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汝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汝坟》遵彼汝坟,沿着汝河大堤走, 伐其条枚。采伐山楸那枝条。 未见君子,还没见到我夫君, 惄如调饥。忧如忍饥在清早。 遵彼汝坟,沿着汝河大堤走, 伐其条肄。采伐山楸那余枝。 既见君子,终于见到我夫君, 不我遐弃。请莫再将我远弃。 鲂鱼赪尾,鳊鱼尾巴色赤红, 王室如燬。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则如燬,虽然有事急如火, 父母孔迩!父母穷困谁养活!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 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 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往又被用来作男女欢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 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能不令你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岂不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挨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 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你怎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 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又怎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燬,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难道他们的死活你竟也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 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燬”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 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诗经·汝坟遵彼汝坟, 沿着汝水的堤岸, 伐其条枚。① 采取山楸的长枝。 未见君子, 未有见到君子, 惄如调饥。② 忧心如朝饥思食。 遵彼汝坟, 沿着汝水的堤岸, 伐其条肄。③ 采取山楸的新枝。 既见君子, 已经见到君子, 不我遐弃。 别把我再远抛弃。 鲂鱼赪尾,④ “鲂鱼尾巴红红, 王室如燬。⑤ 王室情势如焚。” 虽则如燬, “虽是情势如焚, 父母孔迩。⑥ 眼前就是双亲!” 【注】 这是一篇写妻子挽留为官的丈夫再次远离的诗。首章写未见面的忧思。“汝坟”就是汝水岸边。在上古时代,开春时节,男女青年往往在水边举行盛会,选择配偶,所以《诗经》中写到水边的诗,多与男女爱情有关。男女青年相思或发生矛盾时,也往往会想到这个爱情的策源地,如《江有氾》中的男子被女方抛弃后,想到了 “江氾”,《氓》中的女子离家后,想到了“淇水”。由此推之,“汝坟”大约是与诗中男女的爱情密切相关之地。女子行至“汝坟”,想起了远去的情人,犹如唐诗所云: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所谓“伐其条枚”,犹如《古诗》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是想将带有春意的枝条,送给远去的情人。惄如调饥”,是句隐语,写的是性欲未能满足时的生理状态。“饥”字乃指性爱的饥渴,反映的是一种本能的要求,原始的情感。在上古男女青年的交往中,往往用此向对方暗示自己的性欲,这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 (参见闻一多《诗经通义》说) 。诗篇以“汝坟”起兴,自有许多初恋时的乐事,从脑海、眼前徐徐略过,才翻出如今一段离别的苦痛来。“惄如调饥”一句则思到极点,许多难言之情、难受之状,全隐于此中。 次章写“既见” 的忧虑。千思百想,终于相见,本当欢乐,可是刚一见面,却又想到了离别。“不我遐弃”,是希望,是请求,是担忧,文意恍惚,似喜似悲。这正是动乱时代给人心头投下的阴影。 末章写挽留。此章较前两章为特别,它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双方的心意的。“鲂鱼”即火烧鳊, 古人认为它是鱼中之美者, 故《衡门》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而《诗经》中又常常以其喻美丽的异性,如《齐风·敝笱》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豳风·九罭》云: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古以为“鲂鱼赪尾”,是说“君子仕于乱世其颜色瘦病,如鱼劳则尾赤。”但《说文》说:“鲂,赤尾鱼也。” 既然它本来就是红尾,那就无所谓“劳”不“劳”了。《左传·哀公十七年》: “卫侯贞卜,其繇曰: 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郑众注: “喻卫侯淫纵。”似赤尾有求异性之意。这里当是比喻妻子的迷人,也隐含有妻子的生理欲求。 “王室如”是说周王室情势紧急,如火烧一般。这两句是丈夫的话。妻子烹鲂鱼为丈夫接风,并求其不要再远去。丈夫田鲂鱼的红尾,而联想到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王室,故一语双关地说: “鲂鱼虽然很美,尾巴红得迷人 (喻妻子迷人及其欲火) ,可王室危机,我也不能袖手旁观。”后两句是妻子的挽留,意思是: “虽然公事紧急,可也不能扔下眼前的父母不管呀。” “鲂鱼赪尾”与首章“惄如调饥”相应,许多隐密,统括于此,省却多少口舌。足见出男子已窥破机密。“父母孔迩”,是女子挽留的借口,“鲂鱼”留不住丈夫,只好扯出父母来,文意更迭进一层。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此诗反映了人类初期之 “爱” 的单纯性,它没有复杂的社会内容和过多的道德戒规,而是以快乐为原则的。这与汉乐府中所表现的那种带有理性色彩的爱情是大不相同的,第二,反映了民族温柔含蓄的性格。诗中的女性,对于男子是 “未见”而思,而且她象 “朝饥”一样,极需要得到性的满足,然而她没有疯狂,没有使感情冲破理智的防线而寻求无条件的满足。“既见”而忧,而且忧冲淡了眼前相见的欢乐,然而她没有因男子的执意要离去而颓丧,而是委婉地劝说。她的感情始终笼罩在柔情脉脉的氛雾中,表现得那样含蓄,那样温柔,犹如轻风细雨,沁人心脾。这与西方文学中所表现的那种狂飚突起式的感情,是有天壤之别的。第三,反映了民族重血缘纽带的伦理观念。诗中的女子挽留丈夫,不是强以自己的需求而劝留,而是托出父母来,使男子缄口咋舌,无言以答。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的民族伦理观念中,最重视的就已是血缘关系、父子关系了,这与西方重夫妻关系、配偶关系的伦理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此诗的时代,前人有商周之际、周初、东周等说。当以东周说为确。此诗的主旨,前人或以为妻子劝勉丈夫,或以为丈夫辞家,或以为丈夫避乱归其邑,邑人庆幸之作,或以为爱情诗。俱可参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