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六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六月》六月栖栖。六月出兵紧急, 戎车既饬。兵车已经备齐。 四牡骙骙,马匹强壮威武, 载是常服。人人穿起军衣。 狁孔炽,狁来势凶猛, 我是用急。我方边境告急。 王于出征,周王命我出征, 以匡王国。保卫国家莫辞。 比物四骊,四匹黑马配好, 闲之维则。进退训练有素。 维此六月,正值盛夏六月, 既成我服。做成我军军服。 我服既成,我军军服已成, 于三十里。行军一舍有余。 王于出征,周王命我出征, 以佐天子。辅佐天子稳固。 四牡脩广,公马四匹高大, 其大有颙。宽头大耳威风。 薄伐狁,只为讨伐狁, 以奏肤功。建立无上功勋。 有严有翼,严整肃穆小心, 共武之服。认真对待敌军。 共武之服,认真对待敌军, 以定王国。使我国家安定。 狁匪茹,狁来势不弱, 整居焦获。占据焦获驻防。 侵镐及方,又犯我镐与方, 至于泾阳。不久就到泾阳。 织文鸟章,织有凤鸟纹样, 白旆央央。白色大旗明亮。 元戎十乘,我军兵车十乘, 以先启行。先行冲锋扫荡。 戎车既安,兵车已经驶稳, 如轾如轩。前后俯仰操纵。 四牡既佶,公马四匹整齐, 既佶且闲。整齐而且从容。 薄伐狁,只为讨伐狁, 至于大原。进军太原猛攻。 文武吉甫,文武双全吉甫, 万邦为宪。国家榜样英雄。 吉甫燕喜,吉甫宴饮欢喜, 既多受祉。接受许多赏赐。 来归自镐,从那镐京归来, 我行永久。走了许多日子。 饮御诸友,设席招待朋友, 炰鳖脍鲤。蒸鳖脍鲤美食。 侯谁在矣,哪些朋友参加, 张仲孝友。忠孝张仲在此。 《六月》一诗记叙的是周宣王北伐狁的事,但其目的是通过对这次战争胜利的描写,赞美宣王时的中兴功臣也即这次战争的主帅尹吉甫文韬武略、指挥若定的出众才能和堪为万邦之宪的风范。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 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栖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脩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我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俱摹写‘文武’二字,至末始行点出。‘吉甫燕喜’以下,余霞成绮,变卓荦为纡徐。末赞张仲,正为吉甫添豪。”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诗经·六月六月栖栖,① 六月出兵好紧张 戎车既饬。② 整理兵车备战忙。 四牡骙骙,③ 四匹公马肥又壮, 载是常服。④ 士兵军服装载上。 𤞤狁孔炽, ⑤ 可恨𤞤狁太猖狂, 我是用急。⑥ 我军急行守边防。 王于出征,⑦ 周王命令我出征, 以匡王国。⑧ 保我邦国保我王。 比物四骊,⑨ 四匹黑马选得壮, 闲之维则。⑩ 驾马技术练习忙。 维此六月,(11) 就在盛夏六月里, 既成我服。(12) 军服制成好穿上。 我服既成, 新制军服穿上身, 于三十里。(13) 日行州里赴边疆。 王于出征, 周王命令我出征, 以佐天子。 帮助天子战强梁。 四牡脩广,(14) 四匹公马高又壮, 其大有顒。(15) 大头大脑气昂昂。 薄伐𤞤狁, 同心勉力讨𤞤狁, 以奏肤公。(16) 建立大功安周邦。 有严有翼,(17) 将帅威武又谨严, 共武之服。(18) 共管战事守国防。 共武之服, 共同管好国防事, 以定王国。 卫我国家安我王。 𤞤狁匪茹,(19) 𤞤狁不弱非窝囊, 整居焦获。(20) 驻兵焦获战线长。 侵镐及方,(21) 侵略宁夏和朔方, 至于泾阳。(22) 深入甘肃到泾阳。 织文鸟章,(23) 我军挂徽竖鹰旗, 白旆央央。(24) 旗端飘带白又亮。 元戎十乘,(25) 大型战车有十乘, 以先启行。(26) 冲开敌垒勇难挡。 戎车既安,(27) 战车安然奏凯还, 如轾如轩。(28) 俯仰自如无损伤。 四牡既佶,(29) 四匹公马真雄壮, 既佶且闲。 说它雄壮却驯良。 薄伐𤞤狁, 同心勉力讨𤞤狁, 至于大原。(30) 深入大原敌胆丧。 文武吉甫,(31) 能文能武尹吉甫, 万邦为宪。(32) 四方诸侯好榜样。 吉甫燕喜,(33) 宴请吉甫庆喜事, 既多受祉。(34) 接受赏赐多吉祥。 “来归自镐, “我从固原班师还, 我行永久。” 路上行军日子长。” 饮御诸友,(35) 邀请战友作陪客, 炰鳖脍鲤。(36) 蒸鳖脍鲤佳肴香。 侯谁在矣,(37) 宴会座中还有谁? 张仲孝友。(38) 孝友张仲有名望。 (程俊英译) 【注】 这是一首军事题材的史诗。诗中对尹吉甫率兵北伐𤞤狁有功进行了赞美,同时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宣王中兴” 的史实。 周王朝自周厉王开始就渐渐走下坡路,政治上的腐败,导致国势的衰弱,于是四方异族乘虚入侵, 不断进行骚扰,其中对周威胁最大的是𤞤狁。周宣王即位后,力主振兴,一面命南仲驻兵朔方,加强防卫力量; 一面派尹吉甫率兵主动出击,大胜而归,从而稳定了周王朝的局面。据《汉书·匈奴传》云: “宣王兴师,命征将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 《汉书·韦元成传》亦云: “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 可见,这是一首再现真实历史的诗歌。 这次战争发生在六月,故诗以“六月”开头,并以《六月》为题。全诗共六章: 前三章主要写战前情景; 四、五两章写战争;末章写凯旋归来设宴庆贺,以幕宾作陪献诗作结。 诗中对这次出征的原因、 重大意义和影响作了交代: “𤞤狁孔炽”,不仅“侵镐及方”,且“至于泾阳”,来势汹汹,逼近京邑。为此,“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以定王国”,“以佐天子”。这是发兵前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官兵们懂得这次出征北伐的正义性,士气特别旺盛,理直气壮,先声夺人。从出征至归来,整个部队都显得有较好的素质及战斗力。而直接指挥这次战役的大将则是尹吉甫。 全诗对“我”方采用了实写的方法,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无论写哪个侧面的人或事,都有所侧重或强调的地方。写军队,突出军威军容军纪。仅战马或战车,全诗六章中就有四章提及。战车在当时可以说是重型或先进作战工具,可以显示作战能力之强。从整个军队来看,阵容强大,穿着整齐,纪律严明,长长的队伍,飘扬的旌旗,浩荡向前,气派非凡。两军交锋,战车开道,步兵跟随冲杀,使敌人丧胆。 写主将尹吉甫,更是一篇之主。“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二句,是对尹吉甫这个文武全才的高度概括。他奉命北伐,体现了周宣王对他的信任和厚望。 他率领军队冲锋在前, 狠狠地打击了𤞤狁的嚣张气焰, 一战而胜,“以奏肤公”。他命部队乘胜追击,至太原而停,所谓 “穷寇勿追”’古人认为是御边良法。因为穷追的结果,必然会遇到敌人的拼命反抗,双方伤亡都很大。尹吉甫深知此中道理,不愿意使自己的部队损兵折将,故到太原而止。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不贪功为己、不穷兵黩武的品德。诗中还展示了他在军事思想上 “以逸待劳”的指挥才能。这支军队在往返征途中,日行三十里,从容不返,安闲自如,井然有序,全靠平时有良好的法度。他 “有严有翼”,又威严又恭敬谨慎。他有功受赏,私宴宾客,还把有名望的好友请来作陪客,热情好客,落落大方。这些都说明,一个有武略的将军,还须有文德相辅。象尹吉甫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功臣,的确是诸侯们效法的榜样。 诗中对𤞤狁一方的描写比较简略, 重点突出𤞤狁的强悍与嚣张气焰,“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直接威胁周朝京邑。 这样, 周朝派兵“薄伐𤞤狁”也就师出有名了。𤞤狁虽然被写得强悍猖狂,而周朝军队却能挫败他们,说明尹吉甫率领的军队更为强大,也更显出主将指挥的才能超群出众,这场战争是正义的一方战胜了非正义的一方。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在写军容的威武雄壮时,多次写到战马的高大肥壮。如第一章的“四牡骙骙”,第二章的“比物四骊”,第三章的“四牡脩广”,第五章的“四牡既佶”。与马有关的兵车,诗中有“戎车既饬”、“戎车既安”、“元戎十乘”等三处。这除了炫耀军队的威武和实力外,大约这次出征与𤞤狁作战,骑兵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要突破𤞤狁的优势,没有强大的兵车和骑兵部队是不行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