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墙有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墙有茨》墙有茨,墙上长蒺藜, 不可埽也。不可扫掉呀。 中冓之言,宫中秘密话, 不可道也。不可相告呀。 所可道也,如能相告呀, 言之丑也。说出丑死了呀。 墙有茨,墙上长蒺藜, 不可襄也。不可除光呀。 中冓之言,宫中秘密话, 不可详也。不可张扬呀。 所可详也,如能张扬呀, 言之长也。说来话很长呀。 墙有茨,墙上长蒺藜, 不可束也。不可捆住呀。 中冓之言,宫中秘密话, 不可读也。不可讲述呀。 所可读也,如能讲述呀, 言之辱也。说起真羞辱呀。 这首诗内容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谓“《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是伋之弟。君母,即卫宣公所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是当时惠公之母,故称“君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记载。因为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君位,保持齐、卫之间亲密的婚姻关系,便强迫昭伯与后母乱伦。尽管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确如朱熹所言“其汙甚矣”。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此诗以“疾之”。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杀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呢?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译诗力求保留这一韵味。 诗经·墙有茨墙有茨,① 墙上蒺藜爬, 不可埽也。不可扫掉它。 中冓之言, ② 宫廷秘密话, 不可道也。 不可乱拉呱。 所可道也? 还能说什么? 言之丑也。 丑话污了牙。 墙有茨, 蒺藜爬满墙, 不可襄也。 难以一扫光。 中冓之言, 宫廷秘密话, 不可详也。 不可仔细讲。 所可详也? 还能说什么? 言之长也。 说来话太长。 墙有茨, 墙上蒺藜生, 不可束也。 除也除不净。 中冓之言, 宫廷秘密话, 不可读也。 宣扬可不行。 所可读也? 还能说什么? 言之辱也。 说来难为情。 (程俊英译) 【注】 此诗虽然收在《鄘风》中,内容上却可以看作《新台》一诗的续篇。卫宣公筑新台劫娶了儿子的聘妻齐女宣姜后不久,他就死了。但是卫宣公的庶长子公子顽见宣姜美丽动人,风姿犹存,不禁也动了淫念,也与宣姜私通起来,生下了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纸是包不住火的。不久,这些宫廷秽闻就传到宫外,为国人所知。当时人又有感于宫闱中的荒淫无耻,腐化乱伦,又作此诗加以讽刺。 此诗共三章,基本上也是一首四言诗。用的仍是《诗经》中常见的反复唱叹的排比手法,每章的意思大致相同,只是移换了其中的个别字眼和词汇,如“埽”、“襄”、“束”、“道”、“详”、“读”等,但实际意思都差不多,内容上也没有明显的递进之处。不过,其中有两点写作手法,仍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 一、此诗题为“墙有茨”,且以此起兴,表面上似无意义,实际上是有含意的。墙上种茨,本是为了防闲内外的,明明公子顽和宣姜私通的事已传至宫外,但作诗人偏偏说墙茨不可扫除,宫闱秘事不可乱传,这是反语。这样写,更能逗趣,更增加揶揄的成分,也更具有讽刺的意味。 二、此诗每章中都故意设有一问句,明明宫闱乱伦秘事已传至国人,有许多话可说,但作诗人偏偏说“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嘎然而止,不再说下去,这反倒增加了事情的神秘气氛,似乎比说出来更好。我们常说有些诗言尽而意未尽,而此诗则可以说是言未尽而意亦未尽,既减去许多篇幅,又显得含蓄有趣。 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讽刺诗还是出现得比较早的,而且讽刺的手法和艺术表现也显得比较成熟和多样化。象《新台》、《墙有茨》这样的讽刺诗,虽然不象《硕鼠》那样直露,但似乎更具有嘲讽的意味。而就《新台》和 《墙有茨》二诗而言,前者似乎有如集体的齐声嘲笑和捉弄,后者则似乎有如附人耳边的低诉和秘闻;前者是一种公开的嘲讽,后者则似乎有一种故弄玄虚的味道,二者在平易之中各具特点,都有其耐人寻味的地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