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渭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渭阳
(程俊英译) 【注】 这是一首外甥送舅父的送别诗。诗中交待外甥送给舅父的礼物有路车、乘黄,这些都是当时诸侯贵族所用的车马。因而不难推断,外甥的身份显然是诸侯或贵族。正是基于这一点,历代说《诗》的人,大都认为是秦穆公的儿子康公送别舅父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作。康公时为太子 (名䓨) ,其母秦穆夫人是晋文公重耳的姐姐。 晋文公重耳遭骊姬(重耳之父晋献公的宠姬) 之难,在外流亡十几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这首诗, 就是在太子䓨送舅父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作。这段史实比较符合诗意和人物身份,只可惜没有确凿的证据。 路车、乘黄是外甥经常用的华贵车马,玉佩又是他随身佩带的心爱之物。他毫不吝惜地把这些东西送给舅父,充分表达了他对舅父的情义。人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里以贵重、心爱之物送人,岂不显得感情更加真挚、厚重吗?诗中没有写外甥送舅父时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而是通过送路车、乘黄、玉佩这样一些行动表现出来的,可谓 “无声胜有声”,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这种对舅父的真挚感情。 外甥对舅父的感情为什么如此之深呢?从诗的第二章“悠悠我思”一句,可以透露出一些信息。不言而喻,甥舅之间的特殊关系,是由圣洁的母爱沟通起来的。诗中显然是把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移注到舅父身上。反过来,见到了自己的“亲娘舅”,自然也会因此而思念自己的母亲,这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所以有人把“悠悠我思”一句译为 “忧思悠悠想起妈”,虽然尚欠证据,却是合乎情理的推断。在某种意义上讲,“送舅父”与“思其母” 自然可以看作是一回事。 这首诗感情真挚、深沉。由于是外甥送其尊长舅父,不同于恋人相送、夫妇之别。所以语言朴实无华,近似于大白话。用这种语言来描写甥舅之别,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最能表达纯真的感情,这是由诗的内容所决定的。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送别时的心情,作品采用了完全叠咏的章法。两章的第一句“我送舅氏”和第三句“何以赠之”重叠出现,只有第二句和第四句有所变换。而第四句的变换只是所赠之物的不同而已,没有意义上质的变化。这种重叠章法,既起到表达甥舅感情至深的作用,又起到表达甥舅感情绵长,欲别不已的作用,大有一唱三叹之功。 《诗经》·《渭阳》我送舅氏,我送舅舅归国去, 曰至渭阳。转眼来到渭之阳。 何以赠之?有何礼物赠与他? 路车乘黄。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氏,我送舅舅归国去, 悠悠我思。思绪悠悠想娘亲。 何以赠之?用何礼物赠与他? 琼瑰玉佩。宝石玉佩表我心。 这是一首表达甥舅情谊的诗,《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与诗意相吻合,基本上是可信的。《序》末句还有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曰“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指代不明,故多有争讼,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细加辨析,以为此诗当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前630),至迟不过次年。可备一说。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代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 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泪眼凄迷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 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岂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是也。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但章法变换、情绪转移都有可圈点处。在形式上,两章结构相同,用韵有别,诗歌的整体气氛由高昂至抑郁均可找到形式上的依据,是妙手偶得,还是刻意为之,读者当细心品味。此诗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此诗“为后世赠言之始”,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刘玉汝《诗缵绪》指出本篇“送行而止述其送赠怀思之情,而不及其所事者,正得送别之体。《文选》中送别诗多如此,盖古意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