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破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破斧》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诗经·破斧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斨。① 又砍缺了我的大斨。 周公东征, 周公发兵东征, 四国是皇。② 军威镇服四方。 哀我人斯, 可怜我们士兵呀, 亦孔之将。③ 也还算是坚强。 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錡。④ 又砍缺了我的錡凿。 周公东征, 周公发兵东征, 四国是吪。⑤ 军威镇服四国。 哀我人斯, 可怜我们士兵呀, 亦孔之嘉。 不死就是快乐。 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銶。⑥ 又砍缺了我的銶矛。 周公东征, 周公发兵东征, 四国是遒。⑦ 四国望风倾倒。 哀我人斯, 可怜我们士兵呀, 亦孔之休。 运气还算美好。 (据袁梅译文有改动) 【注】 周成王初即位,派驻东方的管叔、蔡叔勾结殷、徐、奄、淮夷等属国,发动叛乱。周公帅军征讨,三年而乱平。这首诗就是从征战士在归途中歌唱的。 全诗三章,每章三层,意思相同。头两句写战争的艰苦、长久。斧、斨等代表各种武器,“既破”、“又缺”,见出武器破损、废替的多,使人不难想象战斗如何频仍、激烈,战斗者如何出生入死,这正类乎唐人边塞诗所描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的情形。中间两句是对周公东征的颂扬。这两句典重、有力。按《诗经》中可信的称颂周公的作品不过数首,明确歌颂“周公东征”仅此一首。“四国是皇”的语序颠倒,比平叙有力,显示了周公拨乱反正的威力。后二句是感叹,写到战争中自我的处境,可谓生命意识的警醒。人在生命的角逐中能出生入死,但事后回想,往往会产生“后怕”,何况这群 “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 的大军呢。这两句感叹,表现了战士们对生还的庆幸。 关于本诗的主旨,甚多歧见。陈子展《诗经直解》谓: “东征兵卒既美戡乱,又庆生还。三章只此一意”。又引孙矿云: “破斧缺斨,盖亦于美中微寓伤叹意。”看法甚是中肯。这首诗确是表露了东征战士这些心情。周公东征本是正义战争,其平乱求治的行动是代表了华夏各族首先是周民族利益的,诗作者称颂周公,显扬武功,自是当然。诗中又对战争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厌烦、畏惧,这也是自然的,这是战争的本质使然,恋生恶死也是人之常情。这样的表现是真实而深刻的,《诗经》中不乏这样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大都出自身经战争磨难的战士之口。 这首诗在《国风》中是有年代可考的早期作品,是一首为时为事之作,显现了诗人的现实主义态度。这首诗纯为赋体,文字朴实。由于它是以第一人称述说、嗟叹,“我”字频频使用,加上章句的重沓,感情的表达颇有力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