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无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无衣
【注】 诗之为诗,还在于它具有字面以外的意义,即诗义。如果只是说“我虽有许多衣裳,然而不及你的舒适、美观与暖和”,那又何必写这首《无衣》。本诗第一句“岂曰无衣?”语气多么飘逸、急促,饱含感情。无怪前人屡次指出它的“起势飘忽” (方玉润《诗经原始》)、“起笔超”(吴闿生《诗义会通》)。机警的读者马上会觉察,这里面肯定有与“衣”相关的、由“衣”引发的许多内容。为补足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再重重地写上一笔: “七兮”、“六兮”,衣裳多得摆成串,还不满足吗?是的!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 “安且燠兮! ”安 吉、燠,从触觉、视觉的感受写来,实际是写它们激发起来的诗人内心的情感。那么,是什么使作者觉得唯“子之衣”安适、美观、暖和,以致别的衣裳都比不上呢?一个“子”字,可是大有文章了。字面上 “子之衣”只写出一层领属关系,可直译为 “你的衣”,但实际指的是你所缝制的、你所赠予的或你为我披上的 (就象《郑风·缁衣》所写那样)……总之是使你与“我”联系在一起的衣裳。这层由衣——衣,到衣——人,再到人——人关系的推移,正是此诗韵味之所在。 我国诗歌往往以衣物、织物一类的东西指示夫妻关系或情亲关系。《秦风·无衣》首句与此诗全同,是以同袍喻生死与共的战友,《郑风·缁衣》则借制衣以示爱情,《古诗源》里有相传为窦玄妻所作的《古怨歌》:“煢煢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指责丈夫喜新厌旧,和民谚所谓“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意思一样。《上山采蘼芜》里说“新人工织缣(带黄色的绢),故人工织素(洁白的绢)。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同样是表示依恋故人。同样,《无衣》也并不是真的在比较衣服,而是在怀人。 本诗作者览衣感旧、睹物思人,无论伤逝或怀远,都不胜依依。而成衣乃妇女之职分。把“子”视为一位女性,视为作者的故妻或情人,大体是不会错的。不知为什么他们分离了。但作者无日不穿衣,也就无日不伤怀,因伤怀而借衣遣怀,故起句陡急,超忽,对“子”的永不复返的暖人情意深为叹惋,流露出不论什么人也代替不了“子”的一片真情。虽然短短两章,三十余字,却也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旧说以为本诗是晋武公为“请命于天子”而作,《诗序》说是武公的大夫写的,朱熹《诗集传》又说是武公自己写的。深品诗意,不可轻信。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子同袍。与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戈矛,修整我那戈与矛, 与子同仇。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子同泽。与你同穿那内衣。 王于兴师,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矛戟,修整我那矛与戟, 与子偕作。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子同裳。与你同穿那战裙。 王于兴师,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甲兵,修整甲胄与刀兵, 与子偕行。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① 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② 国家要出兵打仗, 修我戈矛。③ 赶快修好咱的戈矛。 与子同仇!④ 和你一道把敌人干掉! 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⑤ 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王于兴师, 国家要出兵打仗, 修我矛戟。⑥ 赶快修好咱的矛戟。 与子偕作!⑦ 和你并肩战斗到底! 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裳。⑧ 和你同穿一条战裙。 王于兴师, 国家要出兵打仗, 修我甲兵。⑨ 赶快修好咱的甲兵。 与子偕行! 和你一道相伴同行! 【注】 《无衣》属秦风。《诗序》云: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殊与诗意不符。一说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入郢,秦哀公同意楚臣申包胥的请求,决定派兵救楚时,曾“赋《无衣》”以示意;以为此诗为秦哀公所作。古时作诗叫赋,诵诗亦可叫赋,故“赋《无衣》”当是诵此诗。这段记载只说明此诗在春秋时就有很大影响,秦哀公引用得体,以满足申包胥的愿望,成为历史上的美谈。又据诗意明明是战士口气,更可见非秦哀公所作。又,“王于兴师”之“王”,一说指秦王,疑非是。此处当指周天子。既然秦哀公曾引用过此诗,则此诗写作时间及背景当在哀公以前。一般说来,三代时唯最高统治者称王。虽诸侯在本国内亦自称王,但多在周衰之后。秦哀公以前约当春秋末期以前。其时,西戎经常侵扰边境,华夏族的反侵略斗争,一直伴随着西周王朝以及春秋时代的历史,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卷入到这场几百年的持久战中,而毗邻戎的秦国则更是首当其冲。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与西戎之战事甚多,从 “西戎反王室”,“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起,历经庄公、襄公、文公,直至秦穆公三十七年 “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止。可见秦的这些斗争都与周朝的命运联系着,秦人伐戎必然以 “王命”为旗号,正如 《诗集传》说: “王于兴师,以天子之命而兴师也。”可见此诗是春秋前期秦人助周抵抗外族入侵的一首著名的军中歌谣。 全诗三章章五句,每句四言。每章前二句一层,中二句一层,末句一层。每章首句,从典型化的细节入手,以 “岂曰无衣”提出反问,本是毋庸回答的,因其意正与问句字面相反,即答在问中。但各章却分别以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答之。这就恰恰承认了“无衣”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并以豪迈的口气,自问自答的句式,写出了刚入伍的战士想法克服困难,解衣推食,以及兄弟般的互助友爱、慷慨从军的情景。由此可见,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正处于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七月》) 的境地,然而一旦外族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便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死且不惧,“无衣”又算得什么! 这种维护正义、团结战斗的民族精神,这种熔爱国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为一炉的民族正气,是十分感人的。接下去各章写为此而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些典型化的细节,则正是体现上述精神的具体行动。三个“修我”,见出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积极备战的紧迫感和高昂的参战热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战斗的渴望。而各章的结语则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就从因果关系上将前面所写的内容推进一层。即“与子同袍”是因为“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也是因为“与子同仇” (虽然统治阶级是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 。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整齐步伐 “偕作”、“偕行”。读至此,战士们为了一个共同目的,结伴并肩、高唱战歌、所向无敌的形象历历在目。这种慷慨从军的热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团结必胜的信念,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诗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三章诗的字数、结构都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少数不同的词汇,使用了不同的韵调,借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种思想和愿望,并使之充实集中、逐层递进深化,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看似造语寻常,细味含义深远。其次是章法变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两个偶句作基础,接着紧加一个奇句推向高峰。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惯例,而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