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烈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烈文》烈文辟公,文德武功兼备的诸侯, 锡兹祉福。以赐福享受助祭殊荣。 惠我无疆,我蒙受你们无边恩惠, 子孙保之。子孙万代将受用无穷。 无封靡于尔邦,你们治国不要造罪孽, 维王其崇之。便会受到我王的尊崇。 念兹戎功,思念先辈创建的功业, 继序其皇之。继承发扬无愧列祖列宗。 无竞维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四方其训之。四方悦服竞相遵从。 不显维德,先王之德光耀天下, 百辟其刑之。诸侯效法蔚然成风。 於乎前王不忘。牢记先王楷模万世传颂。 周武王革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武王在《尚书·牧誓》中罗列所率讨伐纣王大军的各部为“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其中除了自己的部下之外,便是赶来助战的八百诸侯。 灭纣之后,周室所采取的一个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便是分封诸侯:“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尚书·洪范》后附亡书序)孔颖达《尚书正义》对此的解释是:“武王既已胜殷,制邦国以封有功者为诸侯;既封为国君,乃班赋宗庙彝器以赐之。” 在武王革命中助战的诸侯受到分封,同时也享有周王室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烈文》便是这种情况的一个记录。《毛诗序》说:“《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即政,当是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正式掌权之时。武王灭商后二年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此时成王虽年齿渐长,但毕竟缺少政治经验,对于他驾驭诸侯的能力,周公不免怀有隐忧,有人之所以认为《烈文》是周公所作,也许就因为此诗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双重作用。 《烈文》一章十三句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 一、 前四句;二、 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致: 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其功绩,感谢其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但是,周王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敬畏之心。后九句以“无”领起,这个“无”通“毋”,释“不要”,为具强烈感情色彩的祈使词,使文气从赞扬急转为指令,文意则由安抚转为约束。九句中用了两个这样的“无”,以断然的语气,训诫诸侯必须遵从;“百辟其刑之”,更是必须效法先王的明确训令;而“前王不忘”,似乎只是训诫诸侯不要忘记先王之德,却又隐含不要忘记先王曾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即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 后九句的指令、训诫,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正名。《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所正的君臣名分,与《烈文》所表达的完全一致。后者虽然没有点出“君臣”二字,含意却更加深刻: 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么做下去;周王的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绵延至子孙万代。 《烈文》的巧妙构思可说是天衣无缝: 前四句的赞扬,使后九句的训诫变得乐于接受;后九句的正君臣名分,表明诸侯已建的功业只不过是效忠周王室的一个开端。如果要寻找行文简洁、构思巧妙、含义深刻的作品,阅读《周颂》中《烈文》这样的短篇,我们大致不会失望。 诗经·烈文烈文辟公,① 有武功文德的诸侯公, 锡兹祉福。② 先王赐给你们幸福和光荣。 惠我无疆,③ 恩赐于我们的没有止境, 子孙保之。 你们子孙将保有这福禄无穷。 无封靡于尔邦④, 不要有罪于你们的邦国, 维王其崇之。⑤ 先王对你们才尊重。 念兹戎功,⑥ 时常念及先王的大功, 继序其皇之。⑦ 继承先人之业使之更恢宏。 无竞维人,⑧ 最强莫过于得贤人, 四方其训之。⑨ 四方诸国尽顺从。 不显维德,⑩ 大大显扬自己的美德, 百辟其刑之。(11) 诸侯以此为典范加以崇奉。 於乎,前王不忘!(12) 啊啊,先王遗德永记心中! 【注】 《诗序》 曰: “《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也就是说,此诗系周成王亲政告祖,以朝享之礼祭于祖考之时,戒勉助祭诸侯的乐歌。武王灭商后,两年就病死了。按照周制,父死嫡长子继之。可是武王长子成王姬诵年幼,只好由叔父周公旦摄政。然而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挟殷的后代武庚和东方夷族作乱。周公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封诸侯; 七年,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 作为东都,然后归政成王。故此诗似作于成王七年 (前1109) 。一说谓成王或可,但不必即政,可视为成王祭于宗庙时与助祭诸侯相戒勉之辞。一说为周天子封建诸侯(即周初大封建) 时所奏之乐歌。今从《序》说,后二说可供参考。 全诗一章十三句。前八句写成王敕戒诸侯,后五句既写敕戒诸侯,又含有成王自戒之意。成王为继承并维护其统治思想,使周室大业长治久安,于是对来助祭的诸侯加以敕戒,应是常有而自然的事,何况是在亲政告祖的重大礼祭之时。故诗一开头就从“尊祖”写起,既然先王“惠我无疆”而又“锡兹祉福”于诸侯,“烈文辟公”就应该使此大福“子孙保之”。这是成王凭先王之灵以 “登车就道”的最好的 “施政开场白”。这就既颂扬了先王的功德,又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如果说武王能继文王之业,那么我成王也将象武王继文王那样来继武王,决不能半途而废。故告诫诸侯为此决不能 “封靡于尔邦”以失去先王对 “你们”的尊重。这是从“不应该怎样”一面说的。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也即是说不能坐享现成,更不能干坏事,而应发扬光大之。须知,“创业难,守成更难”。如果说先王在创业时,各诸侯也立过汗马功劳,那么这里还含有肯定诸侯原有的功劳,而又鼓励他们“再立新功”的意思。这就从“凭先王之灵”而施政写到“继先王之业”的具体问题上来。第二部分承上,怎样“继序其皇之”呢?下面从两方面加以劝勉: 前二句写“用贤”,后二句写“明德”。只有用贤,才能“四方训之”; 只有明德,才能“百辟刑之”。这也就是先王的榜样,先王的遗德。这不仅是诸侯要做到的,也是成王自身要带头做到的。故歌词的口气有变化,既戒人,又自励。大家都应该做到“前王不忘”。末句的感叹,与开头的先王“锡福”相呼应,于颂祷中寓劝勉之意,警人励己,含蓄而真挚,使全诗一气呵成。 武王伐纣,灭殷建周,在历史上结束了殷末的残暴统治,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有利,故毛泽东说武王灭殷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成王继武王之位,号召各诸侯向一代创业明君文王、武王学习,虽是为了自身的统治,称功颂德,但“颂得其人”,“歌得其事”。又,相传周公在辅佐长兄武王 (与太公望姜尚同为武王的左膀右臂) 时,以及后来代成王摄政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见于《尚书》 中的《大诰》、《立政》等篇) 。而今成王亲政,在天下初定而秩序尚不稳定的形势下,借祭祖以告嗣位之时,对诸侯进行劝勉警诫,使其继先王之业,法先王之德,循先王之章,也是明智而适时的。后来成王死了,其子康王继位,周朝政治比较清明,统治比较巩固,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因此,此诗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意义,不一定全是糟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