐,披着祭服上朝堂听政。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颖达解释说:“羔裘是适朝之常服,今服之以逍遥;狐裘是息民之祭服,今服之以在朝。言其志好鲜洁,变易常服也。”其实,说桧君“志好鲜洁”,爱好漂亮,还是一种表面的解释。实际上,他是一心游乐嬉戏,置礼仪于不顾,视政治同儿戏,不管国家大事,所以才这样变易其服,不拘常礼。郑玄说得好: “先言燕,后言朝,见君之志不能自强于政治。”此语可谓深中理解。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桧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近邻强大的郑国正对它虎视眈眈。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个小国的国君“不能自强于政治”,这个国家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桧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第三章上二句写他在太阳坝里炫耀身穿的熠熠闪光的朝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朱熹解释这两句却别有会心,他说: “赋也。膏,脂所渍也; 日出有曜,日照之则有光也。” 即是说“羔裘如膏”不是采用的比喻手法,而是直陈其事,那太阳底下闪闪亮的羔裘上,渍满了桧君参加宴会滴下的油腻。这样解释,未免对“志好鲜洁”的桧君太不尊敬; 然而惟其如此,才更加具有讽刺的意味。 大夫眼看君主日益荒淫,国势随之渐次衰颓,心中的忧愁也一步比一步加深,各章的末句便抒写了他心灵的历程。首章末句 “劳心忉忉”,尚可作 “烦恼、忧愁”理解;二章的 “我心忧伤”,“忧”的程度已比上章加进一层;三章末句 “中心是悼”,《毛传》释 “悼”为 “动”,《郑笺》解作 “哀伤”,《孔疏》作 “心神震动,故为 ‘动’ 也,与 《笺》‘哀伤’ 同”。可见,这几个词的选用在感情色彩上是相当考究的,它们一个比一个程度加深,力度加强,贴切地反映了大夫对桧君由失望到绝望的情感发展脉络。 据郑玄说,大夫谏君,三谏不从,将离君而去。大夫是否已离君而去,另择明主?诗篇各章第三句 “岂不尔思”有所暗示,说并非无所眷念,意昧着不得不忍痛离开。我们还知道,大夫对桧国命运悲观的预感,不幸竟成为事实。公元前769年,郑国灭亡了桧国。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 诗经·羔裘羔裘豹祛,① 羔袍袖口镶豹毛, 自我人居居。② 对我傲慢气焰高。 岂无他人? 难道没有别的人? 维子之故!③ 非要同你才相好! 羔裘豹褎, ④ 羔袍豹袖显贵人, 自我人究究。⑤ 态度恶劣气焰盛。 岂无他人? 难道没有别人爱? 维子之好! 非同你好就不成! (程俊英译) 【注】 这是一个奴仆反抗贵族主人的诗。这个贵族主人是卿大夫,他穿着羔裘皮袍,袖口镶着豹皮,雍容华贵。他态度恶劣,对人倨傲高慢,发起火来气焰嚣张,让人无法忍受。一个敢于反抗的奴仆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发出诘问: 难道就没有别人可以归依,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安身,只有你值得珍爱,非同你在一起不成?周成王封他的季弟姬叔虞于唐,后改称为晋。唐地在今山西太原一带。朱熹说: “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 (《诗集传》) 晋国由于晋侯与其叔父之间的内乱,足足争斗了六七十年。人民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羔裘》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读《羔裘》诗,不免会使人想起《邶风·北风》和《魏风·硕鼠》。这两首诗的主人公无法忍受暴虐的政治和残酷的剥削,奋起反抗。他们愤怒地斥责统治者是狡狯的狐狸和黑心肝的乌鸦(“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公开号召人们共同逃亡: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去寻找一个理想的王国: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 《羔裘》与这两首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们看到,在反抗的程度上《羔裘》显然没有《北风》和《硕鼠》激烈,其感情和措词似也较后者显得平缓。另外,《羔裘》谴责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贵族卿大夫,而不象《北风》 《硕鼠》那样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统治阶层。所以,同是反抗压迫的诗,《羔裘》就不如这二首影响深远。 《羔裘》只有二章。全诗以重章构成,仅改动了个别词句。这正是民间歌谣反复吟咏的特点。我们说《羔裘》诗出自民歌,大概不会有问题。这种重章复句反复吟咏,可以加深诗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我们看《羔裘》,诗人反反复复地强调主人高贵的打扮和恶劣的态度,又再三表示一种决绝的意念,其愤慨不平之气不是不言自明了吗?这种章法还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利于吟诵和歌唱。可惜我们现在已无从了解它的曲调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