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株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株林
【注】 这是陈国人民讽刺灵公与夏姬淫乱的诗。据 《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 夏姬是郑穆公女,嫁陈国大夫夏御叔,生子征舒,字南。夏姬貌美(史称她 “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 ,陈灵公与他的大夫孔宁、仪行父都和她私通。泄冶好心规劝: “君臣都淫乱,百姓向谁学习去? ”反被杀。宣公十年 (前599) ,灵公与孔、仪二人在夏家饮酒。灵公开玩笑说: “征舒象你们。”二人答: “也象公。”酒罢,灵公被征舒射杀,孔、仪奔楚,陈亦被楚灭。此即陈灵公事本末,亦《株林》一诗的本事。 通篇语言朴素,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情,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为什么以“株林”为题?株,是陈国大夫夏征舒承袭的封邑 (陈国公子夏即征舒祖父,亦灵公之从祖父,为舜的后裔,姓妫) ,即灵公往来与其母私通处。林,“平土有丛木曰林”、“野外谓之林,引申义也。”(《说文解字注》) 联系民间称男女苟合为“露水夫妻”、“野夫妻”,则诗以“株林”标题,深寓主旨和嘲讽于其中,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一句假设为国人问,余皆灵公答。灵公与夏姬私通,国人早有所闻。诗用怀疑语气明知故问: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语言平淡,看似掀不起感情波澜。然国人明知是找夏姬而不敢明问,只好曲言“从夏南”么?话到口边隐半句,这吞吞吐吐的语言包孕着几多讽刺与愤懑? 写国人问,只是诗的引线,逗出灵公答,才是全诗的重点。诗中设想身居国君高位的灵公冷不防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不及深思便故作正经、慌忙回答: “匪适株林、从夏南!”接着又连连补充,“说于株野”,“朝食于株”。愈显灵公心虚技拙。明是去株林,却说“匪适株林”;明是找夏姬,却说“从夏南”; 明是淫于夏姬,却托辞去“株野休息”、“株邑早餐”。句句撒谎、掩盖,实则欲盖弥彰。诗人淡淡着笔,活画出灵公的丑恶像,是诗是画、亦庄亦谐的传神之笔,淡雅隽永,耐人玩味。诗用问答结构,既增强诗的真实感和讽刺味,于简朴对话中的一逗一演,也自有天然的风韵。 诗的艺术特色尤在含蓄。两“株林”,两“夏南”,细嚼其味,如见车马簇拥,乡民聚观,嗫嚅附耳,道旁指责及灵公尴尬相。联系周定王于灵公被杀前两年使单襄公假道于陈所经见: “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己如夏,留宾不见。” (《国语·周语》) 则诗所言虽仅淫乱一个方面,但统治者凡生活淫乱必然会导致政治腐败。使人读后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文心雕龙·隐秀》) 。 国风中揭露统治者丑行的讽刺诗不少。卫有讽刺国君劫夺儿媳为妻的《新台》,有讽刺国后与庶长子私通的《墙有茨》和《君子偕老》,齐有讽刺国君淫于胞妹的《南山》。《株林》作于前599年以前,是陈风最晚的一首,也是这类讽刺诗最晚的一首。有关诗的本事,《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陈世事家》等均有记载。综观史实之详,史与诗关系之密,不独这类讽刺诗未有,亦诗三百所罕见。可见陈灵公事不仅昭彰于春秋之世,触发诗人咏叹,也引起历代史家注目。 《诗经》·《株林》胡为乎株林?为何去株邑之郊? 从夏南。只为把夏南寻找。 匪适株林?不是到株邑之郊? 从夏南。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我乘马,驾大车赶起四马, 说于株野。停车在株邑之野。 乘我乘驹,驾轻车赶起四驹, 朝食于株。抵株邑早餐息歇。 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往往又是与生活上的荒淫相伴而行的。这后一方面,当然也逃不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国风民歌中对这类秽行的揭露屡见不鲜,即是有力的证明。 《株林》堪称这类诗作中的杰作。由于它对陈灵公君臣狗彘之行的揭露,用了冷峻幽默的独特方式,给人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他的母亲夏姬则是名闻遐迩的美妇,由此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陈灵公、孔、仪三人均与夏姬私通,甚至穿着她的“衵服”(妇人内衣),在朝廷上互相戏谑。第二年又去株邑饮酒作乐,陈灵公还当着夏姬之子嘲弄仪行父:“他长得真像你!”仪行父即也反唇相讥:“还是更像君王您呵!”惹得夏徵舒羞怒难忍,终于设伏于厩,将陈灵公射杀,酿成了一场臭名远扬的内乱。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这班衣冠禽兽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滋滋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显然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模拟着做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模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又何尝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罢。“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眯眯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简直还能让读者窥见在车马抵达株邑之野时,君臣脸上所浮动的忘形淫笑…… 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是犀利的。所以连《毛序》在论及此诗时,也不免一改庄肃之态,而语带讥刺地书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这最后一句,真可作“说于株野”、“朝食于株”的绝妙注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