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式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式微式微式微,① 日光渐暗天色灰, 胡不归? 为啥有家去不回? 微君之故,② 不是君主差事苦, 胡为乎中露?③ 哪会夜露湿我腿? 式微式微, 日光渐暗天色灰, 胡不归? 为啥有家去不回? 微君之躬,④ 不是君主养贵体, 胡为乎泥中? 哪会夜间踩泥水? (程俊英译) 【注】 《式微》,是一首十分短小的诗,总共才两章八句。但是,历来对它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理解的分歧又直接影响着对它的赏析。 传统观点主要有二。《诗序》云: “《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中露”和“泥中”则被解释为卫邑之名。《鲁说》则以为黎庄夫人不见答于其夫,又不肯大归于母家,与其傅母倡和联句,以明己志之作。(见《列女传·贞顺篇》)对第一种说法,清学者魏源指出它的谬误甚为有力: “《序》谓黎臣劝其归。则黎地已为赤狄所夺,复于何归?今有可归,则昔不出奔矣,恐谋国之计不若是。且主辱臣死,而至出微君胡为至此之怨词,恐殉国之忠又不若是”! (见《诗古微》) 且诗人一身却同时居于“露中”、 “泥中”两邑,亦自相牴牾。 至于第二种说法,也没有可靠的证据。何况从诗歌内容来分析,通篇是激烈的怨愤之言,与黎庄夫人欲归不忍的矛盾心情不相符合。 因此,认真揣摩诗意,我们同意余冠英、程俊英先生的看法,认为这首诗乃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为官家服役,直到天晚仍不得休息,在露水和泥地中操劳着,因而对奴役他们的君主发出的怨词。 古谚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人们为了图得温饱,只得付出辛勤的劳动。可天黑了,经过了一整天的劳作后,人们必须、也可以得到休息,否则明天的劳动就难以为继。但是,在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到: 日光渐暗,天色灰蒙,而出差当役的劳动人民有家不得归,还得象畜牲一般地让夜露打湿双腿,还得摸着黑在泥浆水中苦挣扎,这是何等的不堪忍受! 作者在精神和肉体双重痛苦的压迫下,不由得在脑海中转几个“为什么”,结论是十分明确的: 那是因为“君主差事苦”! 那是因为“君主养贵体”! 诗篇语浅意深,一语中的,带有对统治阶级愤怒抗议和极端憎恨的色彩,所以,应被认为是 《诗经》中反抗性颇强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设问自答,一气呵成。从艺术角度来考察,它重章叠韵,惟有变字换韵而已。每句字数不一,少只三字,多则五字,自然流畅,极类口语。相信是劳动人民直抒胸臆的即兴之作。质朴无华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式微》流传以来,对后世影响甚大。《世说新语》记载道: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 ‘胡为乎泥中’ ?答曰: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后诗引自《邶风·柏舟》,前诗即引自 《式微》。此外,尽管理解有分歧,但该诗的创作动机乃由思归之情所触发,这也被后人普遍认可。如唐诗人王维 《渭川田家》诗: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即用此意。至于后人所说“家道式微”句,“式微”作“衰微”、“衰落”解,则非本诗原意了。 《诗经》·《式微》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如果不是为君主, 胡为乎中露!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君主, 胡为乎泥中!何以还在泥浆中!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序》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