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皇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皇矣

 


 皇矣上帝,① 上帝光焰万丈长,
 临下有赫。② 俯视人间真明亮。
 监观四方,③ 洞察全国四方事,
 求民之莫。④ 瞭解民间疾苦状。
 维此二国,⑤ 想起夏商两朝末,
 其政不获。⑥ 不得民心国危亡。
 维彼四国,⑦ 思量四方诸侯国,
 爰究爰度。⑧ 天下重任谁能当。
 上帝耆之,⑨ 上帝意在岐周国,
 憎其式廓。⑩ 有心扩大它封疆。
 乃眷西顾,(11) 于是回头望西方,
 此维与宅。(12) 同住岐山佑周王。
 
 作之屏之,(13) 砍掉杂树辟农场,
 其菑其翳。 枯枝朽木全扫光。
 脩之平之, 精心修剪枝和叶,
 其灌其栵。(14) 灌木丛丛新枝长。
 启之辟之, 开出道路辟土地,
 其柽其椐。(15) 除尽柽椐路通畅。
 攘之剔之,(16) 剔去坏树留好树,
 其其柘。(17) 留下山桑和黄桑。
 帝迁明德,(18) 上帝卫护明德主,
 串夷载路。(19) 犬戎败逃走仓皇。
 天立厥配,(20) 上天立他当天子,
 受命既固。(21) 政权巩固国兴旺。
 
 帝省其山,(22) 上帝视察岐山阳,
 柞棫斯拔,(23) 柞棫小树都拔光,
 松柏斯兑。(24) 松柏直立郁苍苍。
 帝作邦作对,(25) 上帝建立周王国,
 自大伯王季。(26) 太伯王季始开创。
 维此王季, 这位王季好品德,
 因心则友。(27) 对兄友爱热心肠。
 则友其兄, 王季热心爱兄长,
 则笃其庆,(28) 他使周邦福无疆,
 载锡之光。(29) 天赐王位显荣光。
 受禄无丧, 永享福禄保安康,
 奄有四方。(30) 统一天下疆域广。
 
 维此王季, 这位王季真善良,
 帝度其心, 天生思想合政纲,
 貊其德音。(31) 他的美名播四方。
 其德克明, 他能明辨是和非,
 克明克类,(32) 区别坏人和善良,
 克长克君。 堪称师范好君王。
 王此大邦, 在此大国当君王,
 克顺克比。(33) 上下和顺人心向。
 比于文王,(34) 到了文王接王位,
 其德靡悔。(35) 人民爱戴德高尚。
 既受帝祉,(36) 既受上帝赐福禄,
 施于孙子。(37) 子孙万代绵绵长。
 
 帝谓文王, 上帝启示周文王,
 无然畔援,(38) 不要暴虐休狂妄,
 无然歆羡,(39) 莫羡他人当自强,
 诞先登于岸。(40) 先据高位路康庄。
 密人不恭,(41) 密人态度不恭顺,
 敢距大邦,(42) 竟敢抗拒周大邦,
 侵阮徂共。(43) 侵阮袭共太猖狂,
 王赫斯怒,(44) 文王勃然大震怒,
 爰整其旅, 整顿军队去抵抗,
 以按徂旅。(45) 阻止敌人向莒闯。
 以笃于周祜,(46) 周族福气才巩固,
 以对于天下。(47) 民心安稳定四方。
 
 依其在京,(48) 周京军队真强壮,
 侵自阮疆。 从阮班师凯歌扬。
 陟我高冈,(49) 登上岐山远瞭望,
 无矢我陵,(50) 没人敢占我山冈,
 我陵我啊; 高山大陵莽苍苍;
 无饮我泉, 没人敢饮我泉水,
 我泉我池。 清泉绿池水汪汪。
 度其鲜明,(51) 规划山头和平原,
 居岐之阳,(52) 定居岐山面向阳,
 在渭之将。(53) 紧靠渭水河边旁。
 万邦之方,(54) 你为万国作榜样,
 下民之王。 天下人民心向往。
 
 帝谓文王, 上帝告诉周文王,
 予怀明德,(55) 美好品德我赞赏,
 不大声以色,(56) 从不疾言和厉色,
 不长夏以革;(57) 遵从祖训依旧章;
 不识不知,(58) 好象不知又不觉,
 顺帝之则。 顺乎天意把国享。
 帝谓文王, 上帝又对文王说,
 询尔仇方,(59) 团结邻国多商量,
 同尔兄弟; 联合同姓众国王;
 以尔钩援,(60) 用你大钩和戈刀,
 与尔临冲,(61) 临车冲车赴战场,
 以伐崇墉。(62) 讨伐崇国削殷商。
 
 临冲闲闲,(63) 临车冲车声势壮,
 崇墉言言。(64) 崇国城墙高又长。
 执讯连连,(65) 捉来俘虏连成串,
 攸馘安安。(66) 割下敌耳装满筐。
 是类是祃,(67) 祭祀天神祈胜利,
 是致是附,(68) 安抚残敌招他降,
 四方以无侮。 各国不敢侮周邦。
 临冲茀茀,(69) 临车冲车威力强,
 崇墉仡仡。(70) 崇国城墙高又长。
 是伐是肆,(71) 冲锋陷阵士气旺,
 是绝是忽,(72) 消灭崇军有威望,
 四方以无拂。(73) 各国不敢再违抗。


 

(程俊英译)


 
 【注】 ①皇: 光明伟大。②赫: 明亮的样子。③监: 视,视察。④莫: 通瘼,疾苦。⑤二国: 指夏、商二朝。一说:二为上之误,上国指商朝。⑥获: 得 ⑦四国: 四方各国。⑧究: 寻究。度: 谋度。⑨: 耆: 通惜、指,意向。⑩式廓: 规模。一说,式: 用。廓: 大。式廓即因而加大。(11)眷: 眷念。西顾: 注意西方,指注意歧周。(12)宅: 居住。句意为上帝与周王居住在一起。意即上帝保佑周王。(13)作: 通 斫,砍伐。屏: 屏除。(14)栵(li) : 斩而复生之树、(15)柽(cheng) : 木名,又名西河柳、观音柳。据(ju): 木名,又名灵寿木。(16)攘: 攘除。剔: 挑选。(17) (yan): 木名、 即山桑。 柘 (zhe) : 木名, 即黄桑。 (18)明德: 有明德之人,此指太王。(19)串夷: 即昆夷、又称犬戎。载:则。路: 通露,失败。(20)配: 辅佐。句意为天立君王以辅佐上帝。(21)固: 坚固、巩固。(22)省: 视察。(23)柞 (zuo) : 木名,即柞栎。棫 (yu):木名,即柞。(24)兑: 直。(25)作: 建立。对: 配: 指辅佐上帝的君主。(26)大伯: 太王的长子,即太伯。王季: 太王的少子,即季历。此外,太王还有次子仲雍。太伯、仲雍为使季历继承王位,逃往吴地。太王死后,季历继位。(27)因: 借为姻。姻心: 亲热之心。(28)笃: 厚、多。庆: 福。(29)载: 乃、就。锡: 赐。光: 光荣。(30)奄: 包括。(31) 貊 (mo) : 通莫,传布,传播。(32)类: 指善恶的种类。(33)比:通俾,服从。(34)比: 及,到。(35)悔: 恨。(36)祉: 福。(37)施 (yi) : 延续。(38)畔援: 通盘桓,徘徊不前。(39)歆羡: 羡慕。(40)诞: 发语词。岸: 高岸,比喻有利地位。(41)密: 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县西。(42)距: 通拒,抗拒。大邦: 指周。(43)阮: 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徂: 到。共: 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北。(44)赫: 大怒的样子。(45)按:抑制,阻止。旅: 通莒,古国名。(46)笃: 巩固。祜(hu): 福。(47)对: 通遂,安。(48)依: 凭借。京: 高丘。(49)陟 (zhi): 登。(50)矢:陈,陈兵。(51)度: 计算,计划。鲜原: 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县东。(52)歧: 歧山。阳: 山的南面。(53)将: 旁边。(54)方: 法则,典范。(55)怀: 归向、趋向。明德:指文王之美德。(56)以: 与。色: 严厉的脸色。(57)不长: 不尊尚。夏: 夏楚,体罚学生的工具。革: 鞭革,体罚犯人的刑具。句意为不崇尚棍棒、皮鞭,即不靠暴力建立自 己的威信。(58)不识不知: 不知不觉。(59)询: 谋划,商议。仇方: 邻国。(60)钩: 兵器、似剑而曲。援: 戈上的横刃。(61)临: 从上面攻城之战车。冲: 从旁边攻城之战车。(62)崇: 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沣水县西。墉: 城墙。(63)闲闲:强盛的样子。(64)言言: 高大的样子。(65)讯: 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样子。(66)攸: 所。馘 (guo):被割下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安安: 从容不迫。(67)类: 祭天。禡(ma): 祭马神。(68)致: 招致。附: 通拊,安抚。(69)茀茀:强盛的样子。(70)仡仡: 同屹屹,高耸的样子。(71)肆: 通袭。(72)忽: 消灭。(73)拂: 抗拒。
 
 本诗是周人五篇开国史诗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有两条明显的线索贯串全篇: 一是事件发展顺序的历史线索,一是宗教观念渗透于诗中所形成的思想线索。两条线索密切交织,使篇幅虽长而不散,头绪虽多而不乱。
 就历史线索看,本诗主要写了以下史实: 古公亶父迁岐营建,打败犬戒; 王季修德进业,广有四方,国势迅速壮大; 文王讨伐不恭的密、崇,周终于成为天下无敌的万邦之首。可以看出,本诗与《大明》一样,也是以周民族自太王至文王这段历史史实为反映对象,不过在取材上各有侧重而已。如果说《大明》重在写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那么本篇则是重在反映亶父至文王征服敌国,“王此大邦”的政绩。
 就思想线索看,皇天无亲,唯德是铺的思想如同一条纽带内在地将全诗紧紧地联系起来。周人认为自己注意德行修养,敬事上帝,一定会得到上帝的嘉惠而代天行治。作为全诗思想总纲的第一章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观念: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他们认为代商而有天下是上帝的意志,人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一现实。这种思想观念在以下各章中时有流露:叙公刘事则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叙王季事则是“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叙文王事则更进一步,先后三次出现“帝谓文王”,似乎文王具有无限的神灵,可以直接与上帝通话,代表上帝的意志。这种对于圣王的神化从主观上壮大了周人的力量,使他们对于自己的事业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历史的叙述反映了作为人类童年艺术的史诗的重要特征,而神学说教则体现着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志。人类童年艺术的传统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给这首史诗打上了特定的时代烙印。
 本诗在叙述史实方面富于变化,它不是一般地叙述太王、王季、文王的历史经历,而是选择他们每一个人最突出的史实加以表现。如太王则写其开辟周原,王季则写其与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文王则写其征伐敌国。这样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符合历史的真实; 从诗歌角度看,又各有面貌,一章一个天地,整个诗歌呈现出规模宏阔,绰约多姿,变化中而有统一。
 由于在内容上各章之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章与章之间过渡上的跳跃之感。虽然如此,但并不显得突然,而是气脉贯通,衔接自然。如前四章写亶父、王季事,而后四章写文王事,因而形成第四、五章之间的大间隔。为了克服这一点,第四章在叙述王季事后写道: “此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很自然地引出文王。下章之意于此章出之,如同探马、斥候,给人带来千军万马将到的消息。
 此诗语言富于表现力,不但能够准确地传达其意,而且能够巧妙地传达其神。第六章写文王警告敌人不得侵扰,特色十分鲜明: 不但在 “高冈”、“陵”、“阿”、“泉”、“池”等字之前统统加上物主代词“我”而且特别将“我陵”、“我泉”加以重复,使人感到义正词严,寸土不让,活现出一个严正坚毅,凛然难犯的诗歌形象。末章写伐崇之战,形容战车、城墙,连用重言,有声有色,形象鲜明。写亶父开发岐下更为别致: 它不去具体描绘劳动的过程和场面,而只是将有关的八个动词如“作” 、“屏”、“修” 、“平” 、“启” 、“辟” 、“攘”、“剔”并列排出,并在中间嵌入不同的树木之名,便使周人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精神跃然纸上。这样写既省去很多繁细的描述,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因而更加耐心寻味。另外,写同一个劳动过程竟连用了八个表示不同动作的动词,充分展示出二千多年前语言的丰富性。

《诗经》·《皇矣》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皇矣》

皇矣上帝,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

临下有赫。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观四方,监察观照天地四方,

求民之莫。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维此二国,就是殷商这个国家,

其政不获。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维彼四国,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爰究爰度。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耆之,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其式廓。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乃眷西顾,怀着宠爱向西张望,

此维与宅。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作之屏之,砍伐山林清理杂树,

其菑其翳。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修之平之,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其灌其栵。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启之辟之,将它挖去将它芟去,

其柽其椐。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攘之剔之,将它排除将它剔除,

其其柘。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帝迁明德,上帝迁来明德君主,

串夷载路。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天立厥配,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既固。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帝省其山,上帝省视周地岐山,

柞棫斯拔,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松柏斯兑。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帝作邦作对,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自大伯王季。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维此王季,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因心则友。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则友其兄,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则笃其庆。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载锡之光,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受禄无丧,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奄有四方。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维此王季,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帝度其心,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貊其德音。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其德克明,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克明克类,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克长克君。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王此大邦,统领如此泱泱大国,

克顺克比。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比于文王,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其德靡悔。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既受帝祉,已经接受上帝赐福,

施于孙子。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帝谓文王: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无然畔援,“不要徘徊不要动摇,

无然歆羡,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诞先登于岸。”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人不恭,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敢距大邦,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阻共。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王赫斯怒,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爰整其旅,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以按徂旅。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以笃于周祜,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以对于天下。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依其在京,密人凭着地势高险,

侵自阮疆,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陟我高冈。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无矢我陵,“不要陈兵在那丘陵,

我陵我阿;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无饮我泉,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我泉我池。”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度其鲜原,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居岐之阳,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在渭之将。就在那儿渭水之旁。

万邦之方,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下民之王。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帝谓文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予怀明德,“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大声以色,不要看重疾言厉色,

不长夏以革。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不识不知,你要做到不声不响,

顺帝之则。”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帝谓文王: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询尔仇方,“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同尔兄弟。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以尔钩援,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与尔临冲,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以伐崇墉。”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冲闲闲,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墉言言。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执讯连连,抓来俘虏成群结队,

攸馘安安。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是类是祃,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是致是附,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以无侮。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冲茀茀,临车冲车多么强盛,

崇墉仡仡。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是伐是肆,坚决打击坚决进攻,

是绝是忽,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以无拂。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这也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毛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当然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但谓诗意乃“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还是值得推究的。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比较客观和全面,比较准确地掌握住了本篇诗歌的主题。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本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 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 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本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读者读起来,却又感觉是那么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本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孙鑛说,这样的诗篇“有精语为之骨,有浓语为之色,可谓兼终始条理,此便是后世歌行所祖。以二体论之,此尤近行”(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是有一定道理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