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墓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墓门》

墓门有棘,墓门前长着枣树,

斧以斯之。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

夫也不良,这个人是不良之徒,

国人知之。国中的人无不知晓。

知而不已,知道他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

谁昔然矣。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

墓门有梅,墓门前长着梅树,

有鸮萃止。猫头鹰聚集在树上。

夫也不良,这个人是不良之徒,

歌以讯之。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

讯予不顾,告诫的话充耳不闻,

颠倒思予。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但是,由于《毛诗序》中又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 “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弒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可谓切中要害之论。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诫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从先秦以来此诗就流传甚广,也产生了有关它的一些传说。如《楚辞·天问》云:“何繁鸟萃棘,而负子肆情?”王逸注云:“晋大夫解居甫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鸮,女(汝)独不愧也?”又《列女传·陈辩女传》载:“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汝)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以上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异,但由此也可看出此诗在民间甚为流行,连劳动妇女也知道引用,或许此诗本就出自民间歌手。


诗经·墓门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墓门

 


 墓门有棘,① 墓门有棵酸枣树,
 斧以斯之。② 拿起斧头砍掉它。
 夫也不良,③ 那人不是好东西,
 国人知之。 大家都很知道他。
 知而不已,④ 恶行暴露他不改,
 谁昔然矣。⑤ 向来生个坏脑袋。
 
 墓门有梅,⑥ 墓门有棵酸枣树,
 有鸮萃止。⑦ 猫头鹰啊它安家。
 夫也不良, 那人不是好东西,
 歌以讯之。⑧ 唱个歌儿讥刺他。
 讯予不顾,⑨ 讥刺告诫他不听,
 颠倒思予。⑩ 灾难临头才想咱。


 

(程俊英译)


 
 【注】 ①墓门:陈国城门名。棘: 酸枣树。②斯: 劈。③夫: 彼,那个人。④不已:不止、不改。⑤谁昔: 畴昔、从前。然: 就是这样。⑥梅:古文作槑, 槑、棘形似,棘误作槑。故梅应作棘。⑦鸮(xiao):猫头鹰。萃:集、停息。止: 语助词。⑧讯:借作“谇”,警告、责骂。⑨讯予:即予讯。⑩颠倒: 指国家纷乱。
 
 陈,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陈桓公的时候出了一个叫陈佗的人,他是桓公的庶弟。他们的父亲文公死后,照惯例嫡长子桓公继位。但陈佗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直在觊觎着陈国的最高统治权。后来他乘陈桓公病重,杀死了太子免,使国家陷入了内乱。不久,桓公死,陈佗自立为君。陈佗的倒行逆施给陈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国家大乱,国人离散,人民对陈佗无比仇恨。后来陈国人民借助蔡国的力量杀死陈佗,除了一害。《墓门》这首诗就是刺陈佗的。
 详味诗旨,《墓门》当作于桓公病死之前。这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目睹陈佗的所作所为,断定他要作乱,于是发出警告: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于是,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陈佗却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敛: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他继续作恶,我行我素。这是第一章,诗人以愤怒的笔触揭露了陈佗怙恶不悛,由来已久的恶行,表现出强烈的爱憎。第二章转入警告: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那个居心叵测的家伙,我要唱一只歌儆戒他,如果他“讯予不顾”,不听告诫,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自取灭亡。“颠到思予”——到那时再想到我就来不及了。诗人并不是个预言家——虽然历史的进程证实了他的预言——而是一位严肃的法官。他站在历史的审判席上,揭穿了一个政治扒手的罪行,宣判了他自取灭亡的最后归宿,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中国诗歌有讽刺的传统,溯其源,滥觞于《诗经》。《汉书·礼乐志》曰: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郑玄 《诗谱序》云: “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然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 《诗序》在阐发诗歌的社会功用时也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可见古人很重视诗的讽刺作用。《诗经》中的讽刺诗之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墓门》却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诗经》中其它的讽刺诗那样多用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或强烈的对比来传达诗旨,全诗除每章的头两句用兴而比的手法,把陈佗比作恶木(棘) 和凶鸟 (鴞) 外,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指斥时政,不讳言,不掩饰,可谓有胆有识,快人快语。而正是这样的谔谔直言使诗人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形象显得分外鲜明和传神。此外,在章法上此诗也有特点。吴闿生说: “一句一转,沈郁顿挫”,(《诗义会通》)颇中肯綮。
 《墓门》在当时民间流传很广。据刘向的 《列女传》记载,晋国有个大夫出使宋国,途经陈,遇到一个采桑女子。他要这个女子唱歌,采桑女便唱了这首《墓门》。这个故事虽不可靠,但用它来证明 《墓门》在陈国民间的流传情况,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一首政治色彩很浓的诗,竟然在民间广为流传,除了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生命力之外,也充分地显示出陈国民众的人心向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